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有鹏老师听了一位教师执教的《斑羚飞渡》一课后,在《中学语文教学参》2009年第5期上发表了《语文要“脸”,还是要“头”?》一文,以一位中学政治老师的眼光,对年轻老师的“失败”课案进行了具体分析。首先,我们应该感谢王老师对语文教学给予的高度热忱和全新期待,也应该感谢王老师能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读语文教学,激发我们语文教师对教学进行更深入的反思。然而,对于王老师的观点,笔者有不能认同之处,现提出与王老师及各位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2.
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还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争论,早就可以说是尘埃落定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远远不是这么回事,一位考上大学的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如是说:“我不会感谢我的语文老师,”“我要感谢的是《平凡的世界》等中外名著和《读者》、《收获》等优秀杂志。”这句话,道出了语文教学的尴尬,更引起了我们的反思。  相似文献   

3.
本刊去年第七期所载《京沪小学特级教师语文教学观摩散记》一文中,提到了王有声老师的作文教学,广大语文教师很感兴趣,希望能够进一步学习王老师的教学经验。恰好王老师给我们寄来了现在发表的这篇文章。我们相信读者一定会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感谢王老师对本刊和我省语文教学的关心,祈望王老师及各兄弟省市特级教师多为我们惠寄稿件,传经送宝。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应该怎么上,还孩子们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一直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探讨和努力的话题。一位名师说过:“语文教学要回归本色.即追求平实、平常、真实的语文课堂,以实现课堂的有效性教学”。也就是说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来。著名教师王菘舟老师曾说过:“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  相似文献   

5.
读王若三的文章《朽木之材,不可雕也》,推测作者应该是高中的语文教师。王老师认为学生中有“朽木之材”,应该“放弃”。不是教师不会有如此深刻的体验,不是高中的教师未必有这样的胆气,不是高中的语文教师则很难有如此犀利的文笔。  相似文献   

6.
在刊用本文之前,我们犹豫再三:不只因为她是出自一位中学政治老师之手;还因为她是基于对刚走上讲台不久的一位年青老师的一个“失败”课案的典型分析。但最终我们还是决定刊用她,尽管作者的分析可能不全面、不深刻,尽管她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下语文教学的困惑。让我们不能割舍者,是她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全新的期待,并希望藉此唤起语文教师对教学进行更深入的反思——语文教学到底需要什么。  相似文献   

7.
笔者有幸倾听了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的《我的战友邱少云》,王老师以他全新的教学理念、精湛的教学艺术、深厚的教学功底给所有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对笔者来说,更是受到了一种心灵的震撼。王老师说:“有了人,才有‘文’;为了人,才有‘文’。因此语文是人的教育。”是的,王老师的课正是一堂让“人”字大写的语文课。一、淡化分析,引导学生逐层的感悟语文本体观认为:语文课应引导学生“到课文中走一个来回,要充分有效地读书,要抠词抠句”。王老师的课正是这样,他从学生阅读心理出发,根据教材本身特点设计教法,环节不多,却“针针见血”:1.通…  相似文献   

8.
<正>记者:王老师,您好!我知道您提出的教学主张是“‘情理共进’的语文教学”,能为我们做一下诠释吗?王敏:感谢您的关注。提炼这个教学主张,要感谢南通教师发展学院的冯卫东院长,感谢南京师范大学的黄伟教授。他们在听了我的几堂课,看了一系列论文之后,给了很多建议。最终工作室一起思考、讨论,确定为追求“‘情理共进’的语文教学”。这里所谓的“情”指的是语文教学的人文、情感、趣味、美感方面,  相似文献   

9.
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还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争论,早就可以说是尘埃落定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远远不是这么回事。一位考上大学的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如是说:我不会感谢我的语文老师,我要感谢的是《平凡的世界》等中外名著和《读者》、《收获》等优秀杂志。这句话,道出了语文教学的尴尬,更引起了我们的反思。那  相似文献   

10.
读罢辽宁大连教育学院王德俊老师的《关于语文教学的几个“量”》一文,深感快慰。文章对学生应有的词汇、朗读、背诵、阅读及写作的数量,都作了翔实的论述,有理有据,令人信服。真如一场及时之雨,让我们一些语文教学经验不足或还缺少思考、总结、研究的老师们心中有了一个谱,知道到底语文教学要做些什  相似文献   

11.
笔者已从教多年了。但还时时想起在上中学时的一节难忘的课。一天,教语文的王老师给我们上课,五六分钟后,学校校长、主任带了一帮教师推门鱼贯而入。还未坐定,王老师脸上显出不高兴的样子,大声要求进入课堂听课的校长、主任、老师:“你们不能这样随意进入课堂,影响教学,请你们出去!”他们只好狼狈退出。课后,同学们暗暗议论,都支持和赞赏王老师的举动,也可能当时我们还是孩子吧!其实,王老师的语文教学水平很高,我们都喜欢他上的课,教学质量也名列同年级语文学科的前茅。同学们都为自己有这样一位教学技艺高超、功底深厚的老…  相似文献   

