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文言文里,语气词“其”的判定并不难,但要找个恰当的口语词来对译,却颇费周折。试看教材上的几个例子。用来加强反问语气的:①其何能胜?(《冯婉贞》)〖课本注释:那怎么能取胜?〗②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③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用来表示推测的:④其必曰……(《岳阳楼记》)〖课本注释:那一定要说……〗⑤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⑥先生其此类乎?(《中山狼传》) 以上①、④两句中的“其”,课本均译为“那”。  相似文献   

2.
“安<何>所……”是文言文中表疑问的固定格式。从语法角度分析,当属句子谓语部分的浓缩倒装。在句子谓语部分的主谓短语中,“所”字结构作主语,“安”作谓语。等于说,“所……者(为)安。”如下例:信义安所见乎?(《苏武》)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诗》)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安所……”格式,与“沛公安在”一类宾语前置句式不同。宾语前置是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的一种语言现象,一般有三种情况:(一)否定句代词作宾语;(二)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三)用  相似文献   

3.
“端的”释     
“端的”一词在《智取生辰纲》(高中二册)一课中出现了六次:(1)端的只是起五更,趁早凉便行。(2)端的热了走不得!(3)你端的不把人当人!(4)你端的是甚么人?(5)冈子上端的没处讨水吃。(6)这七人端的是谁?课本只注释了例(1)中的“端的”为“真的,确实”。另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高中一册)一课,注释“端的亏管营、差拔两位用心”一句中的“端的”为“果然”。“端的”在明清白话小说里,是一个使用频率相当高的副词,一般辞书都释它为两种意思:  相似文献   

4.
1《.鸿门宴》中的“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之”,课下注释⑧解释为:“做关中王。之,指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带。”这句话,一般认为“王”应破读为“wàng”,作动词,解释为“称王”。《古汉语常用字字典》(2003年最新修订版,以下此书同此版本)中对此字的解释为“(二)wàng1.〈动〉称王;统治天下。《史记·高祖本纪》:‘吾与诸王约,先入关者王之。’”既然如此,那么应当在“王”和“之”之间加上“于”字,是“王(于)之”,这是一句省略了介词的倒装句,译成“在这里称王”,说成注释中所说的“做关中王”也可以。或者也可以不看作省略了“…  相似文献   

5.
“为”有时候可以用在疑问句的句尾。①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②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③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项羽本纪》)这些“为”,很多语言学家认为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词。王引之的《经传释词》,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杨伯峻先生的《文言虚词》,上海教育出版社编《中学语文教师手册》以及中学教材教参都是这样解释  相似文献   

6.
近来翻阅中华书局出版的《辛亥革命烈士诗文选》(肖平编、吴小如注),发现所收秋瑾烈士“致徐小淑绝命词”一文的两条注释是错误的。“绝命词”中“日暮穷途”句,注释为:“比喻人的力尽计穷,这里指作者自己已经被捕,身处绝境”。在“壮志犹虚”句下,注释说,这是骈体文,后而还应有一个七字句,“这  相似文献   

7.
高五册(必修)《促织》中“掩口胡卢而笑”一句,课文对“胡卢”一词的注释是“笑的样子”(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笔者认为这一解释是不正确的,正确的解释应是拟声词,“笑的声音”。《辞海》  相似文献   

8.
“去棹”是“停船”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高语第三册必修)中“征帆去棹残阳里”一句里的“去棹”,课本注释为“停船”。思之再三,觉得此注不妥。首先,“去”在古代汉语中没有“停”这一意义。查《古代汉语词  相似文献   

9.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对此欲倒东南倾”一句,课本的注释译作“对着(天姥)这座山,(天台山)就好象要向东南倒下去似的”。跟“欲”字相对应的译文是“好象要”。究竟“欲”是“好象”,还是“要”?一些同志弄不清楚。查《辞海》、《词诠》、《中华大字  相似文献   

10.
<正> 对于《诗经·魏风·硕鼠》中的“三岁贯女”一句,许多注释家都把“三岁”一词解理为“多年”,即把数词“三”理解成虚数。例如,余冠英先生的《诗经选》第一百一十三页注(二)云:“‘三岁贯汝’就是说侍奉你多年。三岁言其久。”程俊英的《诗经译注》第一百九十六页注(二)云:“三岁,不是确指,多年之意。”樊树云的《诗经全译注》第一百六十页注(二)亦云:“三岁,即三年,非确指,泛指多年。”陈铁镔的《诗经解说》也把“三岁贯女”一句翻译为“多年惯养了你”。大概受了这些名注释家的影响,当今高中、  相似文献   

