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的称呼艺术是十分高超的,它表达了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达到了含蓄隽永的艺术境界,仔细品味,便会发觉其味无穷。一、称呼表达了鲁迅先生对革命烈士、爱国青年的无限尊敬之情。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鲁迅先生“向来这样想,这样说”,但当她为革命英勇牺牲后,鲁迅先生不再称她为“学生”了,而是称她为“刘和珍君”,对她表示了极大的尊敬。出于同样的原因,鲁迅先生称与刘和珍同  相似文献   

2.
词组辨析     
<正> 现行中专语文教材第二册选有鲁迅先生的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她(刘和珍)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教学时,有学生提出问题:句中为什么要用到引号?从文章的内容来分析,作者是将自己与刘和珍做比较,从而表达对刘和珍烈士的怀念和赞扬之情.如果从语法角度分析,去掉引导,将会出现一个多义的词组: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只是记叙了作者和刘和珍交往中的几次印象,并不是人物整个精神风貌全面完整的描述。刘和珍君到底是怎样一位青年,林语堂先生的杂文《剪拂集》有记述。“三·一八”惨案时林先生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兼学校教务长,刘和珍是当时英语系学生并且是校学生自治会主席,他们的交往甚密。刘的牺牲也让林先生深为痛惜。在同年三月二十一日,即刘遇难后三日,林先生写了《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一文,该文对刘和珍记述较详。  相似文献   

4.
马超杰 《语文知识》2005,(10):19-19
鲁迅先生的名篇《记念刘和珍君》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几十年,影响了几代人。人们无不对那位“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真的猛士”深感敬佩。但细品“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一句,发现这位“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竞成了“惩创学生”“屠戮妇婴”的刽子手!《现代汉语词典》对“喋血”的解释是:“血流遍地(杀人很多)。也作嚏血、蹀血。”  相似文献   

5.
<正>鲁迅先生撰写《记念刘和珍君》,旨在纪念刘和珍君以及跟刘和珍君一样被残忍杀害的青年学生们。文章语言中的逻辑矛盾暗含着鲁迅先生内心汹涌的情感矛盾。多处使用了转折句式,维持着文章字句间隐形的热度。叙述和议论的语言颇为冷静,但抒情的地方又热烈而深沉。一、语言中的逻辑矛盾暗含情感矛盾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有“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句。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引吭高歌(这里是指写文章)代替悲痛哭泣,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有人认为鲁迅先生用这句话表明了自己所以迟迟没有下笔为刘和  相似文献   

7.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种教学艺术。好的提问,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选出数例课堂提问,并加以简评。例一:《记念刘和珍君》第三部分写了这样的话:“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一位教师针对这两句话,提问:又是“我的学生”,又“不是我的学生”,这样肯定又否定,不是矛盾吗?学生各抒己见,终于弄清了鲁迅先生正是在“是”  相似文献   

8.
在两节语课上,学生在学习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药》两篇章时,发现了先生的两处“败笔”,而且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可,若不是教师善于引导,险些成了学生的定论。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在他的著名散文《纪念刘和珍君》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在四十余个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向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由“踌躇”以至于“尊敬”,表达了先生对一颗高尚灵魂的敬重与钦佩。回想自己二十余年的教书生涯,其间的学生虽无轰轰烈烈、慷慨凛然者,但令我敬佩,促我警醒,催我奋进者却不乏其人。单是刚刚开始教书的那几年,就有不少给我以教益的学生令我至今难忘,而且仍在时时提醒着我:怎样…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作品《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是现行高中语文的重点课文。两篇课文中“记念”一词多次出现,时而作“纪念”之解,时而有“记念”之意,的确令人难解。 例如《记念刘和珍君》有“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有:“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也仍在记念我。像在马路上行走时候  相似文献   

11.
抓住悲愤之情渗透学生思维我教︽记念刘和珍君︾山东莒南第三中学薛冬芳《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怀着满腔的悲愤写给烈士的悼词,也是写给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的血的控诉书。大部分学生反映比较难学,如何教好这一课呢?列宁曾经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  相似文献   

12.
《记念刘和珍君》所涉及之事件经历史本事还原,呈现出了异于原文本的更复杂的时空叙事。进一步追索《记念刘和珍君》相关文本并进行谱系化的解读,可以揭橥鲁迅行文中悲愤之情的多元内涵。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的留白既有其对己之“愧”,也有对某些群众领袖之“恨”,更有其特殊的政治意涵。  相似文献   

13.
《记念刘和珍君》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传统篇目。我们现在重读它,更加体会到它的深刻意义,更加感受到鲁迅战斗精神的可贵。它是鲁迅先生对刘和珍等“前驱者爱的大(寿县)”,也是对反动统治者和帮凶等“摧残者的憎的丰碑”(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白莽作<孩儿塔>序》)。  相似文献   

14.
刘和珍是鲁迅的学生,1926年“三·一八”惨案遇难后,鲁迅先生写文章悼念时,尊称她为“君”。在文中同时冠以“君”这一尊称的还有受业于鲁迅的杨德群、张静淑、程毅志三位女学生。既然是尊称,鲁迅对这些女学生何不称以小姐、女士,而偏偏尊称为“君”呢?笔者认为,这除了对她们的尊敬外,还另有深意。近读鲁迅好友,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1887-1939)于“五四”前夕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情感异常丰富、意义十分深远的散文。为了让学生从更多的角度了解历史,认识刘和珍等青年,真正读懂这篇课文的情感与意义,我在教学时采取比较阅读的方法,即将课文与鲁迅先生学生之一的石评梅的《痛哭和珍》、当代北大学者余杰的《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三一八”惨案七十二周年祭》放在一起对照阅读,比较三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互为补充,互为印证,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借着对人物外貌的描绘而获得永恒的魅力。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最突出的莫过于鲁迅先生描写的刘和珍。她的“微笑”与“温和”是如此地鲜明,如此地动人,以至于每一个读过《记念刘和珍君》的人,都会像她的亲人一样在头脑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记念刘和珍君》引用了陶潜的四句诗:“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现在,就所涉及的几个问题,谈谈个人的不成熟看法。一“亲戚或余悲”四句,见于陶潜的五言诗《挽歌诗》。陶潜的《挽歌诗》一共写了三首,《记念刘和珍君》引的四句在第三首里。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对这个句子怎样理解,历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它是一个反语,句中“文明人”实质上是“野蛮人”、“伟大”等同于“罪恶”,鲁迅先生在此是运用“反语”进行“讽刺”(见《中国教育大辞典·语文分册》“反语”修辞一栏)。另一种观点与此相反,认为它应是一个正语,理解为: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枪弹的攒射中,是一种惊心动魄的伟大。句中的“这”是复指主语,复指“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攒射中”这一场面,鲁迅先生这句话是从正面来肯定刘和珍  相似文献   

19.
病梅馆记     
《中国人民教师》2005,(2):62-64
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深刻呐喊:“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面对统治者扼杀人才,龚自珍痛心疾首——“既泣之三日”。  相似文献   

20.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有人不同意说“惊心动魄的伟大”是反语,认为这是鲁迅先生在赞扬刘和珍她们。反复诵读原文之后,对这种看法我不敢苟同。我认为,在这句话中,“当……的时候”是时间状语,“这”是主语;而这个“这”指代的是“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