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将文本与作者本身的生命经历实现相互对比和观照,把学生的生命体验与对文本的阅读感受紧密结合起来,必定会建构起具有真实价值的意义对话.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关注鱼水亲和的氛围,让师生之问对话怒放;关注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关注文本的正确价值取向,使对话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2.
余耀清 《贵州教育》2011,(20):26-27
一、对话式语文教学的误区 1.太随意——肢解、曲解文本。 对话式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感知、理解、评价、创获四个层面与文本和作者展开积极的对话,在对话中苦苦的寻觅、沉沉的思考,从而探寻到作者的心灵轨迹,读懂作品真正的内涵。可是有些教师为了片面追求所谓的个性化理解,往往一味的随意张扬对话,忽略了对文本真正主旨的建控。  相似文献   

3.
叶冠毅 《青海师专学报》2005,25(Z2):134-13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有两种对话:一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一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前者是学生以“文本”为凭借与作者进行的跨越时空的契合;后者是师生双方敞开心灵、人格对等的精神交流。“心灵对话”,昭示民主、平等,从“情”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与教师一样,有独立的人格,有自由的意志,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有舒展生命、表达自己的空间;“心灵对话”,张扬个性,生发灵性,让对话过程中每一个场景都成为积极的生命流程中的驿站;在彼此交往过程中认知、态度…  相似文献   

4.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对话”、“交流”、“沟通”,而“对话”是语文新课程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如何解读文本,完成读者、作者、文本间的多重对话,致使师生在文本对话中感悟、交流、沟通、升华,《生命,生命》一文课堂的教学,或许对你有些许启发。  相似文献   

5.
对话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此,有人不禁要问:文本是客观事物,人能够和它对话吗?其实,由一篇篇具体的课文组成的文本,不仅仅是客观事物,更是像对话中的一个人,就像一个“你”一样在自身说话。这是因为,一篇篇文章浓缩了作者的某些情感、思想和人生体验,我们阅读这些文章实际上就是来解读作者的情感、思想和人生体验,也就是和作者进行的一种间接对话,或者说是和作者进行的一种心灵对话。作者求之以知音,读者求之以会意,双方同时臻于一种新的境界,于是我们便读懂了文章,也就是和作者达成了心灵沟通,取得了情感共鸣。因此,文本是我们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对话伙伴。阅读的本质,其实就是读者通过文本与古今中外的作者进行对话,通过文本与同时代的其他人乃至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进行对话,通过文本与历史和未来对话。  相似文献   

6.
我看曹雪芹     
文本教学中,我们对作者的处理比较随意:有浓墨重彩的年谱式;有随意选取一鳞半爪式;有些老师则干脆让作者退隐,将作者抛在一边……种种情况,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7.
自从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理念后“,对话”作为一种教学形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课堂教学中。然而,从教学现状看,课堂“对话”中出现几种不良的倾向:为求生成,淡化文本价值;追求形式,弱化文本内容;盲目拓展,虚化文本意蕴。很多对话是空对空的无效对话,就引起我们的重视。本文试就课堂“有效对话”要立足文本作些探讨。一、对话前提:深味文本文本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也是师生共同活动的中介。课堂要达到有效对话,教师首先要加强与文本的对话,亲身体验,然后才能依据文本,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如何做到…  相似文献   

8.
吴红英 《考试周刊》2012,(61):34-34
教学交往中的沟通,常常要借助“对话”而实现。正如克林伯格所说:“教学本来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造“意义”的过程。所以“对话式”是一种实用有效的教学形式。那么“对话式”教学有哪些表现形式呢?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话式”教学至少存在四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9.
当前,阅读教学中的“对话”越来越受到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视。如何提高阅读教学中对话的有效性?笔者认为,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尤为重要。如果教师在教学之前没有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没有深入钻研和思考,就无法设置有价值的话题,无法引导对话的方向,也无法面对并巧妙利用对话中的生成资源,从而使对话流于形式。一、回归阅读所谓回归阅读,即尽可能地读出作品的原汁原味,读懂作者真实的创作意图、情感脉胳、思维轨迹等。与文本对话的途径有三:一是从文本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二是进行换位思考,从作者的角度出发领会其写作思路;三是多看与作品…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对话过程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是师生、文本乃至更多方面、更广泛范畴的对话。这种对话有力地打破了教师的“一言堂”,赋予了学生言说权,极大地拓展了语文教学的思维视野,给语文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但在教学实际中经常会出现片面地理解对话理论,出现了一些缺失,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下面就本人两次教学《“精彩极了”“糟糕透了”》一文的细节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平等对话教学是一种强调通过教师与学生对话式的相互作用来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教学。我们教师都努力尝试着组织多层次、多形式的立体化平等对话课堂,但实际教学中却存在误将“对答”为“对话”等问题,常见的有:对话形式单一,重心偏移——师生对话时间过多,挤占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的对话的时间,致使“生本对话”这一重心偏移;  相似文献   