11.
给高中生上语文,有时讲点音韵知识是必要的.如:“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高中《语文》第一册P245)《教参》译为“当时曹操的军队再加饥饿和瘟疫,死了的(有)一大半.”课文注释:“太半,大半.”“太”为什么会变“大”?又《苟子·富国》:“天下大而富.”译为“天下安定富足.”“大”是“泰”(平安,安定).原来“大”通“太”、“泰”.《说文释例》:“古只作‘大’,不作‘太’,亦不作‘泰’.《易》之‘大极’,《春秋》之‘大子’,‘大上’,《尚书》之‘大誓’、‘大王王季’,《史》《汉》之‘大上皇’、‘大后’,后人皆读为太,或径改本书,作‘太’及‘泰’.”看来这三个字是初文(“大”)和后起字(“太”“泰”)的关系(古今字关系).这是从文字学角度的释义.  相似文献   

12.
某教师在教学《在炮兵阵地上》一文中的“视察”这个词时,这样进行的: 1.什么叫“视察”? (不要求答)“视”和“察”分别解释什么?(要求答)2.在课丈原句中“视察”作什么讲?(不要求答)在这篇课文中还有哪个词的词义和它相近呢?(要求答:检查)3.读上下文,体会一下什么情况下的检查可用“视察”这个词呢?(要求答:首长检查下级的工作,可用“视察”一词。)4.小  相似文献   

13.
笔者教授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李清照《声声慢》一词时,有学生质疑:“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句中“憔悴损”到底指花还是指人?教材与此句有关的注释为:[黄花]菊花。[憔悴损]憔悴得很。教参关于此句的说法是:女词人有采摘黄花装点案头的习惯,可如今丈夫故去,她再也没有心思这么做了,只是任它自开自落,以至于“满地堆积”,一片荒凉景象!教材和教参中对“憔悴损”指花还是指人都未置可否,理解起来也都让人模棱两可。《唐宋词鉴赏辞典》中关于此句的破解是: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归园田居》中有“嗳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之句.课本将“依依”一词注释为“轻柔而缓慢地飘升”.笔者认为此注释欠妥。  相似文献   

15.
关于郭沫若旧体诗词及楹联的注释,去年我在《求索》第一期、《湖南师大学报》第二期、《贵州社会科学》第三期和《沫若研究》第三辑上,相继发表了四篇文章,对诸家注释提出了一些不同意见。兹作注释质疑续补,再向专家学者们求教。一、《郭沫若全集》注释商榷(一)“怀石理则那”屈子行吟处,今余跨马过。晨曦映江渚,朝气涤胸科。揽辔忧天下,投鞭向汨罗。楚犹有三户,怀石理则那?——《过汨罗江感怀》1926年作对于诗末一句的“那”字,《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注  相似文献   

16.
姬昀 《语文知识》2003,(4):42-43
《记念刘和珍君》第二部分有一句“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这是深入理解该部分内容的关键句。其中“造化”一词是个关键词。词义解释正确与否,是能否准确理解该部分内容的关键所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语文》(第一册)中对“造化”作了注释: “指自然界。”(第22页注⑧)这是沿用  相似文献   

17.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是苏轼词作中的名篇之一。分析、讲解这首词,应从何处着手呢?我们都知道,词有“词眼”,文有“要句”,“居片言以居要,乃为一篇之策警”。这首词作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句,可谓是这首词的“词眼”了。当然,这两句也是这首词的重点句。这两句,课文的注释中是这样解释的:“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这两句是对子由说的。”过去分析这两句,我只是给学生读读注释,强调一下注释而已。其实这等于没有分析,学生学过以后根本不懂这两句的深意。叶圣陶先生在《…  相似文献   

18.
可/以≠可以     
《捕蛇者说》“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一句,课本注释为:“可以治愈大风……(等恶疾)”。“可以”的注释欠妥。此句中的“可”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以”;“以”译做“用”或“拿”,介词。在“以”的后面可补出个代词“之”,即:“可以(之)已大风“……”。这样,“以”同“之构成了介宾词组,做“已”的状语。从上下文意来看,这样译也是通畅合理的。上文一句是“然得而腊之以为饵”,那么,做成药饵干什么呢?这是下文要做答的,而下句恰好与上句呼应,使得文气贯通。为了不致同双音词混淆,在读法上要在两个单音词间做一短暂停顿,把“可”做为上读,把“以”做为下读,以示区别,因此说: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五蠹》一文中有一句“天下大水而鲧禹决读.”课文注释:“……传说鲸治水以  相似文献   

20.
《荷塘月色》一文中,有这样一句:“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教科书对其中的“田田”注释为“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笔者以为这样的注释欠妥。首先,看该词语的来历及含义。从注释中可知:《荷塘月色》中“田田”一词是朱自清先生化用了汉乐府《江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