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陈琨 《文教资料》2006,(33):178-180
本文主要探讨淮阴方言结构助词“得”。普通话的结构助词“得”用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面,表示后边的成分是补语。淮阴方言的结构助词“得”后可以带可能补语,如“V得、V不得C、V得地”等结构,还可以带状态补语和结果补语,如“V得C”等结构。  相似文献   

2.
结构助词“哩”在平鲁区方言中分布比较广泛,使用频率非常高,是平鲁区方言中有特点的一个词.平鲁方言中的结构助词“哩”同普通话中“的”、“地”、“得”三个结构助词的分布与语法意义以及功能对应得非常紧密,而且某些语法功能比普通话结构助词更丰富.  相似文献   

3.
湖北省荆州市所辖的公安县,在方言分区上属于西南官话区中的荆沙方言区。公安方言,上至天文地理,下至柴米油盐,与普通话中都有相对应的词语,而且,由于公安处于荆沙方言区内,有古楚文化的历史背景,有许多事物,普通话还没有相应的词,如:侧(卖弄)、得(得意)、化生子、歪歪声、biáng(一只眼失明)、chà(约、邀请),具有很独特的风格和很强的系统性。在语音方面,公安方言与普通话调类很接近,但在调值上,普遍低于普通话的调值,另外,与普通话相比,公安方言  相似文献   

4.
徽语祁门方言"得"字句用以表达能性范畴,在句法格式上有多种语序选择,不同格式所包含的"能性"范畴语义次类不尽相同,对动词或宾语、补语也有不同的选择要求。可能式动补结构中的"得"由表"可能"义的动词"得"虚化而来。  相似文献   

5.
襄阳方言属汉语北方方言的次方言区,介于"中原官话"和"西南官话"之间。襄阳方言声母和现代汉语普通话声母一样,也是21个辅音声母,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也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襄阳方言与普通话对应存在"八大特点"。本文主要阐述襄阳方言声母与普通话声母对应规律。  相似文献   

6.
湖北恩施方言中的重叠式"X得X"格式表程度深,其是普通话中状中结构、述补结构表特征高量这一表意功能的方言形式变体。本文拟考察三个问题:第一,"X得X"格式与状中结构、述补结构的异同;第二,探讨"X得X"格式的语法功能;第三,从语法和语音两个角度,探寻多个方言中存在的表程度深的"X得X"格式的成活机制。"X得X"的存在正好填补了一些形容词因不能直接重叠而导致的表程度高量意义功能的缺失,证明了这些形容词在方言中有着较普通话更强大的组形能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系山西大同方言的单点性研究,主要描述大同方言中动词与普通话动词的不同的构词特点和语法特点。例如在大同方言中的实词系统中特殊的分音词构词形式和大同方言动词中"圪A"的构词形式等。  相似文献   

8.
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演变,古代文学作品中存在的大量以"杀"字作补语的动补结构,已经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消失,但却很好地保留在了太谷方言中。文章将结合所收集到的语料从语法、语义、语用等方面探讨太谷方言中"杀"字结构的用法。  相似文献   