12.
孙剑 《学语文》2008,(4):40-40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读者求得对文本与作者理解的过程,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一种沟通与交流,其实质就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对话。而此种对话应该是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是生命对生命的深层对话。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怎样才能够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  相似文献   

13.
有学者指出 ,我国的语文教学可望由“训诲———驯化型”和“传授———训练型”发展为“对话型”。犹如一只美丽的蝴蝶 ,“对话”飞进语文教学的窗口。新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那么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对话教学呢 ?课前预习 :与文本对话 与作者对话时下有一个新说法 ,认为一节好课应该是学生带着问题来 ,带着更多的问题去。“学生带着问题来” ,“问题”从哪儿来 ?答案是从课前预习来。过去预习 ,总是老师出示思考题 ,学生带着思考题…  相似文献   

14.
一、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中———真切体验 ,多种考虑“教师与文本对话”乃整个对话工程的首要步骤。大凡名家上课前都非常注重与文本的对话。特级教师支玉恒把《太阳》上得发出“太阳”的光芒 ,是因为他在上课前与《太阳》对话了一个月 ,头脑中想了一个月的《太阳》。教师与文本对话时间少 ,课上就很难让学生产生新的深刻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任务有二 :任务一———产生教学的思路。把一篇课文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会 ,就不得不依靠对话时所产生的教学灵感。教师与文本对话得熟练 ,就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教学《…  相似文献   

15.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程标准把阅读教学的本质界定为“对话”,这就意味着,“文本”是一个特殊的对话伙伴。也只有通过深入的对话,达到“物我合流的交响”,才能真正走进文本,赋予教材文本以生命。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不善于和这个对话者“打交道”,致使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游离主题的对话”、“不具实质的对话”、“互不碰撞的对话”等问题,造成了课程资源的流失、浪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解剖式阅读”肢解了文本。一些老师错误地把文本当成“教本”,把文本内容当作教学内容,认为一篇课文讲清楚了,…  相似文献   

16.
随着课程改革与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将成为其语文素养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也意味着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又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根据《课程标准》关于倡导“探究式学习”的新理念与改革精神提出了一种新教学法,即“超文本式问读”教学。所谓超文本式问读教学,就是指让学生带着一种探究的眼光和求异思维方法透过阅读文本自身,走出课本,直接与作者对话,与文本的“另一面”对话,以求读出自己的感受,取得具性化的收获。一般是从阅读材料(课文)中选择并确定阅读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  相似文献   

17.
克林伯格曾经说过:“教学本身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质。”一、中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对话特点第一,中学生的阅读有一定的教育目的,它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生与作者的对话是有教师参与的,这就有了教师与作者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第二,中学生阅读的教材和文本是按一定的教学理念和体系编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要达致精致、饱满、深刻、灵动之境,在文本解读、教学设计、师生对话中,均应注意一分为三思维艺术的统摄。同时,还应注意引进学术前沿的源头活水,滋养学生的理性与灵性;不能就文本教文本,而应上升到“这一类”知识模型建构的高度展开教学;也不能就知识教知识,而应将自我的情感、生命体验与认知带进课堂,让教学充满生命的温度。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许多教师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在课堂中能灵活采取“对话”的形式,实施对话教学,体现“对话”的精神与原则。但也有一些教师在对话教学操作层面上显得不知所措,一时难以适应和恰当地把握。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实现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前不久,笔者看到这么一个案例,让人茅塞顿开。教学案例(《鸬鹚》一课教学片断)生:天色逐渐暗下去了,湖面上又恢复了平静。作者为什么还要加上一句“只留下一条淡淡的水痕”呢﹖师:稍加思索这个问题,老师也不明白,请大家…  相似文献   

20.
新课标“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句话启示我们:阅读不但是因文得意的心智技能,而且是缘文会友的对话行为。在阅读课中,学生和教师都是文本的读者,都要与文本背后的作者对话,那是与古今中外的智者进行心灵交流的一场跨时空的对话。正是这种阅读主体和写作主体之间的对话使语言文化世代传承。“教学建议”还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句话针对“讲读”模式的流弊,提醒我们:阅读课虽然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群体阅读,但是群体阅读必须以个体阅读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