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运用调查法、模糊数学法、实验法,从发展跳远运动员爆发力训练的手段中,筛选优化了七种训练手段作为提高爆发力最优的训练手段,并应用到体育学院田径专修学生的训练中.实验证明:优化后的训练手段更有效、更有利于全面提高跳远运动员的爆发力水平.  相似文献   

2.
摘要:旨在探讨下肢离心负荷练习对排球运动员移动制动的影响,在现有发展运动员下肢力量常用手段的基础上,加入了离心训练手段,来提高排球运动员移动制动的效果。研究主要采用实验法,对28名高水平排球运动员(10名国家级健将和18名国家一级运动员)进行对照组与实验组研究,进行为期8周的下肢离心力量训练和传统下肢力量训练,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下肢离心力量指标有差异。实验组下肢离心力量指标、专项移动速度的提高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具体结论如下:下肢离心力量训练与传统下肢力量训练均能改善下肢肌肉的最大离心力量。下肢离心力量训练对移动制动能力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进行传统力量训练。  相似文献   

3.
振动训练对小轮车运动员下肢肌群肌力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轮车是一项以无氧供能为主的泥地竞速运动,对运动员的肌肉最大力量、爆发力及无氧耐力等素质有很高的要求,而振动训练能够提高肌肉最大力量及爆发力水平已被国内外研究者证实.本研究将小轮车运动员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在振动台上完成与对照组内容相同的力量训练计划.实验前后应用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及三维测力台对两组运动员下肢肌群的峰值力矩、耐力疲劳指数及爆发力水平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膝关节屈、伸肌群峰值力矩均有增长,但伸肌组间变化不明显,而屈肌组问变化具有显著性差异,P相似文献   

4.
摘要:选取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男子羽毛球运动队的14名基本资料和运动成绩相近的运动员为实验对象,对照组与实验组各7名,对照组按照常规的技术训练和下肢整体力量训练,实验组对下肢关节肌肉有针对性的力量训练(非优势侧的力量训练)。通过biodex仪器对下肢膝、踝主要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进行监测分析羽毛球运动员各关节屈伸肌群峰力矩的均值。结论:1)有针对性的训练可改变两侧下肢的差异水平,训练可以减小两侧下肢差距,使两侧下肢肌肉工作能力更加接近。2)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在两种角速度下优势侧和非优势侧的伸肌峰力矩都比屈肌峰力矩大,但都随角速度的增快而逐渐下降,说明青少年运动员的力量耐力很小,经过非优势侧力量训练能提高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的力量耐力。3)运动员经过训练后优势与非优势侧关节的屈伸肌群肌力矩的平衡有很大的改善。4)训练前后两侧膝关节等速收缩屈伸肌群峰力矩差异对比分析:对非优势侧的力量加强可减缓下肢肌肉持续的受力过程。5)通过与实验数据发现,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的爆发力很难通过短期的训练得到显著的效果,但运动员的最大力量和灵敏性训练在青少年时期是可以提高的,但训练中的负荷和频率要控制。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田径运动员进行8周振动训练,对比训练前后运动员下肢肌群爆发力及身体成分的变化,旨在了解数周振动训练对提高下肢爆发力的作用,探讨振动训练对田径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意义,为田径运动员力量训练提供新的思路与参考。20名青年男性田径运动员,随机分为振动组10人,对照组10人。振动组采用振动训练台30 Hz频率、2 mm振幅对下肢进行为期8周的振动训练,对照组则进行8周传统的下肢力量训练。训练前后分别对运动员进行身体成分测试和下蹲跳测试(CMJ)测试。结果显示,振动组与对照组8周训练前后CMJ成绩出现非常显著的提高(P<0.01),骨骼肌含量出现显著性增加(P<0.05),而体脂百分比无显著性变化(P>0.05)。振动组与对照组组间CMJ成绩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骨骼肌含量和体脂百分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得出结论,本研究所采用的8周振动训练方案可以有效提高田径运动员下肢肌群爆发力,且效果比传统器械力量训练更为明显,但对运动员身体成分组成影响效果并不显著,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常规足球训练计划中增加复合式对照训练对高校高水平男子足球运动员下肢爆发力的影响。方法:16名参与者被随机划分为进行复合式对照训练加常规足球训练的实验组(n=8)和进行常规足球训练的对照组(n=8),实验干预为期6周,每周3次。复合式对照训练采取高负荷阻力训练与低负荷增强式训练结合的方案,训练内容包括杠铃深蹲结合深蹲跳、罗马尼亚硬拉结合壶铃摇摆、杠铃弓步蹲结合杠铃弓步跳。通过直线冲刺(30 m)、立定跳远、摆臂纵跳和灵敏测试(T型)来评估比较两组的训练效果。结果:经过6周的训练,实验组各项测试指标的成绩均有显著性提高,对照组除灵敏测试成绩外,其他各项测试指标的成绩均没有显著性提高。结论:6周复合式对照训练可以有效提高高校高水平男子足球运动员的下肢爆发力,建议在高校高水平男子足球运动员的训练计划中增加复合式对照训练内容。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短跑运动员爆发力训练手段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调查法、模糊数学法、实验法等方法对21名青少年短跑运动员爆发力训练手段进行优化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经过16周的业余训练,与常用普通训练手段相比,优化组合后的训练手段对提高青少年短跑运动员爆发力水平更加有效.爆发力训练手段的优化组合具有简便、实用的特点,便于在青少年短跑训练中开展.  相似文献   