9.
表达空间位移事件,不同的语言(方言)可以用不同的表示手段。安阳虽然位于北方,然而空间表达与普通话却有很大不同。文章主要从方所题元的类型、方所题元的标注位置、方所介词的类型等方面进行考察,同时也涉及到安阳方言中介词"在"、"到"与不同动词的组合所呈现出的与普通话甚至北京口语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本文考察了安康方言中的两种同义异形句法结构:一种是"述宾+得+很"与"很+述宾"同义异形结构,一种是"V+开+(NP)+了"与"V+起+(NP)+来+了"同义异形结构。安康方言这两种同义异形句法结构的形成,实际是普通话句法结构向安康方言渗透、同安康方言中的同义句法结构相互竞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开封话隶属中原官话,虽然属于北方方言,但毕竟是地域方言,所以有些方言词语在语音、语义及语法等方面与普通话相比还是存在着区别。如开封话中的"得"字就很有特色,不仅表现在语音上,在语义、语法方面也有生动的体现。本文试图探索"得"在单独成词与组合成词后的方言特色,揭示在推及普通话过程中,标准语与方言发展的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12.
古汉语“何+V”中“何”字功能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论语》中的具体句例,对古汉语“何+V”结构中的“何”字性质加以研究分析,界定“何”字为疑问代词,而不作疑问副词,解决了把词性与句子成分错误关联的问题。遵循古汉语语法规则,探讨了判断“何+V”结构中“何”是前置宾语还是状语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老挝学生作文语料和调查问卷中结构助词"的"使用偏误的对比分析,总结了他们习得该语法项目的偏误类型,运用标记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等理论分析了偏误成因。结合偏误的具体统计数据及偏误成因,归纳了老挝学生习得汉语结构助词"的"的难点,即"的"和"地"、"得"的区别,"的"字短语的使用,称谓性定语的使用语境,多项定语中"的"字的使用规律,并据此提出了相关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讨论闽南方言内部南安话的类结构助词“得”、“说”、“伊”、“通”及其相关的句法结构。“得”可以引进表示可能性的补语;“说”是一个引导宾语从句的标记;“伊”、“通”可以兼任状态补语标记。这四个结构助词尚未定型,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因此文章把它们称为“类结构助词”。  相似文献   

15.
河北辛集方言中的"哩"用法非常复杂,承担了诸多语法功能,与普通话的"呢""的""地""得""了""在""到"等词有对应关系。从事物的发展以及量变与质变的关系角度进行分析,"哩"和普通话的"了1"都可以同时表示进行态与完成态,进行态是由无数个小的完成态累积而成的。  相似文献   

16.
"来~"是吴方言常见结构,北吴语桐庐方言中的"来汉""来里"可兼做动词、介词和助词。从方言内部看,两者在指示位置、表示时态意义和后接地点名词时呈对称分布;从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看,两者与动词的搭配情况与现代汉语的"在"和"着"有所不同。对该结构的特征归纳与语感调查,将在应用层面有助于《桐庐方言志》(1992)的讨论与修订。  相似文献   

17.
具有丰富的“AX了”式状态形容词是桂阳六合土话鲜明特色之一,如“红绯了、酸共了、欒东了、倯隆了”。详尽搜集考察了六合土话“AX了”式状态形容词,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A”多为形容词性语素。“X”为后缀,大多数语源不清楚了,只起记音作用。“了”也是后缀,跟六合土话表动作完成或变化已经实现动态助词的读音相同。并通过调查和已有文献了解到“AX了”式状态形容词在湘南土话、西南官话、湘语中均有分布,但数量不一。结论:在同一方言中不同的“AX了”有些是词,有些是短语。  相似文献   

18.
关中方言的“的”字以及与之有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关中方言没有与普通话状语标志“的”字相对应的用法,如以形容词重叠式“从儿”等充当状语时不用“的”字。旬邑的“哩”字相当于普通话的“的”字。西安一带妇女口语很普遍地省去程度补语标志“的”字。耀州一带表示正在进行时态以“的”字为最常用,这个特点可以从近代汉语文献找到根据。“的”字在耀州、富平一带常常处于动趋式之间。宝鸡一带“块”字的音变形式[. ]或[.u ]表示领属,相当于普通话的“的”字和吴语、客家话的“个”字。西安等处单音节拟声词后边常有“哧”字出现,“哧”字前边的拟声词是突然的音响,后边必须连带“一下”,“哧”字相当于普通话的“的”字。西安等处读阴平的“我、你、他、咱”后边常连带“的”字表示复数。  相似文献   

19.
"X得慌"结构是北方方言中常见的一种口语表达方式,它是一个典型的构式。通过对"X得慌"的构件进行分析,并得出该结构表达了一种不如意、不舒服的主观感受。它的功能比较丰富,在现代汉语中有着其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前80回中的结构助词"得(的)"用于引出情态、可能、程度及数量补语等,其句法格式在现代汉语中有一定的变化。用于情态补语前的"得1"由动态助词"得"虚化而来,用于可能补语前的"得2"的来源则颇有争议。"的"字功能的泛化,造成了补语前"得"与"的"的混用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