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诗词常常借助外在的景物来表达感情,融情于景,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与景的关系如何呢?这是试题命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应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总的说来,情与景的关系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描写之景与作者的情相一致,即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是正衬关系;一种是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不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是反衬关系,可以更增一倍的哀或乐。下面重点介绍以乐景写哀情的诗歌的答题方法。  相似文献   

2.
好的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会成为“亮点”,使文章意蕴丰富。写人可借景抒情,展现人物性格特征;叙事能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甚至成为线索,贯串全文。如何写景?笔者总结出以下三种方式:一、虚实之式。所谓“虚”,即写胸中之景;所谓“实”,即写眼前之景。胸中之景虚幻,充满诗意;眼前之景真切,客观,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故乡》中写“我”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所见的是一派萧索、荒寂的图景: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这不仅渲染了悲凉气氛,更与“我”胸中美丽的故乡形成强烈反差,从而暗示人物命…  相似文献   

3.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绝少有原生态的,大抵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直接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景物描写,一是融入作品中所刻画的人物情感的景物描写.前者借助景物来表现作者情感;而后者,不是直接地展现作者的情感,而是借助景物,来表现作品中所刻画的人物的情感.前者一般不会给读者带来阅读障碍,这里单说后者.此种景物是作品中人物眼中之景,此种景物之“情语”也是作品中人物之情.例如,鲁迅的《社戏》,写小伙伴们划船去听戏途中的景物描写:写景,就是在写人物“心情”.在阅读过程中,如何界定景物描写与人物刻画的对应关系,往往会成为阅读中的难点.下面就以小说《芦花荡》为例,试作说明.  相似文献   

4.
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是一篇将款款的深情与精致的景物描写完美结合的佳作。文中所绘之景与作者胸中之情巧妙结合,体现了王国维先生所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的艺术表现规律。从作者精心描摹的景物之中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小说创作借鉴了中国传统抒情文学的艺术经验,以诗歌笔法为小说技巧,赋予了小说一种诗意的美,将古典诗歌中的写景经验融入到现代小说的创作中。鲁迅小说中对景物的描写大多以平常之景为对象,运用平淡质朴的语言,将景物描写与小说的情感表达紧密结合,对营造小说的情感氛围、烘托人物性格、寄托作者情感以及加深小说的主题意蕴等方面产生了重要作用。鲁迅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事实上正是达到了情景交融与文外之旨的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社戏》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说。小说中的平桥村淳朴的民风,热情好客、童真可爱的农家小伙伴,极具特色的景物描写,无不展现出作者童年故乡的景物美、人情美,表现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虽然小说写作的年代离我们很远,且篇幅长,但同学们读起来却兴趣盎然,这是为什么?我想一是写大家熟悉的童年生活,因为童年对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感情上与它拉近了距离;二是被小说中那群农家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好的形象所吸引;三是更得益于作者用精彩的景物描写为我们描摹出一幅平桥村美丽的画卷。难怪读后令人思绪…  相似文献   

7.
《野景偶拾》是一篇写景状物、借景抒情的咏物散文。这类散文,常常要求作者不断变换立足点,从不同视觉角度,抓住景物特征描绘景物,并借助景物描绘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对这类散文的教学,我主张抓“体”务“景”,一课一得。所谓“抓体”,即抓文体的特点;“务景”,即致力于景物描写的教学。只有抓住文体特点,致力于景物描写的教学,才有可能突出重点,让学生学有所得。为了做到抓“体”务“景”,在教学中,有必要做好以下几件事。  相似文献   

8.
贺松青 《现代语文》2005,(12):29-30
“景外之景”是受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启示的。中国画多为山水之作,对景物的观察讲究“以大观小”,景物表现要“小中见大”。“小景”是指画中具体描绘的景物,属于有限之实景;“大景”是指暗示、潜隐着的象征性的艺术空间,是可以由欣赏者想象飞驰的“虚景”。王夫之将大景、小景之说,引入到诗论之中,要“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夕堂永日·内编》),他说:“凡取景远者,类多梗概,取景细者,多入局曲,”妙在“即远入细”,“使远者近,搏虚作实”。这里对景物大小、虚实的辩证,很好地揭示出景外之景的精神实质。其实“景外之景”的第一个“景”就是小景…  相似文献   

9.
漆朝晖 《学语文》2003,(1):15-15
《冬天之美》这篇优美的散文最大成功之处可以说是景物描写。作者从“心境”入手,以自然景物为背景、为依托,打造出温馨可人,安祥静谧的氛围,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给人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故乡》从结构上看,是从三部分安排的: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而从内容上看。文中包含了三大内容:故乡景,故乡人,故乡情。故乡景又有三个:一是现实中的故乡,一是回忆中的故乡,一是理想中的故乡。作者通过描绘故乡景写故乡人抒发了对故乡的情感。可以说是物异人非情不同。故乡人是小说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最能表现故乡的精神面貌的变化的。  相似文献   