8.
为了能科学地确定训练的重点,为网球教练员和运动员训练决策提供依据。综合使用测试法、变异系数和TOPSIS法对浙江省现役网球运动员体能的测试数据进行处理。结果:男队训练重点排序为:力量、爆发力、灵敏、速度、耐力;同理,女队训练重点的排序为:力量、爆发力、灵敏、耐力、速度;最后对每位运动员亟待加强指标进行排序。结论:变异系数和TOPSIS法计算的结果简单明了,节省资源,适宜不同专项、不同训练指标的训练过程的有效监控。  相似文献   

9.
通过文献资料法、测试法及数理统计法对国内不同年龄、等级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大腿伸膝、屈膝肌群等动力量及下肢爆发力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年龄与训练年限的增长,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伸、屈膝等动力量逐渐增加.18岁足球运动员屈膝等动力量明显高于16岁运动员,而在伸膝等动力量上两者没有明显差别.前者的伸膝/屈膝等动肌力比高于后者.在10 m站立式全速跑测试上,18岁足球运动员的成绩明显好于16岁足球运动员.然而在30 m站立全速跑及原地静止式纵跳、原地下蹲式纵跳的成绩上两者之间没有明显区别,说明下肢爆发力训练随年龄增长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标枪运动员爆发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速度定量训练法、杠铃训练法、超等长力量训练法、内源性训练手段、训练的心理控制等提高标枪运动员爆发力的训练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动态拉伸、PNF拉伸、PNF+动态组合拉伸对下肢爆发力的急性影响,为运动员在赛前准备活动中选择合理的拉伸方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具有2年以上力量训练经验的17名男性受试者,采用被试内设计,在不同的4天内安排4次分别包含无拉伸、动态拉伸、PNF拉伸和组合拉伸的实验任务。实验流程为受试者慢跑5分钟后进行拉伸干预,结束即刻通过测力台进行CMJ测试获取纵跳高度和起跳功率数据以评价下肢爆发力,通过无线表面肌电测试仪同步记录CMJ过程中下肢肌肉的表面肌电信号,并通过测量不同肌群的最大肌力,结合CMJ指标进一步了解不同拉伸对爆发力的影响特点。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处理上述数据。结果:3种拉伸后即刻CMJ指标无明显变化;动态拉伸后即刻股外侧肌、腓肠肌内侧头和腓肠肌外侧头IEMG显著下降,股内侧肌IEMG显著上升;PNF拉伸后即刻股内侧肌、股外侧肌IEMG显著上升,股二头肌、腓肠肌外侧头IEMG显著下降;组合拉伸后即刻腓肠肌外侧头IEMG显著下降,股内侧肌IEMG显著上升。其余肌电活动均无显著变化。结论:适当拉伸可对下肢神经肌肉功能产生有利影响,具有提高下肢爆发力的潜在可能性,适合在爆发力类运动前进行练习。  相似文献   

12.
牵拉-缩短周期(SSC)作为一种重要的快速力量表现形式,在大部分运动项目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对不同运动速度及负荷下SSC活动的力学特性,目前的研究还不是太清楚。以19位快速力量项目运动员为试验对象,通过Kistler三维测力系统,研究在不同速度和不同负荷SSC练习中下肢肌肉活动的力学特性。结果表明,慢速牵拉-缩短周期和快速牵拉缩短周期在最大反作用力值、蹬地时间、腾空时间等方面表现出很大不同(P<0.05);而且不同负荷快速牵拉-缩短周期活动时下肢肌肉力学特性之间又有着显著差异(P<0.05)。说明在不同强度的SSC活动中神经肌肉系统有着不同的作用机制,应按照其不同的力学特性选择适宜的牵拉-缩短周期练习方法。  相似文献   

