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提示 于永正,1941年生于山东莱阳。现任徐州市鼓楼区文教局教研室主任。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和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0年,他开始在《江苏教育》发表论文,之后,又连续发表教育随笔数十篇,引起读者广泛关注;于此同时,他的阅读和写作教学日臻成熟,多次在省内外进行公开观摩教学。1999年,《江苏教育》发表长篇人物通讯《风正一帆悬——记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对于永正的人生和教育教学作了富于个性的艺术化解读,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同年底,配合“跨世纪园丁工程——名师计划”的实施,教育部在南京召开于永正教学方法研讨会,“于永正热”随之出现。  相似文献   

2.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近四十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始终坚持在第一线工作。他以语文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带动了当地小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他把如何启迪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主要的研究课题,形成了“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的教学特色。去年年底,教育部为了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中“跨世纪园丁工程”“名师计划”,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和名教师的带头和辐射作用,在南京召开了“于永正教学方法研讨会”。本期,我们将会议的有关材料集中编发,并配以各地教师学习于永正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艺术、教学方法的体会文章,以期能让广大小学教师更全面、具体、深入地了解、学习于永正老师。  相似文献   

3.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近四十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始终坚持在第一线工作。他以语文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带动了当地小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他把如何启迪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主要的研究课题,形成了“重感情,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的教学特色。去年年底,教育部为了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中“跨世纪园丁工程”“名师计划”,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和名教师的带头和辐射作用,在南京召开了“于永正教学方法研讨会”。本期,我们将会议的有关材料集中编发,并配以各地教师学习于永正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艺术,教学方法的体会文章,以期能让广大小学教师更全面,具体,深入地了解,学习于永正老师。  相似文献   

4.
一个深夜,万籁俱寂,一灯萤然,惟有思想的小溪在悄悄地流淌。手捧的是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这篇文章不知读过多少次,每一次的细读,心灵都会走过不一样的路,经历不一样的体验,生出不一样的感慨。于老师那看似平淡朴实的文字里,蕴藏的是他不一般的学生观和人才观,是他对教育、对语文教学的真知灼见。正是这样的内涵丰厚,才令我以及无数读者产生愈读愈新之感,在与名师的一次次对话中,经受心灵的洗礼,获得思想的提升。“五重教学法”里的第一句是“重情趣”,这是于永正老师语文教学的最大特色,它又是于永正老师与当前教育界谈论甚多的“人文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新课标,实践新课程,《教育科研论坛》河南工作站于2006年8月1日在河南登封举办“于永正教学艺术研讨会”。《教育科研论坛》河南工作站站长李登印代表《教育科研论坛》主编李捷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他说,做经师不易,做人师更难。我看于永正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位“经师”和“人师”做得都很好的教师。我们每个教师要向于永正老师学习,既要“授业”,又要“传道”,还要“解惑”,更要做教育家。  相似文献   

6.
于永正的教学思想过时了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不久.在江苏省徐州的一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讨会上.于永正做了课。讲了学.赢得与会者的好评,但与此同时也听到了迥异的声音:“于永正老了.他的教学思想过时了”“徐州和江苏学习于永正教学思想这么多年了,也该换换人,歇歇了”等等。于永正的教学思想真的过时了么?应该怎样看待这些问题呢?笔者提出如下想法。  相似文献   

7.
热烈欢迎上述同志成为《广西教育》A版“读者俱乐部”首批成员。“读者俱乐部”首批成员中 ,有乡镇教办领导、校长、校党支部书记、教导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和各学科的教师 ;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 5 5 3% ,其余均有中师学历 ;在县级以上报刊发表过教育教学文章的占5 6 2 %。这些同志代表着本刊A版的读者群。  从《读者调查表》反映的情况看 ,本刊受读者欢迎的栏目有《教例评析》、《班主任工作》、《学校管理》、《文化长廊》、《教学研究》、《教育文摘》、《名家谈教学》等。其中 ,6 3 5 %的人爱读《教例评析》栏目的文章 ,5 8 2 %的人…  相似文献   

8.
于永正的“五重教学”一直被语文教育界所推崇.“五重教学”,即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于永正提出教育的“两个名字”的教育理念:“影响”和“激励”.解读于永正的课堂教育艺术需要围绕其教育理念,从课堂导入艺术、课堂造境艺术、课堂评价语言艺术三个维度来进行.  相似文献   

