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采用测试、数理统计和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宁德师范学院不同年级、性别学生BMI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宁德师范学院学生BMI分布在14.5~36.6之间,均值为19.97,大多数学生处于正常标准状态,低体重比例较大,而超重和肥胖总体水平不高;大学生BMI分布存在性别差异,BMI均值、正常体重比例与超重和肥胖的比例男生均高于女生,低体重比例女生明显高于男生;不同年级大学生BMI分布也存在差异,正常体重比例二年级学生最高,低体重比例三年级学生最高,超重和肥胖率一年级学生较高。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9 243名学生体重指数与体质健康指标的相关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正常体重组学生为样本总数的56.6%,男生超重肥胖高于女生,偏轻明显低于女生。体重指数与学生体质健康指标呈现显著相关。超重肥胖对学生速度、耐力素质、上下肢力量产生明显负面影响,偏轻、肥胖女生柔韧性较差,其中肺活量指数、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和立定跳远(女)指标偏轻组>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偏轻、体重正常组学生速度、耐力素质明显好于超重、肥胖组。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不同类型大学生的形态、机能和素质等特征,以南京理工大学19~22岁7204名在校学生的体质测试成绩为依据,运用数据截取和数理统计法,根据体质指数大小进行分类,并对4种类型的男女大学生的体质特征进行了分析与对比。结果表明:学生体质指数总体上处于良好状态;体重偏低组男生多为瘦长体型,超重男生多为身体敦实类型,体重偏低的女生多为瘦长体型,肥胖组女生身材多属矮胖体型;体重偏轻学生得分普遍较高,肥胖学生的得分普遍较低,其运动能力受到体重的制约,超重组女生爆发力较好。  相似文献   

4.
辽宁省2005年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测量法、数理统计法对辽宁省2005年大学生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的现状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显示:辽宁省城市大学生身高、体重、胸围高于乡村大学生;除体重低于2000年平均水平外,总体高于2000年平均水平,在身体形态上优于2000年。城市学生超重与肥胖现象较农村学生多,超重与肥胖现象较2000年总体减少。辽宁省城市大学生心肺机能优于乡村大学生,男生肺活量优于2000年,女生下降显著。但肺活量指数显示大学生呼吸机能状态令人忧虑。辽宁省农村大学生体能总体上优于城市大学生,但体能状态下滑严重。  相似文献   

5.
对医科大学生进行身体形态、机能、身体素质等指标测定,分析医科生的BMI分布情况和BMI异常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影响.结果:超重、肥胖以及营养不良的学生占样本总数较大的比例,分别是11.7%和3.8%;男生超重和肥胖所占百分比明显高于女生,女生营养不良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结论:超重、肥胖均导致肺活量体重指数下降,影响男女生的肺功能;超重和肥胖对医科生的身体下肢协调能力以及爆发力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营养不良学生的握力指数明显低于正常组学生,而超重和肥胖组则高于正常组,上肢肌肉力量随着BMI值的增大而增强.  相似文献   

6.
宋军  曾秉璇 《体育学刊》2011,18(6):104-107
以广州地区9所高校的1 537名男生和2 855名女生为对象,对运动损伤发生的性别差异及其原因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男生运动损伤的发生率高于女生;而且运动损伤发生的性别差异与参加的具体运动项目有关,如女生在跑步、跳高等运动项目中的损伤高于男生,而男生在足球、篮球和武术等项目中的损伤高于女生。此外,男生肩部的损伤高于女生,而女生足、趾部位的损伤高于男生。对运动损伤性别差异的原因研究还表明,男性在疲劳状况下仍继续运动可能是导致其损伤率高于女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体育与科学》2015,(5):112-120
研究目的:了解留守儿童、随迁儿童和城市儿童的体格发育和营养状况。研究方法:随机选取江苏省南京市、安徽省砀山县和萧县9-13岁留守、随迁和城市儿童共1,936人(男生1,069人,女生867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比较留守儿童、随迁儿童和城市儿童的营养状况。研究结果:1)体格方面,总体上城市儿童男生身高、体重和BMI在三组中最高,其中身高比随迁儿童(最低组)高2.5cm,体重和BMI比留守儿童(最低组)分别高出4.2kg和1.3kg/㎡;女生身高、体重和BMI最高同样为城市儿童最高,比随迁儿童(最低组)分别高2.7cm、1.6kg和0.4kg/㎡;2)营养不良检出状况:城市儿童、随迁儿童和留守儿童,男生生长迟滞率分别为0.4%、1.2%和1.9%,女生分别为0.5%、1.7%和2.6%,消瘦方面,男生分别为9.8%、8.9%和1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女生分别为9.0%、11.6%和15.3%,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城市、随迁和留守儿童超重和肥胖检出率方面,男生分别为17.9%和10.6%、10.4%和8.9%、10.0%和3.3%,其中城市和留守儿童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6.3%和4.1%、5.6%和2.6%、2.6%和5.7%,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4)生活习惯方面,城市儿童一日三餐摄取状况,食物的摄取频率均好于随迁儿童和留守儿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城市儿童在身高发育等方面好于随迁儿童和留守儿童;留守儿童营养不良比例(主要为消瘦)高于城市和随迁儿童,城市儿童超重和肥胖比例则高于随迁和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日常生活习惯和食物摄取方面相对较差,其营养状况亟待改善。  相似文献   

