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城市建设理念正在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潮流,并已经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战略。有关专家和基层政府部门人士建议,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的双重压力下,无论从应对日益趋紧的国外压力和国内压力讲,还是从实现经济转型抢占产业制高点的角度看,都应尽快选择低碳城市建设发展战略,通过选择"低碳化"的城市发展路径,以此为主线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升我国未来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生态城市已成为当今城市发展趋势。近年来,永州市选择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城市发展的战略纲领,提出了生态城市发展理念,将生态、低碳、环保等融于永州城市品牌的建设之中,以提升永州城市软实力和竞争力。目前,永州已具备建设生态城市的基础,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才能真正建立起城市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由于CO2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造成的气候变化、资源的过度利用造成的资源匮乏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由此可见,实现低碳转型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普遍共识.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提出的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低碳政策4个方面评价低碳城市建设及笔者对低碳城市的理解,分析皖江城市带低碳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有效地推动皖江城市带低碳城市的建设,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低碳经济理念的逐步深入人心,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已经成为世界各地发展的新方向,为此,积极倡导低碳高效的城市景观建设,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本文针对当下城市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开展低碳、高效的城市景观建设提出了一些设想,以此为推进城市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各国在建设低碳城市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模式。以英国、日本为代表,比较国内外低碳城市发展的特点,为我国建设低碳城市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面对全球以气候变暖为特征的气候变化,人类开始寻求低碳发展方式,城市作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心和温室气体主要排放源,在全球低碳经济发展中承担着核心作用。以建设低碳城市作为研究对象,解释了低碳城市概念及内涵,总结了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现状,借鉴国外典型低碳城市发展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在保证经济稳步增长的前提下,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城市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7.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低碳城市发展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低碳城市发展进程问题,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对由经济发展、低碳技术、低碳环境以及低碳社会四大子系统2、1个指标的低碳城市评价体系进行分析.根据上海市2000-2009年的统计数据对上海市低碳经济发展现状进行综合评价,得到上海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正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你居住在哪个城市?你所居住的城市有没有诸如“花园城市”、“魅力城市”、“绿色城市”、“宜居城市”之类的标签?你知道“低碳城市”吗?自2008年初,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携手住建部等相关机构宣布在上海和保定两市打造“低碳城市”试点以后,“低碳城市”的概念旋即在全国范围迅速升温,成为各个城市探索与追求的大热目标。  相似文献   

9.
时下,低碳已成为政府和学者共同关心的热点,低碳交通亦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其中,设计低碳排放的城市主干道横断面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通过交通排碳量及道路绿化固碳量计算,综合比较两者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各绿化树种的固碳能力,通过定量分析,试图探寻一种低碳排放的城市主干道横断面的设计方式,以期推动低碳城市与低碳经济的发展,为发展城市低碳交通提供有益的尝试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目前,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它包含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一系列新内容,是各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目标所在。  相似文献   

11.
在气候变化影响下,实现低碳转型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普遍共识.目前,全国有许多城市已经将低碳城市作为发展目标.针对如何对城市发展低碳的可行性进行科学评价,如何才能知道城市离低碳的目标还有多远等问题,文章借助Matlab软件,通过中国社会科学院设计的低碳城市衡量指标体系对全国各省、直辖市的低碳城市进程进行聚类,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实施低碳发展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青岛是山东省唯一入选的国家低碳试点城市,担负着低碳发展与创新的重要任务。要实现低碳城市创新,达到试点效果,起到示范作用,必须充分发挥本土优势,利用在工业、建筑、交通、能源、循环经济等方面的创新成果和技术积累,探索一条具有青岛特色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和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城市碳排放量测算方法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2008年初,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中国大陆以上海和保定两市为试点联合推出"低碳城市"以后,"低碳城市"迅速引起大家关注,成为中国大陆城市自"花园城市"、"人文城市"、"魅力城市"、"最具竞争力城市"之后的最热目标。目前全国已有100多个城市提出创建"低碳城市"。准确计算城市碳排放的现状是创建低碳城市的起点。本文系统分析了城市碳排放的计算方法,并以计算北京市的碳排放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思想,利用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出由经济发展、低碳技术、低碳环境以及低碳社会四大子系统、21个指标的低碳城市评价体系.根据上海市2000-2009年的统计数据对上海市低碳经济发展现状进行综合评价,得到结论是:上海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正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  相似文献   

15.
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预防以及应对环境变化所引发的恶果,各国正积极进行有关低碳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本研究以杭州市的低碳城市发展为例,在分析了杭州低碳城市发展历史演进的基础上,通过SWOT分析法研究了杭州市在低碳城市发展中的特异性,进而提出了该市发展低碳城市的策略方案。研究发现,低碳城市的发展策略应遵循经济发展规律,重视法律框架和政策体系的构建,同时做到以人为本,立足地方实际,最终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全球气候变化到低碳城市发展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气候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变化已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是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主要障碍之一.人类社会通过能源消耗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而城市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源头.通过碳减排构建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发展模式使可持续发展理论从概念走向行动.目前我国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的理论和实践尚处在起步阶段,在东部发达地区正规划建设若干低碳生态城,已经成为城市规划和建设界讨论的热点,可以预计必将对城市规划的理念和方法产生重大影响.本文试通过对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发展进行系统疏理和解读,力图把握城市和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找准西部欠发达地区城市规划理念和方法的定位.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资源型城市向低碳城市转型已势在必行.本文根据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特点,具体分析了向低碳城市转型中存在的障碍,以期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建立低碳城市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低碳文化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低碳城市建设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但当前我国低碳城市评价体系中文化指向性不够明确,相关评价指标体系过于笼统,对低碳城市建设的导向性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出来。不过,我国天津、杭州和保定等十大低碳城市在低碳文化建设方面已取得了系列成绩,政府方面开始探索制定与低碳相关的法规和政策,把低碳理念融入机关以及社区文化建设中;学校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低碳教育;企业方面开始对员工进行环境知识培训等。这些城市低碳文化建设也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低碳环境教育立法滞后,低碳执法力量过弱,低碳文化发展的保障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等等。针对低碳城市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以政府为主导不断完善低碳文化保障体系建设,以学校为中心强化低碳环境教育体系建设,以企业为中心强化企业低碳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低碳文化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低碳城市建设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但当前我国低碳城市评价体系中文化指向性不够明确,相关评价指标体系过于笼统,对低碳城市建设的导向性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出来。不过,我国天津、杭州和保定等十大低碳城市在低碳文化建设方面已取得了系列成绩,政府方面开始探索制定与低碳相关的法规和政策,把低碳理念融入机关以及社区文化建设中;学校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低碳教育;企业方面开始对员工进行环境知识培训等。这些城市低碳文化建设也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低碳环境教育立法滞后,低碳执法力量过弱,低碳文化发展的保障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等等。针对低碳城市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以政府为主导不断完善低碳文化保障体系建设,以学校为中心强化低碳环境教育体系建设,以企业为中心强化企业低碳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渝东南翼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是渝东南翼城市化发展实现速度与效益并重、扩张与内涵融合的有效载体,也是城市建设实现特色发展、绿色发展的突破口。渝东南翼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路径是瞄准一个定位,做好六篇文章,构建五大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