9.
美育是一种形象教育,又是一种情感教育。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呢?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国著名教育家于永正也说过:“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显然,教育家的意思就是说,教育应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即潜移默化,而潜移默化就是美育的最好方式。  相似文献   

10.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经典语句我们耳熟能详。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他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特级教师于永正也说:“靠自己读书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但结实,而且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而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如何真正让学生靠自己读书成长起来呢?以下是我校的一些改革尝试。  相似文献   

11.
为搭建编辑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平台,本刊以文会友,新辟《会员平台》栏目,并成立“《江西教育》(教学版)之友”读者俱乐部。新辟栏目与其他相关栏目一道,旨在为本刊通讯员和俱乐部会员提供教育宣传和刊发文章服务。“《江西教育》(教学版)之友”俱乐部以开展写作指导、征文比赛、宣传报道、选题策划与组稿、经验交流等活动为载体。着力打造一个融人脉扩展、业务提高、成长互助等理念于一体的全新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2.
于永正,一个风铃般响亮悦耳的名字。 在江苏,甚至在全国小学语文界,只要提起他,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说:于永正,行!” 在青年教师心目中,于永正更是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人民教育》的热点人物……“于永正,神了!”  相似文献   

13.
激励是一门艺术,需要高超的技巧、不断的学习和用心的研究。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这句话正揭示了激励教育艺术的真谛,激励无疑是最为积极高明的教育手段。中学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若能恰如其分地运用激励,就能达到双赢的效果。作为一个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  相似文献   

14.
“教育叙事”为本刊今年新增栏目,实为2006年本刊第7、8期合刊中“教育的深度叙事”专题的延续。该专题登出后,受到读者好评和支持,不断有佳作投来本刊。现将之定为常设栏目,所刊文章强调实例,注重深度,从现实的、历史的、个人的、集体的、教学的、教育的等不同角度叙教育之事,选题小并有情节、有角色、有背景、有反思。愿“教育叙事”成为我们教育研究中的精彩一笔。  相似文献   

15.
《数学教学研究》自 1982年创刊以来 ,在不断与读者“磨合”的过程中 ,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作者在适应本刊要求的同时 ,来稿从内容到形式 ,也在靠近本刊的风格。依靠广大读者和作者的支持与帮助 ,本刊越办越好。当前教育已进入一个高速发展阶段 ,为使本刊在推动数学教育改革和提高中学数学教师的教研水平中发挥更大作用 ,应广大读者要求 ,经上级部门批准 ,《数学教学研究》自 2 0 0 1年起将由双月刊改为月刊。满足读者的需要是本刊的宗旨。在总结经验 ,听取读者意见的基础上 ,本刊将对栏目做适当调整 ,使其更贴近于教学 ,更贴近于教师 ,…  相似文献   

16.
严志芳 《中学文科》2009,(13):80-80
激励是一门艺术,需要高超的技巧、不断的学习和用心的研究。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这句话正揭示了激励教育艺术的真谛,激励无疑是最为积极高明的教育手段。中学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若能恰如其分地运用激励,就能达到双赢的效果。作为一个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  相似文献   

17.
王燕 《山东教育》2008,(6):28-29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特级教师于永正就在《山东教育》上撰文讲过“读是一切语文能力形成的手段和桥梁”。在新课改的今天于老师仍然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只有通过学生对文本的熟读才能做到;  相似文献   

18.
本刊在第8、第9期“学术论坛”栏目中连续刊登了有关“如何落实三维目标”——对单元教学的概念和设计进行探讨的文章。很多读者来信要求看到相关案例。为回应读者,本期利用”专题研究”栏目刊登相关案例,欢迎读者参与研讨。  相似文献   

19.
又见于永正,还是那位亲切、睿智、幽默的教学艺术大师于永正。深秋时节,金桂飘香。在古都南京,由东南大学主办的第五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如期举行,于永正老师应邀讲课。让笔者感慨的不仅是于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还有他高效的工作节奏以及对年轻教师的殷殷期待、对《小学教学》杂志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韩涛 《教育文汇》2014,(4):38-39
德国大诗人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我的书柜里珍藏着很多书,最喜欢的是《教海漫记》。我经常翻开它,走进它,和本书作者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对话。1999年,于永正老师应邀到枣庄讲学。我第一次近距离聆听于老师讲课。他笑容满面,和蔼可亲。他的教学朴实自然,轻松幽默,特别是他的京剧演唱精美绝伦,令人陶醉。观摩活动结束后,我从他带来的书籍中挑选了这本《教海漫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