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情感表达在网络传输中的异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葳 《新闻前哨》2005,(2):112-113
互联网的兴起和迅猛发展对人类的心理指向和行为模式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也产生了“网民”这个庞大的群体。那么,网民的世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呢?本试图说明这部分人在互联世界中的人际互动和网络交流的特点,即网络传输对人们情感表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从"网络哥姐"现象谈网民媒介素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哥姐"属于网络时代的特有现象,当一些人自身的某一特质被网络无限放大,同时又与网民的某种心理相契合时,便可能有意或无意地在网络世界备受追捧,因此该现象的产生不是自发也并非偶然,而是在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网络哥姐"这一独特网络景观的出现,对网民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新的考验.  相似文献   

3.
许鑫 《东南传播》2011,(12):40-42
近年来网络事件日益频发,但只有少数事件能脱颖而出,成为网民持续关注的对象,本文以"郭美美事件"为例,分析了网络事件吸引网民参与的内在因素,并分析了议题性质对网络事件的公众讨论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白嘉菀  沈学文 《大观周刊》2012,(31):112-112
QQ空间是是目前全球最大互联网社交网络社区,它在网民群体中的影响力不可小觑,它对网民群体的网络道德行为所产生的影响更为显著和具有代表性。本文在明确了网络道德行为的概念、规范以及表现形式后,对QQ空间对网民网络道德行为所产生的正面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构筑了一个拟像世界,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通过对网络舆论传播的描述与分析,指出网络舆论在传播中产生复杂性理论的"蝴蝶效应"现象,即个别的、偶然的网络舆论,演变成巨大的舆论势场,对现实社会产生实质性影响,从而彰显网络舆论的传播特性。针对网络舆论传播所显现的复杂性理论的"蝴蝶效应",提出了三个层面的应对启示:①现实问题是网络镜像世界的根源,任何网络舆论根本上是人们对现实诉求的网络表达。②舆论传播中的"蝴蝶效应"促使管理部门积极地面对舆论传播中的不确定性,培育对网络舆论的敏感性、开放性和包容性。③尊重并关注网络舆论中网民弱小又强大的"蝴蝶力量",促使"蝴蝶力量"的良性显现,捍卫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6.
浅谈网络编辑的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编辑与传统的纸媒体编辑和影像及电视媒体的编辑是一脉相承的,其工作性质是网站内容的设计师和建设者,其手段是对信息进行收集、分类、编辑、审核,然后通过网络向世界范围的网民进行发布,并且通过网络从网民那里接收反馈信息,产生互动,其目的是扩大宣传、产生影响、吸引更多的受众。  相似文献   

7.
网民议程设置对媒介话语权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网民规模雄居世界首位、互联网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舆论已经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实质性影响。网民议程设置正在重构传统意义的大众媒介话语权。当网民议程设置成为一种现象后,媒介话语就变成了权利与义务统一。充分认识网民议程设置对媒介话语权的重构,是反映舆论、引导舆论的基础,关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传媒聚光灯"和"大众麦克风"时代.中国目前有大约3.83亿网民,其中2.26亿网民看网络新闻,1亿网民访问BBS,1.82亿网民开博客,1.55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2.4亿使用即时通讯工具.网民成为网络舆论的主要推动者,当爆发危机事件或产生敏感话题时,地方政府必须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充分发挥"主场优势",解决网络舆情所产生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以大规模网络调查数据为基础,对目前我国网民网络社交的方式、范围和深度进行全方位的分析。调查发现,即时聊天工具是目前我国网民使用最多的网络社交手段,而社交网站在年轻人群中发展迅猛;我国网民中的重度网络社交使用人群和浅层网络社交使用人群分层明显,网民网络社交的范围与其现实世界中的社交网络重合度较高;网民的网络社交深度总体上还停留在较浅的层次。  相似文献   

10.
王晶 《新闻记者》2015,(1):21-26
互联网在中国20年的发展既为中国网民挑战传统与权力结构带来了契机,同时其本身特有的技术特征也使很多人天然预设了"网民"对"人民"的代表性。本文从基本概念出发,厘清了两者之间的本质差别,同时也通过分析网民的社会阶层以及影响网络舆论产生的因素,说明网络民意无法真正代表现实民意。由此,本文主张对网络民意客观理性的尊重,既认可其风向标的特征,更提倡非乌托邦式的思维。  相似文献   