8.
《湖北体育科技》2018,(1):24-27
目的研究陕西省城市中小学生身高体重发育的客观规律,为学生科学锻炼、膳食营养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对陕西省2 758 553名城市中小学男女生的身高、体重数据进行整理,运用统计学分析,结果采用t检验。结果 7~16岁男生身高、体重均要高于女生;16岁以后男女身高、体重的增长逐渐减缓直至停止。结论 7~18岁是学生生长发育的主要阶段,而7~16岁是学生生长发育的快速期与敏感期,男生、女生、男生与女生,身高、体重在各个年龄阶段都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研究对象:扬州大学2003级、2004级学生中随机抽取2216名,其中男生1106名、女生1110名。研究方法:测试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问法、数理统计法。结果与分析1.当代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经统计,男、女大学生平均身高分别为171.6cm和159.94cm,平均体重分别为61.25kg、52.25kg。从总体上看,大学生身体形态指标偏低,男、女生体重正常比例只有33.28%和39.01%,体重较低比例分别为49.57%和47.81%的,男生超重、肥胖比例为4.38%和8.50%,明显高于女生的2.70%和2.24%,而女生营养不良比例7.67%,明显高于男生3.36%。这些都与平时学习压力、生活习惯、体育…  相似文献   

10.
对长三角地区部分高校20009名学生2011年《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进行静态分析,结果显示:超重或肥胖现象呈增长趋势发展;肺活量体重指数,女生优秀率和达标率与在校时间呈正相关性;耐力素质总体情况不理想,"低分多高分少,且两端极点突起"较明显,男生耐力素质与在校时间呈负相关;男生在速度灵巧类通过率高于女生,各年级呈负增长趋势;柔韧力量素质总体情况较好,男生通过率略好于女生,但及格率与在校时间呈负相关,女生优秀率与在校时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运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肥胖大学生的亚健康症状与课余体育锻炼相关因素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肥胖率为2.06%,男大学生的肥胖率显著高于女大学生,肥胖女大学生的亚健康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肥胖男大学生,51.18%的具有亚健康症状的肥胖大学生经常参加课余体育锻炼,锻炼频度和锻炼强度是影响具有亚健康症状的肥胖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效果的主要因素,每周锻炼3次及其以上、每次锻炼60min以上、锻炼强度在最大心率的70%以上的肥胖大学生的亚健康症状发生率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2.
2010-2011学年对南京工业大学全体本科生进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通过本次检测,全校总体平均为75.47分,达到良好标准。优良率为62.11%,不及格率为16.39%。耐力项目指数一般,反应爆发力素质的立定跳远指数较差,握力体重指数和肺活量体重指数较好,身高标准体重指数成绩较差,身高标准体重太低而肥胖率较高。各年级身体素质2007级最好平均分80.68,2010级最差平均分仅71.98,总体女生的成绩好于男生。针对以上结果提出进一步提高我校学生身体素质的建议和方法,为体育教学改革和实践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当前女大学生身体成分特征。方法:采用日本产DF830体脂肪计,对822名普通女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当前女大学生体重平均水平不存在超重情况,84.31%的女大学生实际体重低于标准体重;体重虽然不高,但身体成分中脂肪含量的比例却比较高,65.57%的女大学生体脂肪率大于或等于25%,32.12%的女大学生体脂肪...  相似文献   

14.
中国11省市大学生皮褶厚度测定与体成分分析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研究目的:建立我国大学生的肱三头肌和肩胛下皮褶厚度正常值并估测体成分。研究方法:对11省市17611名19~22岁男女大学生进行体成分分析并作分组差值检验,利用百分位数法建立正常值。主要结果和结论:我国大学生在皮褶厚度和体脂率、瘦体重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和地区间差异。体格发育和体成分指标间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分别为男女生建立了两处皮褶厚度的百分位数正常值。建议:该正常值可广泛应用于对大学生人群进行营养状况评价,筛查肥胖和营养不良。  相似文献   

