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是由多方面因素所引起的。来自个体的因素主要有人格因素、自我效能感、归因方式等;来自环境的因素主要有教师职业的压力、角色冲突、缺失人文关怀、工作负担过重、人际关系不合谐等。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一是在于实施科学管理,营造良好环境;二是要构建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三是要提供进修机会,提高教师能力;四是要加强正面引导,提高教师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相似文献   

2.
孟繁旭  高瑛 《西部素质教育》2024,(3):140-143+149
文章以广西中学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相关量表调查广西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广西中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并不严重,但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情绪衰竭;教师职业倦怠和教师效能感显著相关;教师效能感和工作满意度均负向影响教师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灾后教师的工作压力、职业倦怠和自我效能感在人口变量学的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安县灾区221名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职业倦怠和自我效能感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灾区不同年级的教师职业倦怠存在显著差异;灾区不同年级和任教年限的教师自我效能感存在着显著差异;灾区教师职业倦怠和工作压力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灾区教师自我效能感和职业倦怠之间存在着显著负相关。进而得出结论:灾区教师工作压力和自我效能感能够预测教师职业倦怠;自我效能感在教师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职业倦怠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教师中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教师自我效能感是个体自我调节的重要机制,它与教师职业倦怠存在着密切关系。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达到预防和减缓教师职业倦怠的目的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教师的职业倦怠是客观存在的,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有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多个方面;缓解教师倦怠的有效对策也要从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优化学校环境和激发教师自我效能感等方面出发,进行全方位的预防与克服工作,从而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保证教师及学生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广西教育》2008,(28):23-23
肖庆华在《当代教育科学》2008年第5期上撰文说,在教育变革中,教师职业倦怠出现了新的特征。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因长期的工作压力得不到有效缓解所致的一种精疲力竭和工作能力下降的状态。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低、抵制与消极心理、教学水平下降以及责任心不强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变革中的教师职业倦怠及其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教育变革中,教师职业倦怠出现了新的特征。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低、抵制与消极心理、教学水平下降以及责任心不强等方面。变革的不确定性、学校的绩效主义、社会的高期望以及教师的角色冲突等因素,成为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根源。我们所要采取的对策是:教师参与教育改革;提倡发展性评价;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教师坦然面对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8.
赵薇 《中国教师》2020,(5):103-104
教师的职业倦怠会对日常教学产生消极影响,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有利于教师正常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并克服职业倦怠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结合教师自我效能与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理论研究,探讨问题解决路径,对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价值。一、教师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问卷对青岛市695名小学教师进行调查,考察了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和教学效能感与教师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普遍存在,但整体水平偏低。(2)中小学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教学效能感整体水平偏高。(3)职业倦怠的四个维度均与教学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显著相关。(4)教学效能感和自我效能感对教师职业倦怠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高校英语教师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定的职业倦怠现象,自我效能感水平也不够理想。那么,什么是职业倦怠和自我效能感?对这两方面的研究到底有何意义呢?本文对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和自我效能感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和系统的研究总结,将从这两个概念出发,探讨如何培养高校英语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和提升其自我效能。  相似文献   

11.
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对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潜在的不良影响。文章通过实证调查,探讨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承诺、职业自我效能感和职业倦怠三者的整体作用机制,发现职业承诺和职业自我效能感对职业倦怠有显著负向影响,职业承诺对职业自我效能感有显著正向影响,职业自我效能感在职业承诺与职业倦怠之间存在着部分中介作用。为此,建议建立提高职业承诺和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制度,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教师的职业倦怠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大五人格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内部干预策略。通过采用教师职业倦怠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和大五人格问卷对150名中职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提出了中职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和人格对其职业倦怠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3.
欠发达地区教师工作满意度影响教师教育质量和教师职业坚守,是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对459名欠发达地区教师的问卷调查发现,教师人际信任对其工作满意度具有直接正向影响,且通过自我效能感和工作投入的链式中介发挥间接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对校长的信任、对同事的信任、对学生的信任均可以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也可以间接通过自我效能感和工作投入的链式中介影响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为进一步提高欠发达地区教师工作满意度,有必要增进教师人际信任,提高自我效能感和工作投入。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等教育对英语教学的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在强大的职业压力下,很多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教师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的质量。从自我效能感的角度,分析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和产生的原因,探讨教师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关系,提出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推动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机制,职业倦怠是制约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重要因素。以161名高校初任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研探究高校初任教师职业自我效能感、职业倦怠及其离职倾向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一是高校初任教师的教师自我效能感与其职业倦怠、离职倾向呈显著负相关。二是职业倦怠在教师自我效能感与离职倾向之间起中介作用。这表明提升教师自我效能感有助于缓解教师职业倦怠,以降低教师离职倾向,促进高校初任教师专业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16.
自我效能感与教师专业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于自我能力的知觉和判断,它是班杜拉(Bandura)自我效能理论的核心,可以影响个体的具体行为。在教育领域,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对教师自身的发展、教师专业化的形成及整个教育事业都有重大影响。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教师自我经验、社会环境、学校管理及人际关系、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等。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策略:一是提高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加强教师专业化;二是改善校园人际关系,新、老教师共同提高自我效能感;三是增强教师反思意识,提高自我效能感;四是对“准教师”的培养注重理论联系实践;五是培养教师具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17.
环境是影响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关乎教学的质量及教师的发展。对七所普通本科院校的英语教师进行调查,发现环境因素能通过三条路径的间接作用影响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通过职业压力的中介作用;通过教学效能感的中介作用;通过职业压力与教学效能感的链式中介作用。因此,良好的社会、工作与生活环境有助于减轻英语教师工作压力、提高教学效能感,进而避免或减轻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教师教学效能感与职业倦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效能感是教师信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从社会、学校、教师自身三个纬度对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以期引起社会各方对教师职业的重视,教师自身应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对教学行为进行恰当的归因、积极调整心态来应对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9.
基于TALIS 2018的数据,利用多水平分析法探究上海市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上海市不同学校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差异,但差异原因主要来自教师个人;教师的教龄、教学实践、专业发展、师生关系融洽度、社会价值取向、工作满意度及团队创新因素对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课堂纪律风气混乱度对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个人价值取向对教师自我效能感的预测作用不显著;学校位置与学校类型对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有显著影响,私立学校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高于公立学校教师,城市学校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高于乡村学校教师.为提升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建议立足特定文化情境,探索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完善;重视教师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教师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加强政府调控,削弱学校因素对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与干预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受社会因素、学科因素与教学的影响以及个体自身原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存在着职业认同度低,职业效能感弱,职业情感淡漠,职业行为偏离等倦怠心理。预防和缓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可以采取自我调适、同行互助、专家引领、学校关心和社会支持等调控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