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对胃癌细胞拓朴异构酶Ⅱα(TOPOⅡα)表达的影响。方法:人胃癌细胞株BGC-823培养,加入丝裂霉素后5h和10h后采集细胞,进行光、电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5h组形态变化不明显,胞核中TOPOⅡα含量减少;10h组,细胞器减少,质膜破裂,其胞质与胞核中TOPOⅡα表达明显减少。结论:丝裂霉素对BGC-823癌细胞有明显的杀伤作用,其途径之一可能与抑制TOPOⅡα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阿霉素对人胃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及致GSTπ表达的变化。方法:利用人胃癌BGC-823细胞株,CO2培养箱进行培养过程中,加入阿霉素注射液继续培养5h或10h。然后用HE和免疫组化染色。光镜下观察并进行图象分析。结果:实验组BGC-823细胞变形,GSTπ表达位置和灰度有明显变化。结论:阿霉素作用5h可对胃癌细胞有杀伤作用,使胃癌细胞形态和GST基因表达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5-氟尿嘧啶对人胃癌细胞的结构和GSTπ表达的影响。方法:在人胃癌BGC-823细胞株培养液中加入5-氟尿嘧啶,继续培养5h或10h,然后用HE、免疫组化染色和铀-铅染色。光镜、电镜下观察。结果:10h组胃癌细胞外型畸变、细胞器破坏严重;GSTπ灰度发生变化。结论:5-氟尿嘧啶作用10h对人胃癌细胞超微结构及GSTπ基因表达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5-Fu对人胃癌细胞金属硫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5-Fu对人胃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对金属硫蛋白(MT)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人胃癌BGC-823细胞株在培养过程中加入5-Fu继续培养5h或10h收获,然后用HE和免疫组化染色,光镜下进行观察.结果:实验组BGC-823细胞变形,MT表达强度和位置有明显变化.结论:5-Fu作用5h对胃癌细胞有杀伤作用,对癌细胞形态和MT的表达均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转移酶(GSTπ)和拓扑异构酶(TopoⅡα)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状况及意义。方法:取乳腺癌标本72例,乳腺腺瘤30例,利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GSTπ和TopoⅡα阳性率。结果:GSTπ在乳腺腺瘤中阳性率为26.67%,在乳癌中阳性率为68.05%。TopoⅡα在腺瘤和腺癌中阳性率分别为0.00%和50.00%。Ⅲ级乳癌中GSTπ表达率明显高于Ⅰ、Ⅱ级;TopoⅡα则在乳癌Ⅰ级中表达高于Ⅲ级。结论:GSTπ和TopoⅡα在乳癌中阳性率明显高于腺瘤。检测GSTπ和TopoⅡα对乳腺癌化疗药物的选择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在胃癌中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arase,GSTπ)在胃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8例胃癌和4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组织中的阳性率。结果:GSTπ在胃癌和胃炎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4.14%(43/58)和37.50%(15/40),两者差异显著(P<0.05)。GSTπ在胃癌低分化组阳性率偏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结论:GSTπ在胃癌组织中有较高表达,检测GSTπ对提示预后及指导化疗方案选择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大肠癌中人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 (GSTπ)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 76例大肠癌和 30例正常大肠粘膜进行检测。结果 :GSTπ 在正常大肠粘膜阳性率为 1.3% ;在大肠癌阳性率为 6 8.4 % ;GSTπ 阳性表达与癌分化程度显著相关(P <0 .0 5 ) ;与性别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 :检测GSTπ 对大肠癌化疗方案制定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选择健康SD大鼠48只,经腹腔注射大肠杆菌以造成腹膜炎模型,并随机分成二组,采用ATP-MgCl_2和生理盐水分别进行腹腔注射:各组动物于造成模型后4小时和8小时分批处死12只,剖腹取脾脏标本,经固定、包埋后制成超薄切片,并采用JEM-2000EX型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脾脏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显示,AM治疗组在4h时电镜下所见脾淋巴细胞数目、核内常染色质及胞质中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均明显增多;而NS对照组相对很少,且细胞核内异染色质增多,部分核模已融解,在8h时,二组间仍有明显差异;但AM治疗组与4h时相比,胞质中粗面内质网腔扩张、线粒体固缩,细胞开始衰变:而NS对照组与治疗组相比,胞质中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仍较少,且细胞核趋于融解,上述观察结果表明,治疗组脾淋巴细胞代谢旺盛,细胞功能活跃;而对照组则相反,但随时间推移,治疗组脾淋巴细胞功能亦逐渐减退;这可能与药物(ATP-MgCl_2)作用相对减弱以及细胞开始衰变有关,这一结果亦间接证实,ATP-MgCl_2能恢复腹膜炎大鼠脾淋巴细胞的功能,具有明显的免疫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9.
