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龚建新:讲到无极、太极的概念,除了太极拳这个名词,我们还经常见到无极桩、太极桩这些名词。有人说:“练拳必练桩。”认为只有站桩才能出功夫。更有人认为,社会上之所以出现了“太极操”,就是因为他们不站桩。康老师,请您谈谈无极桩和太极桩在练习太极拳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戚海军 《武当》2014,(12):27-28
传统太极拳博大精深,我们不能抛开武术谈太极拳,更不能抛开太极谈太极拳。"太极拳"以"太极"为重要内涵,就是强调了"道"的法则;如果重"拳"而偏离"太极"便是本末倒置,向隅而泣。何为道?《周易》中说,"一阴一阳谓之道"。我的理解就是阴阳平衡。而太极拳就是遵循这个"道法自然"的基本原则,内外兼修,产生应有的本能反应与令人莫测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太极拳论》的篇题、注标、段章进行校注,并对其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太极拳论》所阐述的理论对太极拳运动确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但《太极拳论》并不是一篇专门针对太极拳的解释,而是用太极阴阳学说对广泛意义上拳术进行论述的著作。《太极拳论》是太极"拳论",而不是太极拳"论"。  相似文献   

4.
太极拳取名于古典哲学中的"太极",表达了太极拳研习者对宇宙的认知以及对外部事物自身规律的把握。由于缺乏构成哲学的基本要素,太极拳不能被称之为一门哲学。但是,在老庄思想的长期影响下,太极拳具有了一定的哲学意趣,并形成为一种道家修养身心的养生之术,而演练太极拳则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不断探索和追求美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刘德增 《武当》2008,(12):24-26
太极拳有技击和养生两大主要功能,两者都是中华瑰宝。自古至今练成太极拳技击和养生功夫的高手只是凤毛麟角。今天两大功夫的绝技都有发掘、继承、发展的需求。青少年和青壮年人适合练技击,中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人适合练养生。说解放后国编、简化、普及太极拳是“花架子”、“花拳绣腿”、“太极操”不妥,把当今太极拳区分为“太极拳功夫”、“太极拳运动”、“太极体育竞技”更不合适。  相似文献   

6.
中国哲学的太极观念与太极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太极拳的命名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效天法地的思想方法。太极十三势吸收了周敦颐《太极图说》中的太极阴阳,并以五行取代四象八卦的学说。太极"内动"在太极拳中体现为强调"太极元气"在体内的运动。而"心为太极"的思想则体现为演练太极拳时强调"心贵静"。  相似文献   

7.
太极与瑜伽,同为东方体育文化的璀璨明珠,在养生健身方面各有千秋。针对近年来引发的"瑜伽热",笔者居安思危,从两者的起源、文化背景、动作特点、健身机制、发展状况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旨在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太极拳及其文化,进一步推动太极拳沿着国际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太极起源于((易经》,而太极拳则是由太极演变而来。太极拳讲究的是阴阳相生、刚柔并济,同时也很重视气的修炼,御内气循经脉运行,以疏通经络调和阴阳,保持正常的人体生理机能。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对太极养生在白领阶层开展情况的调查研究,认为白领阶层工作压力大,精神常处于紧张状态,习练太极拳可以调节工作压力、缓解精神紧张,提高工作效率,使工作、生活、身体状况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状态。  相似文献   

9.
张志勇 《体育学刊》2011,18(6):124-129
随着太极拳技术的逐步成熟与发展,太极拳的养生作用突显,其技击功能呈现不断弱化。太极推手和太极散手都是太极拳的辅助运动形式,它们的竞技化实践存在理论上的缺陷。在长期的太极拳拳法技术实践中,缺少技击功能的实践经验,故而缺乏参与太极散手实践和其它搏击形式的技术和心理准备。就目前来看,还需加强太极拳技击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审慎地组织和参与各种技击攻防格斗实践。盲目和过分地宣传和夸大太极拳技击实践作用都是不理智的。  相似文献   

10.
赵堡太极拳简介赵堡太极拳由蒋发传达室入古镇赵堡,经过逐渐形成了赵堡镇自已的太极拳风格。赵堡太极拳具有中架动作难度适中,初学者明年于掌握;运用则适于以健身、养生为止的老年人、病人习。赵堡太极拳当代主要传人:王海州赵堡太极拳历来不外传,总是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流传于河南温县赵堡镇,在温县,有"陈式太极不出族,赵堡太极不出村"之说。陈式太极拳自从被杨禄样带出小小的陈家沟之后,而今已传遍中国,走向世界,还繁衍出杨式、吴式等流派。而赵堡太极拳与之相比.却不相当封闭。泛传播赵堡太极拳。今年54岁的赵堡太极大师王…  相似文献   

11.
顾新法 《精武》2011,(1):26-27
太极拳属于武术中的内家拳,是一门身心俱练、内外兼修的功夫。现在太极拳普及,很多人将大量时间用于动作的"划道",水平在"太极操"上徘徊;有些人追求气感,却不得要领,殊不知,气为帅,血为母,通道不畅,内气无法在体内循环,气滞血淤,久练会对身体产生伤害。毫无疑问,只要运动,机体就能得到锻炼。但是,要想健康必须训练得法。要想得到太极真谛,必须练内功,太极内功是太极拳的精髓。  相似文献   

