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精神是民族存续的精神血脉、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民族兴盛的精神资源,它关涉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成为提升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宝贵财富和优秀资源。基于文化视野之下,从传统文化、外来文化、校园文化三个层面来探讨如何利用文化资源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
顾笑寒 《职业技术》2006,(24):111-112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比重是越来越大,传统文化的含量也越发丰富。那些传诵已久,脍炙人口的篇章,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神。其中既有显形的如礼俗,制度等制度层面的文化;也有隐形的植根于我们民族文化传统的,诸如民族精神、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社会心理层面的文化。  相似文献   

3.
所谓民族精神,是指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它包括三个情感层次,一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二是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三是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而历史教学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阵地和主要内容,毫无疑问必须担负起塑造民族精神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4.
建构“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必然需求。“文化传承与理解”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内容层面和行为层面2个核心类属,其中内容层面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等4个一级指标和核心思想理念等14个二级指标;行为层面包括文化理解、文化认同、文化践行等3个一级指标和文化体验等8个二级指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理解” 2个一级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贡献度最大、权重系数最高。该评价指标体系可为语文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的独特性标识了民族的存在,文化的多样性体现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当前我国民族地区文化发展中存在三层面的突出问题:国家层面上.西部民族地区文化发展整体滞后于东部地区;民族地区层面,文化发展也落后于经济发展;而民族文化发展本身又出现了民族特性弱化的倾向。这三个层面背后的共同诱因是文化发展的理念出现了问题。  相似文献   

6.
李茂山 《宁夏教育》2006,(10):18-19
一个没有优秀文化的民族,便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样一个没有优秀文化的学校,也很难自立于发展中的社会。我们理解:校园文化即是发生在学校中的精神文化现象。这种“精神文化”关系到学校的过去的历史,今天的存在,今后的发展。因此我们不能把这种特有的精神现象狭义的理解为学校文化的一般存在形式。学校文化可以理解为三个层次,物质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其核心是精神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和外在表现。学校的校容校貌、标示性的校园建筑、以及自然风光和优雅的人文环境是能见得到摸得着的物质文化。因此,学校建…  相似文献   

7.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它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从内容上分,它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活动层面和精神层面。从结构上分,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表层结构,制度文化、活动文化和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中层结构,而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  相似文献   

8.
导入CIS策略,是高校文化建设的战略选择,它从精神一行为一视觉三个层面将校园文化的理念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整合,使校园文化的建设更具系统化、规范化、高效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考察的对象是桑文化的意义世界。我们把桑视为一种文化符号,从文化变迁的角度探讨它在各个文化层面的形态,即从桑的原始意象入手考察桑的文化形态和物质形态,充分注意它对政治、经济、宗教、制度、哲学、文学、艺术、风俗等的渗透,试图从微观角度来加深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0.
民族文化心理场是各民族成员在长期历史实践过程中自觉生成的特殊心理场域。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下,民族文化心理场指向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生活空间,隐含中华民族共认价值尺度,渗透中华民族共有文化精神。民族文化心理场的化育功能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逻辑,包括在情感方式化育层面以场量作用培育中华民族归属感,在价值观念化育层面以共享文化模式促成“民族—国家”认同,在文化精神化育层面以主体间交往共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通过民族文化心理场形塑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本路向在于,融通自然与人文生态,构建和谐共生环境系统;建设中华文化“符号域”,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促动多民族主体互动,框定共同文化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化现代化,是伴随中国社会现代化整个历史进程的。中国文化包括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两个层面。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活动内化和积淀的产物和表现。基本特征:半大陆——半海洋文化;农业——封建文化;血缘——生殖文化;伦理——政治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基本模式:原生态模式——“儒道互补”;再生态模式——“儒释道合流”。中国现代文化精神的基本模式:原生态模式——“五四”文化精神;再生态模式——马克思主义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2.
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学校的文化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化多元是当下的社会现实,也是教育的理想和追求目标。然而许多民族学校文化中却是单一文化一统天下,具体表现在课堂、课程和校园文化层面。对民族学校固有的民族文化现象关注不够,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度降低,妨害了民族文化的传承。本文以文化学为视角,运用文献、反思和建构等方法,对民族学校的文化进行重新选择,认为只有从学校文化的课堂、课程和校园等层面整体入手,才能实现民族学校的文化多元化选择。  相似文献   

