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7 毫秒
1.
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是一篇触景生情、睹物思乡的抒情散文。它是以榕树为线索.围绕着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展开了叙写,寄托于思乡之情的是一件件往事及生活情趣、乡土气息。是述因住所的“两棵苍老蓊郁的榕树”而动了未泯的童心,产生思旧怀乡之情。叙述从儿时故乡的榕树周围发生的趣事.表达了对故乡和故土古老传统习惯的深切怀念,围绕故乡的榕树着重叙写像榕树一样多的记忆里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以榕树为线索,按“物——事——情”的顺序组织材料,并运用了一些过渡性的语句,把各部分“焊接”得严严实实。如用“而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眼前的景物过渡到对故乡的怀念;用“我怀念从故乡的后山流下来、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过渡到写小溪、石碑、石狮  相似文献   

3.
福克纳有着根深蒂固的乡土意识。他不断地在自己“邮票般大小的故乡本土”上开掘,描写那里的人物、历史与事件,表现那里的乡土人情观念。其“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是以南方为背景创造的。他在作品中表露出深深的乡土意识,并对乡土———这个精神家园穷尽毕生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乡土小说作家中,师陀称得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乡土小说大都取材于中原故乡的农村或小城镇,他在这些作品里,凭“一颗自觉的心灵”和“不愿与人为伍的独特艺术性格”描绘了别具特色的中原乡土世界,表达着自己对于故乡和乡土中国的独特体验与感受。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以一个“乡下人”独特的乡土抒情的美学风格创造了一个湘西世界,表达了对记忆中的故乡的同情和热爱。正是基于一个“乡下人”的思想意蕴和他理想的矛盾,他创造出了更具有人性美,更近于人情的《边城》。  相似文献   

6.
乡土是生命的起源,乡情是中国文人独特的情感寄托。早在弘文学院时期,鲁迅的同学对他就有“斯诚越人也”的评语。(沈瓞民《回忆鲁迅早年在弘文学院的片断》)鲁迅的故乡浙江绍兴,山水秀美,民风古朴,文化积淀深厚,孕育了鲁迅割舍不断的故乡情结,也塑造了鲁迅忧国忧民的文化性格。从《故乡》与《社戏》看,鲁迅对故乡的情感是复杂的,爱恨交织难以一言蔽之。一、现实的故乡与理想的故乡五四时期的乡土小说,尤以鲁迅的乡土小说创作引人注目。鲁迅对乡村描写的独特性与深刻性,表现在一种“忧疑”的文化态度。他直面乡村的愚昧和病态,也依恋乡村的质…  相似文献   

7.
<正>乡土不仅仅代表的是故乡的土地,其内涵指的是故乡,因此乡土象征着一个地域的特征。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故乡,自古以来描写故乡的诗句不胜枚举,如“飞鸟返乡兮,狐死必首丘”就表达的是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还有这句“人之于乡土,犹树之有根,水之有源”更是表达了人们对自己故土的深厚情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乡土资源的合理利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8.
“把握文章主旨,围绕主旨恰当地选择和剪裁材料”是中专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以香港作家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为例,具体分析主旨和材料的关系,使学生在情感熏陶和审美感受中明白了“文章的主旨靠材料来表达,文章的材料为主旨服务”的道理。杨朔说过:“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意境优美,想像丰富,情文并茂是时代对散文创作提出的要求。《故乡的榕树》就是一首洋溢着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文字优美的散文诗。表达对有庇护之恩的故乡的深情思念,抒发游子对故乡、对祖国的挚爱之情。为了表达这个主旨,作者在选择材料时可谓匠…  相似文献   

