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主题课文《献你一束花》。  相似文献   

2.
强晓姣 《小学语文》2013,(1):104-106
一、研读教材定课时 《献你一束花》是一篇精读课文,被编排进“礼物”的主题单元里。文章讲述了一位年轻的体操运动员在盛名之下,参加一次世界性重要比赛时,由于不堪重负,大败而归。在内心极度沮丧之时,一位机场女服务员送她一束鲜花,给了她鼓励和信心。  相似文献   

3.
1.根据课题整体感知题目体现了文章的中心,尤其是题眼,我们可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阅读大地的徐霞客》:徐霞客阅读大地是怎么回事?结果怎样?《献你一束花》:谁献给谁一束花?仅仅是一束花吗?还有什么?2.带着疑难整体感知如《学会查无字词典》一课,学生根据课题质疑:谁学会了查无字词典?无字词典指什么?怎样查无字词典?引导学生带着疑难读书,就可整  相似文献   

4.
《献你一束花》是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一篇散文,写一位机场女服务员向一名在比赛中失败的女体操运动员献花的故事,说明胜利者需要祝贺、失败者更需要鼓励的道理,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文章以女体操运动员的经历为线索展开,先写她比赛失败后,回国走入机场大厅时沮丧的心情;中间插入一段叙述她这次失败的原因;最后写她的崇拜者——机场女服务员向她献上了一束花。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特别是对人物心理的描写,真实、细腻,读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本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品读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真挚的感情。  相似文献   

5.
“鲜花,理应呈送给凯旋归来的英雄,难道也要献给那暗淡无光的失败者吗?”《献你一束花》这篇文章给了我们一个肯定的回答。一位著名的体操选手多次夺得国际比赛的冠军,而这一次在奥运会上也完全有把握摘取冠军,登上“体操女王”的宝座。但是,出乎意料的失误令她失败了。失落的她  相似文献   

6.
案例(一):上《周总理,您在哪里?》老师:请你把课文朗读一遍。学生:读不来。老师:平时朗读不是很好吗?学生:今天读不来。……案例(二):上《大铁锤传》老师:你说大铁锤是哪哩人吗?学生甲:嵩山人。老师:注意课文中的“语类楚声”。学生乙:峨眉山人。学生丙:武当人、天山派……  相似文献   

7.
张学友 《河北教育》2005,(13):24-25
一、交流谈话,调动积累 以前大家学过关于周恩来的课文吗?通过这些课文,你对周恩来这个人有了怎样的了解?(《难忘的泼水节》《当飞机遇险的时候》《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些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课文。在这些课文中周总理平易近人、先人后己的高尚人格已经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8.
一创设情境,在阅读期待中激情导语激情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教师优美的、充满激情的导语,会营造出一个诗意融融的语言环境,使学生浸润其中。可以是一首诗,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我采用了一首歌曲《你是这样的人》:“把所有的心装进你心里,/在你的胸前写下:你是这样的人。/把所有的爱握在你手中,/用你的眼睛诉说:你是这样的人。……”可以是一段声情并茂的解说。还可以是一支歌曲,如《草原》一课,让学生听腾格尔的《天堂》,那优美的旋律和浑厚的歌声会使学生心驰神往。二整体感知,在把握基点中生情这一环节是让学生自由地读课文,读通…  相似文献   

9.
一、交流谈话,调动积累 以前大家学过关于周恩来的课文吗?通过这些课文,你对周恩来这个人有了怎样的了解?(《难忘的泼水节》《当飞机遇险的时候》《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些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课文.在这些课文中周总理平易近人、先人后己的高尚人格已经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0.
正杜老师:您好!平时,我们经常把胜利归来说是"凯旋而归"。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9组单元《献你一束花》中"鲜花,理应呈送给凯旋的英雄"这句"凯旋"后面没有加"而归"。我查了《现代汉语词典》,"凯旋"是胜利归来的意思。所以我认为"凯旋"后面不应加"而归",不知这种想法对不对?安徽省安庆市经济开发区老峰镇第二小学何希六何希六老师:  相似文献   