黄芪成分F_3新制剂对胃癌细胞株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黄芪成分F3新制剂对胃癌(BGC-823)细胞株体外细胞生长、抑制作用.[方法]利用基因组DNA电泳,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基因组DNA电泳出现“梯形”条带;流式细胞仪分析出现低于G1期DNA含量的亚二倍体凋亡率.[结论]黄芪成分F3新制剂对胃癌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72例喉癌患者耐药基因与临床预后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喉癌患者中耐药基因P糖蛋白(P-gp),谷胱苷肽-S转移酶(GST-π),DNA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胸苷酸合成酶(TS)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72例喉癌组织中的P—gP、GST-Ⅱ、TopoⅡ和TS,分析其与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72例喉癌患者中,P—gP阳性66例、GST-π阳性50例、TopoⅡ阳性28例、TS阳性12例。P-gp的表达与病理分型、临床分期、淋巴转移及局部复发均相关,GST-π、TopoⅡ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TS的表达与各项指标均无明显相关性。患者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术后是否复发及GST-π的表达均与术后生存时间明显相关。结论:喉癌患者P-gp、TopoⅡ、GST-π、TS的联合检测十分必要,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术后复发及联GST-π可以作为判断喉癌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慢性胃炎胃黏膜组织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对内镜及活检病理证实的118例阳性慢性胃炎患者用S-P免疫组化检测GST-π并给予标准根除治疗,5周后用胃镜复查并检测Hp和GST-π,根据Hp检测结果分为Hp根除组和未根除组,观察与比较Hp根除前后不同组Hp胃粘膜组织中GST-π的表达。结果:118例经Hp根除治疗后97例Hp转阴,根除率82.2%,GST-n阳性率较Hp根除前差异非常显著(44.92% vs 75.26%,X^2=18.97,P〈0.01),Hp根除组与Hp未根除组GST-π阳性率分别为75.26%和47.62%(X^2=6.38,P〈0.05),差异显著;Hp未根除组Hp根除前后GST-π阳性率无明显差异(X^2〈0.001,P〉0.05)。结论:Hp感染可降低慢性胃炎胃粘膜GST-π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 ,GSTs)在昆虫代谢各种内源和外源性有害化合物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重要水稻害虫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的GST基因目前尚无研究。本实验克隆了一个稻纵卷叶螟delta家族GST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CmGSTd3(Genbank登录号KM433686)。CmGSTd3包含681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一个由226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CmGSTd3蛋白是一个胞质GST ,与已知的昆虫delta家族GST 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在系统进化分析中,CmGSTd3与家蚕的delta家族GST聚在同一进化分支上。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CmGSTd3基因在稻纵卷叶螟幼虫阶段表达量最高,且主要表达于幼虫的中肠和脂肪体,由此推测其可能参与了体内异源毒物的代谢。本研究为探索CmGSTd3的生理功能奠定了前期基础。  相似文献   

13.
联吡啶及其衍生物是一类重要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根据化合物的构效关系,以含有不同取代基的吡啶作为起始原料,以不同的光学纯的α-氨基酸作为手性源,设计并合成了新型的含有手性中心的联吡啶衍生物,其结构通过1H NMR,13C NMR和HRMS进行了表征.体外抗肿瘤活性测定,选择五种不同的肿瘤细胞株HCT-8:人结肠癌细胞;Bel7402:人肝癌细胞;BGC-823:人胃癌细胞;A549:人肺腺癌细胞;A2780:人卵巢癌细胞对目标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进行了生物评价.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在慢性胃炎持续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胃粘膜组织中的变化及其与H Pylori感染的关系。方法:将内镜及胃粘膜活检病理证实的138例慢性胃炎(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9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42例)。分别用13C呼气实验及病理切片改良Giemsa染色检测HPylori,按H Pylori检测结果分为H Pylori阳性组(87例)及H Pylori阴性组(51例);用S-P免疫组化检测GST-π,观察与比较两组间胃粘膜组织中GST-π的表达,计算各组GST-π表达率,将所得结果输入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本研究H Pylori阳性87例,平均阳性率63.04%;GST-π阳性共58例,平均阳性率为42.01%。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组HPylori阳性61例。阳性率为63.54%;慢性萎缩性胃炎组H Pylori阳性26例,阳性率为61.91%,两组间HPylori阳性率无显著差异(X^2=-0.0006,P〉0.05)。慢性浅表性胃炎组GST-π阳性37例,阳性率为38.54%;萎缩性胃炎组GST-π阳性21例。阳性率50%.两组间阳性率无显著差异(X^2=1.14,P〉0.25)。