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耀文 《收藏》2006,(10):121-121
灵璧石是中国四大名石之一,因产于安徽灵璧县而得名。灵璧石有着悠久的观赏历史,它“石理嶙峻,青润而坚,叩之铿然有声”(宋人杜绾《云林石谱》),又“色如漆,间有白文如玉,叩之声如玉”(明代文震亨《长物志》),其名贵之处在于诸美皆备,  相似文献   

2.
尕丁 《收藏》2009,(1):150-152
续意匠纵横之绝唱 自宋以降,历代涉及灵璧石的著述不绝于缕,其中宋代杜绾著《云林石谱》、赵希鹄著《洞天清禄集·怪石辨》,明代林有麟著《素园石谱》、王守谦著《灵璧石考》、文震亨著《长物志·晶石》,清代谢望著《金玉琐碎》、胡朴安著《奇石记》等,都对灵璧石作了详细记载。  相似文献   

3.
宋康年 《收藏》2008,(9):133-133
“灵璧一石天下奇,声如青铜色如玉”这是古人对灵壁石的美誉。灵璧石产于安徽灵壁县境的大山脉中,有磐石、纹石、白灵石、五彩石、龙鳞石、透花石、珍珠石等种类,各具特色。灵璧石汇皱、瘦、漏、透、丑之形于一体,兼声、形、纹、色、质于一身,体现了造化的神奇;它聚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光华,采万物之风采,是减之不朽、历久弥新的立体画卷。在当今灵璧石资源日渐桔竭的情况下,收藏灵璧石并非易事。  相似文献   

4.
《收藏》2007,(4):25-25
清心斋本着弘扬传承灵璧石文化,开发灵璧石资源,以灵璧石产业化为己任的宗旨,依托资源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及超强的团队实力,以“品质、品位”为终极目标,致力于打造灵璧石第一品牌,架起精品灵璧石与高端投资者,终端收藏者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5.
《收藏》2007,(1):23-23
清心斋本着开发灵璧石资源,弘扬传承灵璧石文化,以灵璧石产业化为己任的宗旨,依托资源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及超强的团队实力,以“品质、品位”为终极目标,致力于打造灵璧石第一品牌,  相似文献   

6.
吕耀文 《收藏》2007,(3):148-148
灵璧石的图案是由石筋构成的。灵璧图案石通常底色单一,石筋的颜色也大多只是黑白两色,但石筋曲折回环,变化多端,构成各种不同的图案,或呈几何形态,或呈自由形态。好的灵璧图案石,其图案的主题,意境确实撩拨人心。  相似文献   

7.
徐华铛 《收藏》2001,(2):69-70
浙江省嵊州市收藏协会会长赵樟华收藏“空石”3118枚,经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验证,授予赵樟华“空石收藏之最”大世界基尼斯证书。“空石”是一种有价值的石材。此石外壳浑圆,呈黄褐色,腔膛却空,中含内核,摇动有声,故称空石,也有人称其为“石馒头”、“禹粮石”或“魂石”。空石只在少数地方才有所发现,也是一种珍贵的矿物药材,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其为“诸石药中惟此最贵”,“久服之能轻身飞行千里,延年,不老”。  相似文献   

8.
胡文惇 《集邮博览》2001,(11):31-31
碑,《说》注解“竖石也。从石,卑声。”王筠句读:“古碑有三用:宫中之碑,识日景也;庙中之碑,以丽牲也;墓所之碑,以下棺也。秦之说功德也,曰立石,曰刻石;其言碑,汉以后之语也。”也就是说“碑”字出现于汉代。秦始建时喜好刻石论功,遂成碑,并大开立碑之风气。东汉以后,其用途越来越广泛,有碑颂、碑记,还有墓碑,用以纪事颂德。碑的形制也有了一定的规格。  相似文献   

9.
宋康年 《收藏界》2011,(5):120-121
"灵璧一石天下奇,神形意韵着人迷"。灵璧石的发展历史悠久,名冠古今,为我国四大名石之首。它不仅汇皱、瘦、漏、透、丑于一体,还兼形、质、纹、色、音于一身。同时聚天地之灵气,汲日月之光华,采万物之风采,体现了大自然造物的神奇,是富有艺术性、趣味性、文化内涵的艺术品,故历来受到人们的青睐。形是灵璧石的躯体,神是灵璧石的灵魂,意是灵璧石的内涵,韵是灵璧石的风采。有人说,  相似文献   

10.
对历史遗留的珍贵武艺进行复原与解读是新时代赋予当代学者的研究重任,也是更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内在要求。运用文献资料分析、实修体悟、逻辑推理等方法,在对中华武术“势”之观念进行体系化建构的前提下,展开对明代大枪武艺“二十四势”的复原与解读。研究认为:(1)学界对“势”这一观念的认知是不全面的。(2)基于对历史进程中“势”之议题的反思,将“势”之观念确立为“一体三层”的多维结构,“一体”即“势”之本体,“三层”即“立下即是”基础层、“用而后成”中间层以及“摆以诱人”外延层,三层次之势由内而外,层层推衍,共同构成势的完整结构。(3)围绕“一体三层”之势,可将明代大枪武艺“二十四势”划分为“立下即是”类枪势、“用而后成”类枪势、“摆以诱人”类枪势。“立下即是”类枪势分为备战持枪势和应战持枪势;“用而后成”类枪势分为“闪避+还扎”势与“革枪+还扎”势;“摆以诱人”类枪势分为佯攻之诱、诈败之诱、守弱之诱以及惊取之诱等势。  相似文献   