11.
孙建锋 《云南教育》2003,(28):16-17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课程标准》)语文的教与学,需要在理论的天空中打雷,更需要在实践的田野里落雨。让我们走进实践、走进学生,共同分享他们的个性化阅读。[案例一](《群鸟学艺》)师:如果说《群鸟学艺》中的凤凰是一位老师,群鸟是她的学生,那么,凤凰是一位好老师吗?她的学生呢?请大家仔细默读课文,从课文中读出你的想法来。十分钟以后,大家交流各自的看法,好吗?(同学们仔细地默读,认真地批注,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写下了异彩纷呈的读书体会。)师:请自由发表自己的读书体会,让大家共同分享,好吗?生1:凤凰是一位好老师。表现在她…  相似文献   

12.
任莉 《师道》2012,(12)
一、"目标性"与唤醒言语表现动机 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写一个你熟悉的人》,这是在学习了三篇写人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习作训练,此时学生已从课文中学习了写人的基本方法——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反映人物的特点.但理论还不能联系实际,他们不能灵活地学以致用,需要教师引导如何观察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描写.上课伊始,在引导学生确定好人物特点,选好事例后,为激起学生的观察兴趣,教师通过亲自置换角色让学生进行直观观察.  相似文献   

13.
《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材《语文》)第十二册第六组一篇新入选的课文,是向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课文是一首新体诗。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了不少诗,这篇课文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篇,又是阅读课文,这就要求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诗的方法进...  相似文献   

14.
<正>《草船借箭》是一篇传统经典课文,根据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46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有关章节改编,人教版教材安排在五年级下册"走进古典名著"这个单元。课文写了诸葛亮善于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5.
《孔子拜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我进行了两次教学,第一次教学,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最感动?说说你的体会。”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课文,寻找感动自己的句子,相互说着受感动的原因。尽管课堂很热闹,但学生交流散乱,无法将对话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6.
淡中求味     
一教师在教学《西门豹》一课时,没有按惯例先提出问题,而是先让学生自由地、仔细地通读课文之后,提出了以下几个平平常常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1.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痛快不痛快?2.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佩服不佩服?3.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没有愤恨?4.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没有同情?5.课文中有没有什么使你觉得奇怪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初中三年级的学生要“能顺畅的朗读文言课文,理解基本内容。”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第一.以老带新,循序渐进。每学一篇新课文,我都注意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出现的问题。例如教《工之侨献琴》中“诸”这个词时,我先引导学生重温初二《愚公移山》《黄生借书说》两篇课文,复习“投诸渤海之尾”、“归而形诸梦”两句,知道这两句中的“诸”都当“之于”讲,从而使学生知道《工之侨献琴》中的“谋诸漆工”、“匣而埋诸土”的“诸”也当“之于”讲。“之”为代词,“于”为介词,根据语言环境不同,解释也有相异之处:“谋诸漆工”的“诸”译  相似文献   

18.
在上《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之前,学生对《红楼梦》早已如雷贯耳,对书中的人名也很熟悉。课前,我布置预习任务,要求细读课文并将《红楼梦》的前五回通读一遍。这时。就有学生提出来:老师,课文这么长,你告诉我们上课要讲些什么,我们可以省点时间,而且上课也跟得上你的思路,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19.
一忌捞针式即提问要求学生像大海捞针一样回答问题。例如有位教师上《皇帝的新装》一课,让学生齐读课文后即问:"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想法?"诸如"你想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等。提问范围太广又无中心,学生回答摸不着边际,且与课文意思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20.
《师生情》一课教学建议湖北宜昌市献福路小学宋发礼,袁选萍《师生情》是义务教育六年制第五册第一组的第二篇看图学文。课文讲述了三位女同学在老师生病期间,代表全班同学,冒雨前去探望的动人故事,表达了学生尊敬、爱戴老师的一片深情。全文不到400字,语言质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