15.
利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对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营养状况和饮食行为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营养不良率低,肥胖率较高;大学生饮食习惯存在一定问题,且普遍缺乏营养知识;男女生月饮食消费水平不一。建议在高校普及营养知识,加强学习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16.
陈磊  施曼莉 《体育学刊》2012,(4):134-139
分析运动后收缩压恢复(PSBPR)与单纯性肥胖(超重)的关系,探索PSBPR延迟作为肥胖(超重)患者新的调控标志物的可行性。将169名志愿者按照身体质量指数(BMI)分为肥胖(超重)组(BMI≥24 kg/m2,n=91名)和正常体重组(18 kg/m2≤BMI<24 kg/m2,n=78名)。所有受试者均进行一次递增负荷功率车实验,分别测定运动前安静时、运动中以及运动后恢复期的收缩压,以运动后第3分钟的收缩压与运动后第1分钟收缩压的比值(第3分钟收缩压恢复比,rSBPR)超过1.0作为PSBPR延迟的指标。比较两组rSBPR和PSBPR延迟发生率的差别并分析肥胖指数(体脂百分比、身体质量指数(BMI)、腰围(WC)、腰臀比(WHR)、腰围身高比(WSR))与rSBPR的相关性。结果:肥胖(超重)组rSBPR(男:0.97±0.03;女:0.95±0.05)高于正常体重组(男:0.79±0.02;女:0.80±0.04)(均为P<0.01);肥胖(超重)组PSBPR延迟发生率(男:16.0%;女:23.4%)显著高于正常体重组(男:2.7%;女:4.3%)(均为P<0.01);肥胖(超重)的男性和女性发生PSBPR延迟的危险性分别是正常体重者的8.0倍和4.6倍。相关分析显示,肥胖(超重)组男性体脂百分数、BMI与rSBPR相关系数分别为0.381(P<0.01)和0.316(P<0.01),肥胖(超重)组女性WSR与rSBPR相关系数为0.402(P<0.01),正常体重组男性体脂百分数、BMI与rSBPR相关系数分别为0.436(P<0.01)和0.310(P<0.01)。结果表明:PSBPR延迟可能是肥胖(超重)患者可调控的心血管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济、烟、滨三地区成年人肥胖现象的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山东省2005年济南、烟台、滨州三地区成年人部分国民体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以身体质量指数法为评定标准,探讨肥胖者的现状及特点。结果表明:山东省三地区成年人总肥胖率达15.4%,其中成年男性肥胖率为17.0%,女性肥胖率为13.8%。三地区成年人肥胖率存在性别、地区、年龄组的显著性差异(P〈0.01)。男性高于女性,发达地区高于欠发达地区,随年龄的增加,肥胖率发生显著性增加。城乡间无差异(P〉0.05),但城男与乡男、城女与乡女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8.
天津市大学生体质状况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对1985年和1995年天津市大学生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10年来男大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水平提高,而女大学生身高与胸围却显著降低。反映机能水平的肺活量下降。身体素质发展不平衡,力量、速度、下肢爆发力等身体素质提高,但耐力素质显著降低。大学生生理机能、身体素质低下的比例较大,肥胖检出率逐年增多。据此提出增强大学生体质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等对高职大学生躯体亚健康状况及致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高职大学生亚健康检出率较高,女大学生亚健康检出率高于男大学生;农村大学生亚健康检出率高于城镇大学生;非独生子女亚健康检出率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高职大学生亚健康检出率在年级的分布为:二年级检出率最高,其次是三年级,一年级最低。(2)高职大学生躯体亚健康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症状:疲劳感觉、胃肠不适、睡眠障碍和疼痛感觉。(3)影响高职大学生躯体亚健康的主要因子依次为:不良生活习惯因子、学习环境因子、身体练习因子和社会交往因子,且不同症状躯体亚健康的影响因素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石家庄市成年人超重及肥胖的发生率,分析其体重指数与体脂百分比的关系及对两种方法判定肥胖的比较。方法:测试95例成年人的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并用皮褶厚度法计算其体脂百分比。结果:以BMI为标准判定,女性肥胖的检出率为13.3%,男性肥胖的检出率为54.3%;以体脂百分比为标准判定,女性肥胖的检出率为40.1%,男性肥胖的检出率为65.7%。结论:用体重指数和体脂百分比作为不同的诊断方法,肥胖检出率后者明显高于前者,在判定超重与肥胖应将两者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