12.
论太极功夫     
马虹 《中华武术》2007,(10):50-52
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国内外喜欢它的人越来越多。我们中国先后有三位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倡导太极拳。台湾《太极拳》杂志著文云:"从二十一世纪起,中国的太极拳将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体育项目。"美国《时代》周刊提出:"中国的太极拳,是最完美的运动。"俄罗斯《文化报》载文论述:"中国的太极拳是一种整体健康术。"这些对太极拳的评价和论述,都不是偶然的。因为我国的太极拳,特别是正宗的传统太极拳,博大精深,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的确是将文化、武术、养生融为一体的一门学问,或者说它是人体生命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谈及"太极功夫",人们却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所谓"功夫",只限于搏击于擂台上的交手功夫;也有人认为太极拳只不过是一种保健操、养生术,或说它是老年人的一种运动方式,谈不上什么"功夫"。可是,历代太极拳界出现的见义勇为、打抱不平、为国争光的人士,也大有人在。另一方面,既然说太极拳是很好的养生术,可又有一些太极拳名家50多岁即过早地离开了人世。据此,经过多年来的观察、体悟和综合分析研究,本人认为对"太极功夫"的内涵应该有一个比较全面、比较科学的整体认识。我认为所谓"太极功夫",它的内涵至少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功夫,那就是"人格修炼的道德功夫、防身应变的武术功夫、延年益寿的养生功夫"。今天,我想就这个命题谈谈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认识,抛砖引玉,请同道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3.
蓝晟 《武当》2003,(7):30-30
进入21世纪之后,太极拳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撰文质疑社会上流行的太极拳,说“现在的太极拳只不过是太极操”、“是徒有其表的太极拳”等,他们还发出了“太极拳内功心法已经失传”,“寻四两拨千斤之杨式太极之真功夫,可谓难上加难。”确实,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太极拳,绝大多数是“太极操”,因此,许多人练了多年太极拳,连身体的基本健康都达不到,更谈不上延年益寿了。  相似文献   

14.
刘美杰 《湖北体育科技》2009,28(5):502-503,514
伴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日益深入,太 极拳教学水平不应原地踏步停留不前,我们应该剖析太极拳的理论依据,挖掘其本身具有的育人潜能。正如太极先师刑喜怀在《太极拳道》中曰:"习拳、习道、理义须明,功不间断其艺乃精",从而让练家在学练太极拳过程中,明其理、知其义、修之心明、练之有规。基于以上情况,重新认识太极拳的人文艺术价值与其终身体育锻炼的教育功能,就显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浅谈太极拳     
李迎 《精武》2010,(6):75-75
现代人大多认为太极拳像一种健身功法,觉得练太极拳的多数是一些年龄大的人,年轻人不太喜欢练,更有甚者觉得年轻人练太极拳是不可思议的事,这说明现代人对太极拳的认识还很不够。太极拳究竟是一种武术还是一种像气功一样的健身功法呢?其实太极拳简单地说是中国人根据易经的原理创生的一种拳法,它的缓慢是因为采用了道家思想的爱生、养生的宗旨,  相似文献   

16.
太极拳作为中华武术的精粹,其技击、健身、养生功能已得到普遍认同。文章通过研究,使人秉着诗人的情怀对于太极拳的认识实现由"术"而进于"道"的升华。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俗社会中,为人们心灵的满足与宁静以及生命之幸福,从太极的"形"与"无极"中寻找一种哲学启迪。  相似文献   

17.
方奎明 《武当》2014,(10):17-18
本人研习太极拳近三十年,对太极拳内功和太极拳养生等诸多方面,已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体会。今不揣浅陋,谨就太极拳内功与养生简要阐述如下,以期抛砖引玉,共同探讨。 一、太极内功 习练太极拳不仅要有外在的形体运动,还应该有内在的意气运动。外在的形体运动源于内而形于外,是一种表现形式;内在的意气运动隐于内而不显于外,内涵深厚,即我们所追求的太极内功。俗话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作为内家拳典型代表的太极拳,十分注重内功训练,讲究功招合一。即所谓“功无招无以为用,招无功招法皆空”。因此可以说,习练太极拳的过程,就是调整形与气的关系的过程。形是方法,气是内容。习练太极拳不能只停留在外形姿势上的标准与否,更要深入提高太极拳内功“气”的层次,才能达到意、气、形合一,才算真正掌握了太极拳运动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8.
我打太极拳多年,在我们太极拳辅导站的拳友中。时常听说有人习练太极拳后膝关节疼痛。找大夫求方,大夫说:“这是‘太极腿’,是打拳方法不当出现的特有现象。”这之后,有人因为腿疼而改练其他体育项目了。  相似文献   

19.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武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文章在"水桶理论"和"非衡结构补偿理论"论述的基础上提出:在探讨太极拳健身效益时,要因人而异地兼顾"总合律"、"主导律"和"突前律",妥善安排"静、松、慢、圆、整"各健身因子在锻炼中的比重,以取得最佳的健身养生效果。  相似文献   

20.
梓荃 《收藏界》2011,(8):20-25
"齐天大圣"引爆天价行情准5亿时代即将开启? 有一种流行的说法:中国拍卖市场进入"亿元时代",但也有人认为"亿元"已快过时,准5亿时代已经开启,而距离10亿时代只需读秒。虽然这砦说法都很夸张,但只要看一看今年的春拍,你就不得不相信这些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