13.
全面系统的研究了优秀跆拳道运动员上下肢的等速力量,有氧和无氧代谢能力,以及负荷前后某些生理、生化指标特性的实验工作。并与优秀拳击运动员和优秀田径运动员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提示,路拳道运动员在日常传统训练基础上应建立一个新概念,即高度重视大腿后群肌群的快速反应和爆发力的素质训练,这对于中、低水平运动员更为重要。实验结果还表明,优秀跆拳道运动员安静时血清睾酮水平较高,运动后10min内保持高水平的LDH酶活性。LDH2运动后略有增加,安静时LDH3.4.5水平较高,运动后LDH。。活性增加。提示跆拳道运动员既要求有很好的无氧功能,又要求有较高的有氧代谢能力。优秀跆拳道运动员运动能力与体内血清皮质醇、胆固醇、宰酮等指标存在因果关系。提示路拳道运动员的选才和训练工作应注意这些相关指标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摘要:弹跳力是排球运动员的重要专项素质,选择恰当的动作训练方法、合适的力量主题是提高弹跳力的重点。通过专家访谈法构建弹跳力诊断模型,通过测试法分析弹性贡献、摆臂贡献和助跑贡献等诊断指标,通过实验法验证相应力量主题的动作训练对弹跳力的提高效果。发现:1)排球运动员弹跳力功能诊断模型包括蹲跳、下蹲跳、摆臂下蹲跳和助跑起跳四个测试动作,弹性贡献、摆臂贡献、助跑贡献三个诊断指标,通过诊断标准可以有效评价个体弹跳力弱环节,通过相应力量主题的动作训练可以针对性地提高弹跳力。2)弹跳高的运动员也可能在诊断指标中存在弱环节,弹跳力与环节动作的速度力量、爆发力、反应力量以及摆臂幅度高度相关。3)提高弹跳力,弹性贡献大的运动员应进行最少8周最大力量+速度力量/反应力量的动作训练;弹性贡献小的运动员进行最少4周速度力量/反应力量的动作训练。摆臂贡献小的运动员,改进摆臂幅度,同时加强摆臂动作的爆发力,可以提高摆臂贡献,进而提高弹跳力。助跑贡献小的运动员,进行助跑动作的速度力量和反应力量训练对弹跳力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世界优秀百米运动员的比赛安排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为我国田径竞赛运动员的比赛安排、科学训练提供参考。研究表明世界优秀竞赛百米运动员的比赛安排呈现曲线变化。世界田径竞赛百米运动员必须具备各项目所应具备的爆发力好、速度强的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16.
在广州市随机抽查10间1400名高等院校一年级的学生进行身体素质测试,并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spss 16.0)等对测试结果进行研究分析,达到初步了解广州市高等院校学生身体素质,并为制定体育课程提供相关理论依据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1、广州市高校学生在总体上多项指标均处于较低水平,男女生的耐力素质、下肢爆发力和男生的上肢力量素质的最为不理想;2、不同层次教育学生多项身体素质指标存在着显著性差异或者非常显著性差异;3、与2014年全国19岁青少年身体素质均值相比较,男生的下肢爆发力、耐力以及女生的心肺功能、耐力两项素质呈下降趋势;4、广州市大部分高校学生每周参与体育锻炼的平均次数较低;5、锻炼意识薄弱、兴趣不浓、锻炼习惯的欠缺是影响广州市高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不同力量训练方法对爆发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爆发力是多数田径项目取得优异成绩的素质基础。传统爆发力训练方法较多地运用小负荷快速训练法、实践证明这样的训练方法对提高爆发力极其有限,实验研究发现,大负荷快速力量训练更有利于爆发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优秀少年艺术体操选手体能训练有效手段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理论分析以及对5名艺术体操个人项目优秀少年选手历时9个月的训练实验研究,表明少年艺术体操选手在竞技提高阶段,体能训练的重要任务在于提高机体承受大负荷的训练能力,提高下肢弹跳爆发力、下肢力量耐力和1min30s持续工作的混合代谢能力。体能训练的有效手段为持续或间歇跑跳练习;模拟成套徒手练习;专用循环素质练习以及抗阻力提踵、半蹲立起、跳起4类体能训练手段。实验队员的体能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技能训练得到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