11.
苏姗  柳昊 《今传媒》2010,18(10):36-37
现代人生活在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网络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不可忽视,个体的身心无时无刻不在受其影响。2009年"甲流"席卷全球,本文结合传播学和心理学知识,通过问卷调查、文本分析等手段对本次网络信息传播中,网民的恐慌心理的产生和恐慌程度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2.
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是为了在网络的自由言说空间中表达观点、意见和建议,努力对政治事件、政府决策产生影响,并获得身份认同。网民的身份认同对于促进网络政治参与和现实政治参与具有重要作用,在对网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案例分析中,研究我国网民身份特征及加强网民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路径,从而更好地推进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正>在一些引人注目的网络事件中,"网络恶推手"促生了网络事件的发生,又将网络事件推向了高潮,从而引起众多网民的注意,并在虚拟和现实的环境中对当事人产生影响。本文拟以被天涯网友评为2007年度十大网络事件第一名的"3377事件"为例,对"网络恶推手"的特征进行分析,以实证的研究方法来说明"网络恶推手"是"3377事件"的推动者。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我国网民的"非理性情绪"现象出发,通过结合其产生的浅阅读背景以及网络机制,从多个角度讨论浅阅读和网络机制双重作用下的我国网民的非理性情绪的现状,并进一步探究其本质、产生的原因及规避措施,也为当下网络媒体的发展及网络舆论的引导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信息社会,网络舆论监督力量得到了充分发挥,但是其负效应也越来越凸显,影响了舆论监督的质量。本文在网络舆论监督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作者对网络舆论监督负效应的理解,并借用传播学中的"噪音"概念,从网民、网络以及事件本身三个角度,对网络舆论监督负效应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负效应带来的后果,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16.
孙龙飞 《新闻世界》2014,(9):139-140
在之前的很长时间里,玉林的"狗肉节"并不被外界所知。然而,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在对"狗肉节"的声讨中,新媒体平台对舆论的产生和发酵产生了重要影响,反观当下,多数网民在网络这一新媒体环境中的媒介素养却有待提高。本文以玉林"狗肉节"事件在网络中的舆论传播为研究对象,分析网民在其中的媒介表现,并对如何提高网民的新媒介素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互联网对网民心理产生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通过对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发现,互联网对网民的心理影响可以归结为“正面情绪”、“负面情绪”和“现实活动”三个因子;网民对网络的使用有助于其提高正面情绪,改善负面情绪,但也抑制他们对现实活动的参与。此外,互联网对网民的影响还受到性别、年龄、学历、婚姻、职业、收入和居住地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我国“网络媒介审判”现象的分析及防范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茜 《今传媒》2012,(2):31-33
近年来,网络以其强大的互动性吸引汇聚了无数网友,并由此造就了在重大问题上迅速形成舆论的能力,然而由于网络匿名性和"把关人"缺失而产生的"网络媒介审判"现象却妨碍了司法独立、司法公正,不利于网民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并严重影响了网络媒介生态环境的发展。只有通过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加强网络把关力度、紧抓网民媒介素养教育,才能从根本上防范和消除我国"网络媒介审判"现象。  相似文献   

19.
在网络世界中,信息的传播不仅受到信息内容的影响,而且会因传播者的不同角色而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特别是网络世界中的意见领袖,他们发布的信息及评论,在很大程度上能左右部分网民的意见倾向。一个事件在成为网络议题的过程中,网络意见领袖起到很大的作用,甚至能影响到事件的性质及议题走向。  相似文献   

20.
网络直播是互联网技术和资本力量双重作用下产生的景观,其作为一种新兴网络传播模式和视觉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网民的青睐。尤其是受到疫情的影响,网络直播带货更是2020年的最大"风口"。本文基于德波的景观社会的理论视角,探讨以网络直播为代表的新媒介形态作为一种景观呈现形式,如何加剧了景观的弥散与渗透,其火爆背后的表层和深层逻辑如何,技术支撑和资本运作下网络直播如何塑造景观以"迷惑"受众产生消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