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敏 《考试周刊》2009,(8):42-44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论述了意合法处理中国古诗词翻译中并置意象的可行性。理论上分别从接受美学、关联理论、形式对等和异化视角,阐释为什么可以采用意合法处理古诗词中的并置意象:实践上从语言分析的角度。比较《天净沙·秋思》的三个英译本.说明意合法较形合法更易传达原诗韵味。笔者认为:意合法是有效处理中国古诗词翻译中并置意象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幼年期的曲坛上,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用不甚美丽的外形,缘合流动的情思,为美打开了一扇模糊的窗口,引领人们去寻求作家艺术世界里的独特光彩,去发现作家意象森林里每片树叶的朝向,去咀嚼意象与意象之间不可触摸的疼痛。王国维赞誉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之妙境”。周德清称其为“秋思之祖”。这首《天净沙·秋思》被收人人教版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  相似文献   

3.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这首脍炙人口的小令,语气清新自然,色调峭拔深邃,它汇聚了凡十一个意象,并以特定的抒情结构将其串联起来,形成一个互补型的意象系统,相得益彰。在这种意象状态之中,每个意象除了具有自身的涵义之外,又染上了深沉的  相似文献   

4.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一篇撼人心魄、动人情肠的美文。其中具有意象美、意境美、音乐美和空灵美等美学因素。  相似文献   

5.
吟诗、作画、写文章,是我教《天净沙·秋思》一文的三步曲。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虽短短二十八个字,但脍炙人口,被称为“秋思之祖”。这首诗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是情景妙合的杰作。  相似文献   

6.
周立波 《考试周刊》2008,(53):125-127
埃兹拉·庞德的《在一个地铁车站》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意象诗歌的经典之作。本文通过对这两首诗歌的比较赏析,从诗句通过不同意象的叠加所表达的情感、色彩与绘画的应用、动静景结合、音律的运用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来理解意象诗歌的特点,体会意象诗歌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7.
王素娟 《考试周刊》2009,(44):36-37
翻译既是语言的交换,又是文化交流。诗歌中的文化意象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粹,它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诗歌中文化意象的传递是一直翻译中的难题。本文以《天净沙·秋思》为例,分析了文化意象在诗歌中的翻译,并提出了相应科学合理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8.
《天净沙·秋思》是元朝散曲中的杰作,脍炙人口,广为传颂。比较其四种英译本有助于理解诗词英译中如何在忠实原诗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再现其美学价值。试从翻译美学角度浅析《天净沙·秋思》的四种英译本,以此来探讨古诗词英译的技巧。  相似文献   

9.
丰富的意象是古诗词情感的生动载体。以《天净沙·秋思》的教学为例展开探讨,分镜头解析,着力于探讨学生古诗词文本解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找准诗眼,培养意象分析能力;激活感官,培养意境想象能力;强化诵读,培养文本消化能力。  相似文献   

10.
古诗词意象丰富,语言高度凝练、跳跃性强,初学者不易理解。通过解析《天净沙·秋思》的镜头画面,探索培养解读古诗词的能力,概括出三个方面:调动多感官联想想象能力、抓住诗眼整体把握意象能力、入情入境朗读吟诵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可谓是艺术作品一个成功的典范,文章以短小精悍见长,细分析,该小令用了最简短文字却涵括了几种艺术手段,其表现为;艺术情景的构造,反村烘托的对比美与巧妙的修饰。一、艺术情境的构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相似文献   

12.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分析诗歌意象是理解诗歌的一个窗口。本文通过认知诗学的视角,从名词化结构和意象图式两个方面对《天净沙·秋思》这首诗的意象进行分析,从认知的层面分析读者如何解读诗歌以及在阅读过程中欣赏诗歌表现出的美,以期为人们欣赏诗歌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诗言志诗咏情性,诗歌往往能折射出诗人的生活轨迹、人生追求。由于诗人个人生活经历、追求等诸因素不同,他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在情调和艺术特色上也是各有千秋。本文试对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白朴《天净沙·秋》从色彩的选取、意象的选用、情感的基调等方面作比较赏析,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把握这两首小令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4.
意境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境的再现是文学翻译的核心内容之一。从《天净沙·秋思》三种英译本的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文学翻译中意境再现的三个条件:意象的再现,情趣的传达以及审美意义的生成。  相似文献   

15.
故乡     
朱声灏 《老年教育》2010,(12):47-47
每每诵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心底便会升起对故乡无限的思念。  相似文献   

16.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作业设计提出了要求:一要体现学生发展的需要,重视基础性,增加选择性,体现时代性。二要优化作业的结构与组合,加强整合、选择,强调均衡等。为此,在语文作业设计方面我做了如下尝试。一、设计选择性作业学完《天净沙·秋思》后,我是这样设计的:背诵这首精美的词;查找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关"秋"的诗词名句;仿《天净沙·秋思》写《天净沙·冬恋》;根据词的意境,为词配  相似文献   

17.
马致远创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全曲5句28字,其意象多达10种。通过意象,作者表达了他在秋日黄昏时分的所见所闻所感,传达出深深的情思。本文尝试在认知符号学的理论框架下,运用象似性、图形—背景和概念整合理论对该曲进行认知解读,揭示其蕴含的意义,探讨内在的认知理据,以期为该曲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正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古代许多优秀的诗词意象之美深入人心,我们可以品读意象感悟作品的情感之美,创作之精。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古人伤春怀秋作品中的经典之作,曾被誉为"秋思之祖"。文中旅人忧伤的情绪情感、断肠之痛均未直接慨叹,而是自然融于意象之中,以丰富的表现手法来展现。教师可以同学生一起,通过咀嚼此篇意象之美来体悟其创作特色,更可以通过品读来启  相似文献   

19.
巧用意象     
什么是意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人的感情活动后,被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被赋予更多主观色彩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意象可以单个使用,也可以由一组或一串意象构成画面进行渲染,即营造意境。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  相似文献   

20.
对马致远词《天净沙·秋思》中情与景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论证 ,认为这首词之所以充满艺术魅力 ,在于它将深秋的迟暮苍凉之景与游子的“秋思”情怀完美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