11.
在"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观念之下,中国古典诗词大多以自然景物为中心,即"四时之景不同,乐亦无穷矣",而四时之中又以春为背景的诗词数量为之最。在此现状下,对"春"之古诗的教学则成为小学语文诗词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群文组文阅读凭借其围绕同一主题而具有的对比研究性与因此而具有的认知深入性和广泛性而成为小学"古诗的春"语文教学议题的恰当切入方向。  相似文献   

12.
借描绘景物来抒发情感是诗文中一个普遍的表现手法。诗文中的景是一种带有情感内涵的审美画面。诗文中的情是由景象征性地表现出来的具体情感过程。在诗文鉴赏中应该注重分析作者在作品中为读者描摹的“景”与作者所希望表达的一隋”之间的关系,必须从“景”的象征性寓意中,去体味作者所寓于此中的“情”。  相似文献   

13.
景物是有形的,实在的;情思是无形的,虚幻的。化情思为景物,就是以神求形,移情入景,情景交融,通过境来表现意。雨,是和我们息息相关的自然景物。写雨,不是为了写雨而写雨,而是为了化情思为雨丝。我们笔下的雨,不是纯客观的雨,而是蕴涵着我们心灵感受和美的情思的雨。将情思化入雨丝的笔法多种多样,主要有:融情于景下文中的雨丝之所以富有迷人的色调,是因为作者的主体情感蕴藏在里面。[例文一]雨前[俄]列夫·托尔斯泰虽然一点风也没有,但那一团黑中带紫的密云(上帝才知道它是从哪儿来的),却迅速地向我们这边推移。还没有给云朵遮住的阳光,明朗…  相似文献   

14.
[总体阅读思考] 阅读本文,需要理解、掌握以下几个问题: 一、作者是怎样描绘沿途所见景物的?每幅画面有什么特点? 二、标题中的“偶拾”二字是否说明作者笔下的景物纯系偶然所得?为什么? 三、作者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怎样运用众多的比喻“状难言之景,如在目前”? [阅读入门指津]  相似文献   

15.
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就是说,文中的景物都被染上了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已非纯粹的自然之景,而是展现作者情感的载体。作文实践告诉我们,只有那种饱含着作者感情的景物,才更鲜活、更灵动,更能感染人。请看:  相似文献   

16.
以时间地理学方法、生命历程理论观点与文学地理学思路,分析潮籍女诗人许心影小说《脱了牢狱的新囚》的时空建构与景物意境。小说的时间建构是浓缩的,由夏天到秋天;主人公翁曼罗的活动轨迹由故乡到厦门鼓浪屿,再到上海和南洋;在心理空间上经历了脱了牢狱又成新囚。小说的空间建构与作者的生命历程空间具有同构性。在景物意境方面,体现了"景由心生"、"境由心造"的自然景物与心理活动的高度交融。  相似文献   

17.
<正>"有我之景"是化用王国维"有我之境"的说法,是说这类文本作者移情入景,景物描写带有作者浓厚的情感色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具体明确,比较强烈。这类文章有写作主体,有言说对象,有写作目的,文字自然灵动。教学这类文本首先要在有效地"读"上做文章,然后才能水到渠成地"写"。下面以《广玉兰》为例谈谈"有我之景"文本的教学。  相似文献   

18.
我们有时游览某地,会为那里美丽的景物怦然心动,于是产生要把这美丽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来的创作冲动,但最终却未能下笔成文,以至于留下遗憾。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掌握游记的基本内容与形式。下面就作一简要介绍。一、游记的基本内容游记主要由“游踪”“风貌”“观感”三部分构成。游踪,即作者游览的行踪;风貌,即旅游地的风光物貌;观感,即作者由所见景  相似文献   

19.
<正>景物描写是作文中常见的写作手法。有的以景物为对象,泼墨如云,景物美得让人惊叹;有的以景物为线索,巧妙穿插,情景交融。有的在景物描写中引入修辞,有的从景物描写中引出哲理。表达方式多种多样,语言异彩纷呈。大体来说,景物描写有以下几种技巧。一、细腻描写,景物美如画卷只有让所写之景神形兼备,才会给人美不胜收之感。因此,行文时不仅要有形与色的  相似文献   

20.
导语表面上是对哈尔滨的冬天以及大雪的思念之情,实际上还抒发了对家乡的想念之情,而想念的不仅是景,还有人,更是熟悉又略显陌生的故乡和曾经在那里度过的快乐生活。文中多处使用拟人、比喻等修辞,使得景物描写更为生动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