11.
王志远 《武当》2006,(12):13-15
王宗岳《十三势歌》曰:“变转虚实须留意”。杨澄甫说:“太极拳以分虚实为第一义”。陈鑫说:“开合虚实,即为拳经。”董英杰在《太极拳释义》中说:“全部太极拳之精华奥妙,尽在虚实二字之运用。”《牛连元转授之杨氏九诀·虚实诀》歌曰:“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拳谚又云:“虚实刚柔之谓拳”。由此可见,虚实范畴的体现,就是太极拳经、拳术的基本点。虚实即阴阳变化,有变化方能生技巧,有技巧乃可以言拳术,倘虚实不分,则成孤阴独阳,无生长变化可言,更无能变技巧之术。从某种意义上说,不谙虚实或不懂得分虚实,即不明阴阳、动静、刚…  相似文献   

12.
李正蔚 《收藏》2001,(3):50-52
从古至今,在我国众多的观赏石品种中,灵璧石声名卓著。近十年来,各种规模的赏石展览日益频繁,姿态万千,色彩丰富,多品种的灵璧石被愈来愈多的人认识、喜爱和收藏,灵璧石的开采也达到空前的程度。其中一个珍奇品种,短期内身价猛增,在国内外赏石界赢得高度赞誉,这就是灵璧龟纹石(以下简称龟纹石)。  相似文献   

13.
“势”是《孙子兵法》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孙子首开我国古代兵家重“势”的先河,就“势”的阐释、“势”的作用,如何任势,如何为势而形成理想的兵势等留下了有科学价值的言论。孙子在《形篇》专门论述了“形”的重要意义,认为“形”是取胜的物质基础。但他在《计篇》就指出了“计利以听,乃为之势,必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说明一定的物质力量,还需要发挥主动能动性的“势”来辅助。形与势、物质与精神,都是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的。本文试分析孙子对“势”的深刻见解,以其哲理对搞好高校运动队管理工作有所借鉴和启示。一、孙…  相似文献   

14.
桂村夫 《武当》2010,(3):35-37
在前面我们仅仅具体指出,陈鑫在《图说》中将“白鹅亮翅”和“搂膝拗步”划归为“第三势”,说成根据易经八卦之理而划分是胡说八道。其实,陈鑫将陈氏太极拳六十四个“拳势”(应为“拳式”,笔者注)分作“十三势”,全说成是依据易经八卦之理,不仅是胡扯,而且是别有用心的。  相似文献   

15.
王志远 《武当》2008,(7):21-23
北斗七星(斗、牛、女、虚、危、室、壁)因构图状如龟蛇,而被称之玄武。《楚辞·退游补注》释曰:“玄武为蛇龟,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谓之武。”太极拳《各势白话歌》云:“上步就排七星拳”?说明“上步七星”势,上步后两拳交错封棚架打,下盘成右虚步铲踢,从侧面看,其头、手、肘、肩、胯、膝、脚七个出击点的位置,其形势布排恰似北斗星座天枢、天璇(墙)、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瑶)光七星,故名。  相似文献   

16.
通臂拳亦称通臂二十四势或合一通臂拳,属昆仑派。此拳早在明代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就有论述。在他的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中记载:“神拳当面插下,进步火焰钻心。”与二十四势中掖、挑二势吻合。  相似文献   

17.
灵璧石记     
正灵璧石,既可以做厅堂供石,也可做庭院赏石,为至雅之物。供石,顾名思义,是供养在室内,欣赏把玩的美石。有人亦写为"贡石",这是旧时官僚与文人们小圈子的称谓,而不为常人所知。将石质好、形态佳的赏石,陈列在条案、香几上,才和了"居无石不雅"的古人审美观。自古就有许多种赏石,品类繁杂,标准不一,但其中的灵璧石,最为人们宠爱,其千百年来的霸主地位从未动  相似文献   

18.
徐华烽 《收藏》2009,(7):46-47
扒村窑红绿彩瓷的发现与认识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过程。民国24年(1935年)《禹县志·山志》记载:“近村人伐土寻古瓷,其五色釉彩,虽破碎,估客争取之,岁获以千计。”  相似文献   

19.
克劳塞维茨将军所著《战争论》在谈及进攻和防御的兵力使用时指出:“进攻者可以依据事态之有利或不利,可自由选择进行或不进行向心进攻,在这点上,对进攻者不能不说是普遍的优点。可是这种选择的自由,仅只在战术上是可能的;在战略上,并非一定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可能向心进攻,其选择的自由受到了限制,而在进攻不管怎样也要向心地进行时,其限制更大。”“而敌人进攻力量终于疲敝下来,往往被侵入国的军势就变得极为强大,有时即可用惊人之势转守为攻。”  相似文献   

20.
李虎 《精武》2011,(1):86-88
习拳初起,要使身子悠起,似有拔地欲飞之感,这样才能不至于一身笨力,才能六方灵动,八方浮涌。然,怎样才能悠起,如何形成拔地欲飞之势呢?首先要有"意想成真"的转识之能,即诚切的意感。要感觉自身形成“十”字结构再加一前后横线,形成上下、左右、前后的立体劲力之势,其横竖交叉在腰胯或在屁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