两组合并后H Pylori阳性亚组中GST-π阳性率为32.18%显著低于H Pylori阴性亚组的GST-π阳性率58.82%(X^2=8.30,P〈0.005)。结论:持续H Pylori感染可降低胃粘膜GST-π的表达,削弱GST-π对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罗氏沼虾眼柄神经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产卵前罗氏沼虾眼柄的神经分泌细胞胞质,能观察到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等细胞器结构,在高尔基体的生成面和成熟面均有许多高尔基小泡,核膜仅在部份区域有核周腔增宽现象,对产卵后罗氏沼虾眼柄的神经分泌细胞胞质,能观察到线粒体和许多大小不一的泡状结构,但没有观察到高尔基体,核膜都有明显的和不同程度的核周腔增宽现象.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肺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7例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组织、17例良性肺疾病和6例正常肺组织中VEGF的表达。结果:在NSCLC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VEGF的高表达率62.69%(54/87),良性肺疾病和正常肺组织中的高表达率4.35%(1/23),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低分化NSCLC细胞胞质VEGF的高表达率90.63%(29/32)明显高于高、中分化NSCLC细胞胞质的高表达率45.45%(25/55),P<0.01;在有淋巴结转移的NSCLC细胞胞质中VEGF高表达率90.20%(46/51),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的高表达率22.22%(8/36),P<0.01;NSCLC胞质中VEGF蛋白高表达率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Ⅲ、Ⅳ期高于Ⅰ、Ⅱ期,分别是87.50%(49/56),16.13%(5/31),P<0.01。结论:VEGF高表达与NSCLC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它的高表达提示NSCLC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耐药基因p-糖蛋白(p-gp)、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Ⅱ)、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胸苷酸合成酶(TS)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5例宫颈癌中p-gp、TOpoⅡ、GST-π、TS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p-gp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UICC分期、局部复发无关(P〉0.05);TOpoⅡ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局部复发有关(P〈0.05),与肿瘤分化程度、UICC分期无关(P〉0.05);GST-π的表达与各个指标之间均存在相关(P〈0.05);TS与淋巴结转移、UICC分期有关(P〈0.05),与局部复发、肿瘤分化无关(P〉0.05)。经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局部复发、淋巴结转移及TOPOⅡ、GST-π的表达与宫颈癌患者术后生存率有关(P〈0.05)。结论:宫颈癌中p-gp、TOpoⅡ、GST-π、TS的联合检测对判断宫颈癌的预后十分必要;局部复发、淋巴结转移及TOpoⅡ、GST-π的表达可作为宫颈癌患者独立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8.
陈艳 《考试周刊》2013,(97):194-195
文章通过初步观察大肠癌患者癌组织与正常成人肠黏膜蛋白质的差异表达,为进一步探讨大肠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应用蛋白质组学的双向电泳技术,对大肠癌患者与正常成人肠黏膜蛋白质表达进行比较,观察其差异点。得到分辨率和重复性均好的大肠癌患者与正常成人直肠黏膜蛋白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发现二者之间在表达上有明显差异,差异表达蛋白质点数共26个差异点,其中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上调点11个,下调的点15个。共分析了10个差异蛋白点,在10个蛋白质点中有5个蛋白质点得到鉴定。结论是大肠癌原发灶和正常肠黏膜蛋白质组表达有显著差异,HSP27蛋白、S100A9蛋白和GST-π蛋白表达上调,GRP75蛋白表达下调有可能与大肠癌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9.
研究用亲和融合谷胱甘肽 S 转移酶 (GST)的方法纯化重组人白细胞介素 6(IL 6)的发酵和纯化工艺 ,使用含有质粒pHZl818的E .coliJMl0 9在 2XYT培养基中进行发酵表达 ,IL 6表达为与谷胱甘肽 S 转移酶 (GST)融合的融合蛋白GST IL 6.融合蛋白存在可溶的活性蛋白和不可溶的包含体两种形式 ,此包含体无活性且无法复性 ,无法用亲和层析回收 ,通过实验优化摇床发酵的诱导温度和转速 ,以增加可溶融合蛋白的表达 .菌体超声破碎液后 ,上清液用作亲和柱层析 ,可将融合蛋白提纯至 80 00 ,每升发酵液可得 10mg融合蛋白 ,用凝血酶裂解处理 6h ,亲和标志物GST被特异性切除 ,裂解得到的IL 6用离子交换柱层析可纯化至 95 00 ,MTT法测得纯化的IL 6生物学活性为 1.0 2× 10 8IU/mg .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在大肠杆菌(BL21)中构建可溶性表达的金黄色葡萄球菌B型肠毒素(SEB)受体拮抗剂。方法:首先确定SEB受体桔抗剂的基因序列,然后用含有SEB受体桔抗剂的基因序列重组质粒表达载体PGEX-4T-1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利用IPTG诱导表达获得蛋白,产物经GST柱纯化后,利用ELISA检测其与SEB的结合能力并进行其体内外药效学实验。结果:该质粒成功转化为可溶性表达,ELISA结果显示表达产物可与SEB特异性结合。结论:本研究成功对SEB受体拮抗剂GST可溶性表达并对其活性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