9.
周立波以故乡益阳为背景创作的小说,并不是“十七年”时代一般意义上的农村题材小说,而是具有充分的乡土性,并且与现代文学发展时期的乡土小说特色不同的新的乡土小说。他的这些乡土小说在“十七年”时代延续了中国乡土小说的创作传统,具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情者文之经。”《故乡的榕树》就是以游子心桑梓情织成一条绵长的金线贯穿了全文。作者缘情为文,在叙事、状物、写景中融注了思乡的深情。文章开篇描写住所附近山坡上两棵苍老葱郁的榕树时,作者特意提到“也许是对榕树有一份亲切的感情罢”,于不经心间提起了这条感情线索,一开始就对榕树注入了特别的深情。接着写由于特别高兴,用榕树叶卷成哨笛,吹出单调而淳朴的哨音时又提到这是由于“动了未泯的童心,”再一次连起这条金线。由这哨音勾起了一片思乡之情。在散文的中心部分,围  相似文献   

11.
乡村女性的"弱质强神"现象是20世纪30年代小说里一道独特的风景。它主要缘于创作主体的童年经验和自我个性。书写乡村女性的"弱质强神",就是书写乡土的厚实和博大,找寻精神的慰藉,获得心灵创伤的疗理和灵魂的救赎,彰显了创作主体的审美理想和现代化想象。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农村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滞后、生活单调贫乏、组织不够完善以及各种落后思想和文化的侵蚀等,是亟待突破的难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有组织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新农村的伟大任务,这给新农村文学的创作与繁荣带来了契机,作为享誉20世纪文坛的农民作家赵树理其人其文的特点则为繁荣新农村新文学和当前文艺工作者下乡采风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创作者树立了做人与做文的范本。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最严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村劳动力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大量剩余劳动力在农村的滞留,不仅给农村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造成了严重的人力资源浪费,成为困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以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和现实为依据,分析在现阶段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大意义,可以提出通过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原则和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5.
戏曲扮演着活跃乡村文化生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的重要角色,戏曲表演艺术代表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对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激励人民奋发向上、陶冶人民的道德情操、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推动经济发展和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自《诗经》始,中国文学素有"兴农"、"乐农"、"悯农"的传统,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描写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文学在表现农民苦难、农村凋敝、乡村批判、农民的觉醒与反抗、农民进城等五个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此背景下,赵树理创作的个性特征可以得到清晰的体认:始终立足于黄土地,与农村、农民保持着血脉相连的关系;致力于表现农村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表现农业生产方式、乡村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这一过程中农民的命运与心态的变化;反映出带有晋东南特征的农村社会伦理状况,表明了国民性批判线索的历史性超越;执著地追求乡野风格,其作品带有浓郁的乡土趣味。赵树理是现代文学史上从精神内涵到文体形式、审美风格整体上最能代表农民的作家。赵树理对于当今文学创作仍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十七年与文革时期的“农村题材”小说中,城市的书写是非常罕见的,而作为文革时期主流文学代表作的《金光大道》中却呈现了一个具有独特景观的“城市”。这种城市景观与空间结构的想象性呈现与主流意识形态对城市改造与规训是相契合的。城市在主人公的“成长”中承担了重要的意义,“进城”成了他精神“成长”的需要。城市不仅不再是残缺的形象,反而成了农村在新历史条件下重塑自我“整体性”的“镜像”。它承担起了一种新的职责:扮演一个巫师的角色为农村“驱邪”。  相似文献   

18.
农村学校作为地区的文化中心,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农村学校通过加强与当地农村的文化对话,可以在传统文化的保存、传递与创新以及现代文化的引入、传播和融合等方面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从而优化农村文化场域,提高村民文化自觉,丰富群众精神世界,有效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榕树在福州地区原生植被遭到明显破坏时期脱颖而出,成为优势树木。榕树是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典范。“榕城”是自然与人工的联合工程,也是福州人民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产物。福州的榕树象征着平安吉祥、造福荫庇、和合和谐。历史不仅为福州留下“榕城”的品牌,还留下了充满福气的榕文化:榕历史、榕树意象、榕城风貌、榕文学。为使这份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建议借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机制与经验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20.
“土地之子”——杨争光是一位有着自己独特创作个性的作家,他以土地为原型讲述西北农村的故事,在农民之间的关系中再现了“他人即地狱”的哲学思想,从而揭示出更为深层的人性内涵,达至寻求中华民族之根性的目的。土地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原型,土地的土性、农民的土性,实际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性,这在杨争光的很多作品中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