12.
一、“倦怠型瓶颈” “因为评上了职称,他才调走的……”某中学的王老师破格评上中学高级职称后,毅然决然调到了一所小学,成为大家的议论话题。一位知情的教师如此分析:王老师原本是一位语文教师,课堂教学造诣颇高,公开课屡次获奖,教学成绩斐然,是学校的名师发展对象。可自从职称问题解决后,  相似文献   

13.
笔者已从教多年了。但还时时想起在上中学时的一节难忘的课。一天,教语文的王老师给我们上课,五六分钟后,学校校长、主任带了一帮教师推门鱼贯而入。还未坐定,王老师脸上显出不高兴的样子,大声要求进入课堂听课的校长、主任、老师:“你们不能这样随意进入课堂,影响教学,请你们出去!”他们只好狼狈退出。课后,同学们暗暗议论,都支持和赞赏王老师的举动,也可能当时我们还是孩子吧!其实,王老师的语文教学水平很高,我们都喜欢他上的课,教学质量也名列同年级语文学科的前茅。同学们都为自己有这样一位教学技艺高超、功底深厚的老师而感到自豪。后来他被调走了,大家都感到惋惜。  相似文献   

14.
拜读了贵刊发表的王长路老师的教材研讨文章《“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新释及启示》一文(见《语文教学之友》2010年第8期36页),既为王老师认真细致的钻研精神所感动,也颇受启发,在此也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一管之见,以与王老师及广大语文教师或诗词爱好者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5.
说“主导”     
杨金 《云南教育》2001,(20):28-29
八十年代,上海著名特级语文教师钱梦龙提出语文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丰富了我国教育理论的宝库。在语文教学讨论中,有人把“题海战术”与科学训练混为一谈,又因为外国有老师和学生“互为主体说”而认为提“教师为主导”不妥。前一个问题,钱老师有一篇文章《为“训练”正名》《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10期来澄清。关于“主导说”,我谈点看法就教于全体同仁。我们的中学教育是班级教学。每个班都是几十人。这么多学生在一个教室里学习,自然都要受到纪律约束,自由学习与课堂纪律是相辅相成的。一个…  相似文献   

16.
语文老师应该努力通过范文的教学,以读促写,引导学生不断寻求写作的规律,写出具有特点的文章来。也就是说,“以情动情,以文引文”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最近,我听了一位老师教《归帆》一课(中师《文选和写作》第二册),我以为它很好地体现了“以情动情,以文引文”的精神,特简略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送”的由头:在去年的《语文报》上,我们刊登了一份《语文世界·红A版》“快乐大赠送”的启事。内容很简单:只要老师们提供一个“教师资格证”的复印件,我们将会赠送老师们半年的《语文世界·红A版》。启事登出之后,老师们将信将疑———真的有这么好的事?但近千名老师还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寄来了“教师资格证”的复印件,没有“教师资格证”的,也由学校开了证明寄来。我们为这些老师们寄出了我们的《语文世界·红A版》,并在寄了三期以后,又给老师们寄了一封信,表达了我们愿意和他们真诚交友的愿望,并诚恳地向他们征求办…  相似文献   

18.
时代在前进,第三次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一日之间把人们推向了风谷浪尖,“超导”预示了现代化社会的高难水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使学生具备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要求的全新智能,那么自已首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智能,且能超越于学生之上呢?最近由河南大学生出版社出版的以曾祥芹、萧士栋二位老师主编的《语文教学能力论》一书向世了。她为我们提供了作为一个合格语文教师应该怎样自塑创造形象、自练基本能力的必修科目。  相似文献   

19.
“封面人物”催我奋进!袁蓉(以下简称“袁”):王老师,您上《语文教学通讯》“封面人物”栏是早在16年前的1987年,当时刊物主要介绍了您的板书图示导读法,很受一线教师的欢迎。不知后来您在语文教育研究上又取得了哪些新成果。王松泉(以下简称“王”):首先得感谢《语文教学通讯》,“封面人物”催我奋进!后来我从中学调入高校,主要是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积累的基础上进行语文教育理论的研究。在高校,我主要从事语文教育学的研究工作,内容包括学科体系、语文教育史、语文教学心理以及阅读教育理论、语文教材理论、语文教学艺术等。出了一些书,包…  相似文献   

20.
王秀君,生于1950年,1976年9月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现任山东省临沂二中语文教师。王老师认为,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前提是对语文学科的浓厚兴趣,而浓厚的兴趣要靠老师有效地激发和培养。王老师在此方面进行了各种尝试。1984年10月,他执教的公开课《我的叔叔于勒》,参加“山东省中青年教师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比赛”,体现了“激发兴趣、培养能力”的教学指导思想,赢得了一致好评。 1984年开始,王老师担任高中语文的教学任务,着重研究如何用较少时间和精力,使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