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史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早期实践史,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很好的历史范本。理性透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早期实践,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重要启示: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满足人民群众的理论需要和维护与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改进马克思主义传播方式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与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论辩与较量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密不可分的。中国梦是大众化了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仰;当代中国梦的时代特征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依据保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实现中国梦的路径选择;中国梦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领导者都是中国共产党、主体力量都是广大群众,加强改善党的领导与深化宣传教育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3.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极为复杂的背景下展开,这些背景的综合作用构成了这段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基础.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学习、教育、宣传等方面,为我们呈现了多维的实现路径,展示了丰富的内容,同时也留下了值得总结的经验与启示:理论创新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前提,要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鲜明的民族特色、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加强教育引导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强化媒体引导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阵地;加强队伍建设与制度建设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保证.以上经验与启示对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任务。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和前提;内容和形式大众化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要求;创新传播平台和机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培养和造就大批理论家、宣传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组织人才保障;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性工程。  相似文献   

5.
<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最终目的。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必然举措,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客观要求。因此,推动进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很是必要。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困境(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体地位正在被弱化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社会主义国  相似文献   

6.
十七大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理念问题,更是实践问题.如何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到目前为止,理论界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讨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成果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我们更有效地开展大众化的活动.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目前的研究还不深入,至少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理论化不够;其二,实践性不够;其三,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途径的研究容易忽视政府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命题。这一命题包含特指和泛指两重含义,前者指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后者指在当代中国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最新研究成果的大众化.也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特别是最新理论成果的大众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要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大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而不是强制人民大众接受马克思主义。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影响力,要通过民间化实现大众化。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现状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任务。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人民大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其思想状况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产生影响,因此,必须积极探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途径和新方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大力宣传和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任务。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有三大受众群体。知识分子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起到了先锋作用;各级党政干部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青年学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从受众群体的角度分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是使人民群众准确地理解、接受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根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要求,应将党员干部的身体力行和率先垂范作为其实现的必要条件;企业管理中的CS战略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也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在实现路径方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运用大众化的语言,展现亲切平和的面貌,树立平民化的宣传理念并确定适宜大众的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11.
实事求是指通过不断研究新事物、新情况和新问题,从而获得真知。实事求是符合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精髓和灵魂。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轨迹,不难发现,能否做到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否顺利推行的基础性要素。关于实事求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定位问题,可以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石。这要求我们在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要进一步做到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12.
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邓小平实事求是思想具有自己的特色,他坚持把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搞空洞的理论争论、党的组织制度等相联系,深化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这一重大原则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是破旧立新的工作方法。实事求是对于新时期解放思想具有新的理论指导意义 ,这就是勇于探索创新 ,不怕艰难困苦 ,敢于坚持马列主义。实事求是就是要照顾全局 ,一切从实际出发 ,克服地方主义、本位主义和分散主义。  相似文献   

14.
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它既是邓小平理论的出发点 ,又是邓小平理论的主要方法 ,它既闪耀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光辉 ,又体现着邓小平独特的思维方式。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根本点。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就没有邓小平理论 ,也就没有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也就不可能推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伊始,既开始了它的中国化历程,也开始了它的大众化历程。在历史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潮跌起,积累了一系列的历史经验。认真解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对于我们完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历史任务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主义灵魂问题上有两个不等式,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不等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所必须“运用的武器”,而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则是“武器的运用”。二是实事求是不全等于马克思主义的灵魂,马克思主义灵魂意义上的实事求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实事求是,而是特指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联系,为着解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与策略问题而去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方法和实践过程。因而,只有符合先进性,革命性和人民性特征的实事求是,才是马克思主义灵魂意义上的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17.
当前正值我国轰轰烈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时刻,总结苏联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反思苏联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我国如何进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其根本目的是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只有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才能使之被人民群众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信念,永葆其生机与活力,体现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我们要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和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现实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着诸多问题。为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性,本文以我国当前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性存在问题的分析为基础,提出了以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拓宽多维路径和形成整体合力为一体的整体性路径,以切实提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我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实事求是”仍然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思想路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