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半亩方塘一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观书有感》很明确地指出了读书与写作的关系。作文“活水”的引入来自多种渠道,只要我们兼收并蓄,广采博览,就会形成“不尽活水滚滚来”的良好势头。  相似文献   

2.
王强 《天津教育》2002,(2):43-44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根本,决不仅在于教学方法的改变,而关键在于教学观念的更新。不言而喻,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便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只不过是教学行为过程的概括化,只不过是教学观念支配下的教学思维方式的外化形式而已。在作文教学中,观念的更新当属首要。一、作文活水怎样来?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虽为《观书有感》,却也道出了作文真谛。如果说,一本书是“天光云影”的“半亩方塘”,那么,一篇作文则为“天光云影”的一…  相似文献   

3.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朱熹这首脸炙人口的绝句,写的是读书的体会。认为一个人只要善于读书,书本上的知识就像源头的活水,源源不断地流入自己的“半亩方塘”,保持思想的活力。的确,勤于读书还得善于读书。2006年的文  相似文献   

4.
宋代诗人朱熹在诗歌“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巧妙地用“活水源头”解答了“方塘清澈”的缘由。正如一首歌有序曲、话剧有序幕、小说有序言一样,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也需要有导人。良好的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所以一定不能忽视开课前几分钟的导人教学。  相似文献   

5.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名句,原是谈读书感受的。但如果从作文评改的角度来细细品味,不亦让我们悟得一个深刻的道理么?若把学生习作比作“半亩方塘”,那么自我评改、同学互改、老师批改等该是“天光云影”了。只有“天光云影共徘徊”,才能使习作那“如镜的水面”清澄可爱。  相似文献   

6.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虽为《观书有感》,却也道出了作文真谛。如果说,一本书是“天光云影”的“半亩方  相似文献   

7.
宋代朱熹有这样一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子讲的是他的读书体验。拿来一本书,作者观点思想一目了然,即所为的“清如许”。这是作者平时不停地读书、思考、探究和“每事问”才有的清爽,朱子称平日积累为“活水”。可见,“清如许”的产生,源于活水。有活水的培养,才有赏心悦目、心旷气爽之清如许。  相似文献   

8.
黄瑜乐 《广西教育》2014,(21):82-83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这"半亩方塘"为什么这么清澈呢?是因为有这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才使得它这么清澈。由此让笔者想到我们的数学课堂,如何让它永葆新鲜,永具活力,那源源不断的活水又在何方?怎样在教学中力图寻找到这源头活水,以努力打造出活水般的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9.
焦友 《教育论坛》2004,(3):22-22,24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曾有诗云:“半亩方塘-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青年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工作得心应手,永远“清如许”,让学生如沐春风,就必须随时给自己的教学工作增添“活水”,并为“活水”寻找到好的“源头”。事实证明,一份办得好的教育报刊,就是一所好的“进修学校”,就能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提供这种“活水”、找到这种“源头”。  相似文献   

10.
名的《语学习》杂志封面,长期印着“语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生活是学习语的源头活水,是学习语的大课堂。朱熹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见解之精辟,令人敬佩。  相似文献   

11.
汪金友 《河北教育》2007,(10):47-47
朱熹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乍一看,这真是描述美景的一首好诗。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会这样清澈?原来是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更令人叫绝的是,朱熹给这首诗题名为《观书有感》。明明写的是池塘,为什么却说是“观书”?而且全诗中也不见一个书字?  相似文献   

12.
考场作文,素材的选取应能确保言之有物,促进主题形成;又要能触发写作冲动,疏通写作障碍。简约中求得意义丰厚。"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生活如一塘鉴,只要用  相似文献   

13.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自古而然,于今尤甚。宋代的理学家和儒学大师朱熹,他不仅懂这个道理,而且“以理语成诗”。用形象思维的比兴手法,把它表达出来。他把书比作“半亩方塘”,他觉得打开书就象打开一面镜子,塘水清澈,天光云影的自然美景映现水中。如果人家问塘水为什么这样清澈,他说:因为源头有清新流动的活水,不断输入进来。书中的思想那样精纯,因为它有丰富的写作源泉——这源泉,就是生活,就是实践。  相似文献   

14.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有首诗叫《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作者读书的感悟,却也道出了作文的真谛,作文的“活水”来自哪里呢?来自生活,又如何把“活水”引出来呢?一、要重视“读”与“写”的积累写作文没有捷径,唯有多读多写,正如欧阳修所说:“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任何一项技能都是长期大量反复训练的结果,写作作为一种生活、知识、思想融于一体,感知、思维、表达共同作用的复杂综合技能,更离不开大量的训练,量变才能质变,没有一定量的保证,无法使学生写作水平提高。1.“…  相似文献   

15.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也如这“半亩方塘”,如何让它如明镜一般清澈晶莹,是每一个语文工作者都在思考的问题。而答案其实就在这首诗中——欲让作文如“鉴”之“清”,就需要寻找到它的“源头”,让鲜活清新之“水”源源不断地流淌入作文这“半亩方塘”之中。  相似文献   

16.
为有源头活水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长流水,读书伴一生宋朝理学家朱熹的《观书有感》,教师可说是无人不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中的情趣、理趣,大家皆能领悟一二。其实,教师教学的“半亩方塘”是否也应该像一面镜子那样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能反映出来,闪耀浮动,情态毕现呢?  相似文献   

17.
陈霭生 《新读写》2011,(9):47-49
出自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似文献   

18.
<正>"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南宋著名思想家、诗人朱熹的一首《观书有感》,告诉我们要想使池塘不变成一潭死水,就应该常有活水注入。这样,才能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课堂教学何尝不是如此呢?如果课堂常有活水注入,也定像半亩方塘一样充满活力。在此,笔者以人教版九年级"承担对社会的责任"为例,对此加以说明。【导入新课】播放视频:"最美司机"吴斌在生命的最后时刻。  相似文献   

19.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排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l解说〕这是一首著名的哲理诗,诗人将读书的见解融人自然界鲜明的形象中。半亩大的四方池塘像一而镜子打开,蓝蓝的天光和白自的云影一起在池塘中游动。如果要问它为什么如此清澈,是因为源头的活水不断流人池  相似文献   

20.
宋人朱熹有一首著名的绝句《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