13.
袁祖社 《中国德育》2006,1(5):79-79
现代教育的最终使命和核心任务在于塑造和培育民族精神。任何民族的民族精神,实质上是该民族之“公共性”文化精神的理论表达,以及对共同的价值理想、信念的理解和不懈追求。现代“公民社会”需要具备现代性社会精神气质与人格气质的人,国民教育,尤其是民族精神教育实质上是一种社会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交融和交锋日趋复杂,使得"我们是谁"的身份拷问日益凸现在每个社会成员面前。詹小美教授的专著《民族文化认同论》(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在长期进行民族精神研究的基础上对民族文化认同这一重大问题的探索。《民族文化认同论》以中华民族文化为主线,从理论和实际两个层面、国内和国外两个视角、民族整体和个体成员两个主体。  相似文献   

15.
人文精神是贯穿在我们思维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与审美趣味。人文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生活的灵魂与生命。学校的人文精神从其性质来说,大致可分为活动层面和精神层面两大类。本文所谈的是关于精神层面的问题。学校精神是整个社会人文精神的一个子系统,良好的学校精神对一所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文化传统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对现实社会仍产生巨大影响的文化特质或文化模式,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历史相似或历史延续性质。一般说来,民族文化传统与“文化传统”和“民族传统”在某种程度上是等概念。因为文化具有民族性,所以,说“民族传统”,就是指该民族的文化传统;说“文化传统”,也往往是就一个具体的民族而言犤1犦。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是两个互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传统文化是外在的一些客观东西,如器物、典章、制度等,而文化传统却是一种内在于心的东西,如人的精神、心态,或者说是传统文化作用于人们心理并影响其文化行为…  相似文献   

17.
考察中国传统文化,应从文化的整体性出发,从物质经济文化、社会关系文化、经典型文化、民族文化心态四个层面上概括其主要特点。这雄伟壮观的传统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上的兼容并蓄、长期融合创造出来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民族团结的纽带。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由这传统文化凝结成的。这民族精神,从价值观念看,个人对于社会,义务重于权力,整体利益重于个人利益;从精神境界看,把道德需要看作人的最高需要;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民族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集中表现,是文化遗产中的无价之宝。  相似文献   

18.
<正>《文化生活》第三单元包括第六课和第七课。大多数人会觉得第六课没有多少内容,无非就是"中华文化"的三个特点,最多引申到"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将第七课"中华民族精神"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讲下去。其实我觉得,如果对第三单元进行挖掘,会发现很多新东西。第一个知识点,关于"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理解。包容性既是中华文化的特点,也是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缘由。教材用了"特有的包容性"强调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之外其他民族文化的包容。但是我们都知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一生都在致力于通过对中西文化的具体扬弃和改造,重建中国新文化。他既反对闭关自守的陈腐观念,又反对全盘西化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主张融贯中西,相互比较,取长补短。他在融贯中西文化的过程中,基本上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思维模式,但仍未完全摆脱其影响。孙中山中西文化观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批判和吸收西方文化,为改造中国所用 欧美高度发达的社会现实,让孙中山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文化特别表现在物质层面的落后上,他主张从工业到农业,从生产到流通,从开发资源到发展交通,从科学技术的推广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广告语言,作为语言的一种特殊形式,同样能够反映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一个民族的文化趋向、文化心理、传统观念、思维模式等等都必然会受到广告语言的影响或对广告语言产生这样那样的作用。认真探讨社会文化与广告语言之间的内在关系,说明只有适合特定民族文化特征的广告语言才易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