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尔雅·释亲》是我国最早研究亲属称谓的专著,它比较系统地记录了我国古代亲属之间的关系,从而也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婚姻制度及家庭形态。  相似文献   

2.
<尔雅·释亲>是我国最早研究亲属称谓的专著,它比较系统地记录了我国古代亲属之间的关系,从而也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婚姻制度及家庭形态.  相似文献   

3.
古代白话小说自唐代形成、宋代完善到明代繁荣,逐渐形成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作为明代世情小说集大成者,《金瓶梅》的语言口语化、俚俗化。本文通过检索北大语料库,分析《金瓶梅》中常出现的亲属称谓语,根据使用对象将其分为用亲属称谓语称呼"亲属"和"非亲属"两类。用不相当的亲属称谓语称呼亲属时,存在使用更尊敬的亲属称谓语的趋向;用亲属称谓语称呼非亲属时,突出表现为主仆称谓父子化。《金瓶梅》亲属称谓语具有情感化、交际化的特点,同时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极度泛化,这反映了明代宗法制的社会影响及明代家庭的夫妻、主仆关系。  相似文献   

4.
称谓,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家庭内部和亲属往来中相互关系的标记,用以别长幼、分尊卑、辨亲疏。唐人称谓,是学习唐代历史、文学中经常碰到又颇为麻烦的一个问题。因此.研究和掌握唐人各种称谓,对于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更准确地把握文献资料,了解唐代风貌,是十分必要的。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相应地,汉语的词汇是极其丰富多彩的。在称谓方面,更显示出其具体、准确和严格的特点。如“叔父”一语,既标明他是父系亲属、男方亲族,又标明了长幼。《尔雅·释亲》说:在父亲之后生的弟,称叔父。《释名·释亲属》中说…  相似文献   

5.
亲属关系及其称谓的研究,是探讨语言与文化关系的一个典型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作为亲属关系的起点和纽带的婚姻制度,也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尔雅·释亲》详细而完备地记录了我国早期社会的亲属称谓,同时通过亲属关系和称谓也反映了当时特殊的婚姻形态。而《释亲》中“妻党”子目更反映了明显带有母系社会残余的婚姻制度,本文拟从“妻党”的经文条目对其记录的亲属称谓予以考释,说明来源,并对其所体现出来的婚姻制度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6.
1、弟走从军阿姨死(《琵琶行》) 《尔雅:释亲》谓“妻之姊妹同出为姨”,《释名·释亲属》称“母之姊妹曰姨”。《辞海》、《辞源》亦均如此解释。《中文大辞典·阜部》认为“弟走从军阿姨死”之“阿姨”是“母之姊妹”。《唐诗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和《中华活页文选》合订本第五册则注为“姐姐”。此两种解释似欠妥。《中文大辞典·女部》“姨”字第四义项“女子互呼之称”较为切合上述诗句中“阿姨”一词的  相似文献   

7.
马宏基、常庆丰合著的《称谓语》(为王立廷主编的《现代文化语汇丛书》之一种,新华出版社出版)一书,是一部从语言学角度研究现代汉语称谓语的佳作。 称谓语历史悠久,伴随着语言的产生而出现,是词汇系统中极为特殊和重要的一类。称谓语的作用,首先就是用一定的语言形式把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确定下来,表现出来。其次,几乎全部的交际行为都要使用称谓语,正确地使用称谓语往往是交际成功的关键。称谓语如此重要,理应引起人们的重视和研究。称谓语特别是亲属称谓语的研究在国外长期受到人们的青睐,文化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将其当作“活化石”加以研究,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在我国称谓语的研究相对滞后,虽然在古代人们就开始了称谓语的研究,像汉代的《尔雅》中的《释亲》就系统地介绍了亲属称谓语的意义和用法,但是这种研究始终没有在我国的传统语言学取得应有的地位。到了现代,语言学逐渐为人们所重视,但也是重语法研究轻词汇研究,作为词汇系统一部分的称谓语更少有人涉猎。进入八十年代,社会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在我国蓬勃兴起,人们逐渐意识到研究称谓语的重要性,写出了一批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论文,很多人也在自己的专著中用专门章节进行讨论,成绩值得肯定。但是,这些研究比较随意,不够全面,不够系统,  相似文献   

8.
李勇 《贺州学院学报》2012,28(1):62-63,92
《尔雅·释亲》父系亲属称谓表现了古代“男性本位”的家族观念,《释亲》中的13个亲属称谓,有的从古至今一直沿用,有的使用较少而指称模糊,有的随着时代发展,由确指变成泛指.这主要是古代家族规模的变迁、家庭观念的改变、词义范围的扩大和缩小等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娘姨 吴方言中称女佣为娘姨。柴萼《梵天庐丛录·清末南北称谓》:“吴人普称女佣曰娘姨。”鲁迅《且介亭杂文·阿金》:“她是一个女仆,上海叫娘姨,外国人叫阿妈。” 姨,其本义为妻的姐妹。《说文·女部》:“姨,妻之女弟同出为姨。”《尔雅·释亲》:“妻  相似文献   

10.
《尔雅·释亲》是我国最早研究亲属称谓的专著,它比较系统地记录了我国古代亲属之间的关系,从而也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婚姻制度及家庭形态。  相似文献   

11.
古希腊神话向我们描绘了广阔的古希腊社会生活画面,其中众多性情各异的女性形象展示了人类早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女性的社会角色是如何从主宰创造的女神转换为男性的配角的。其轨迹大致是从至上女神——男神家属的女神(妻子、女儿)——男性英雄的财产,社会历史从女性拥有话语权的母系社会发展到了男性掌控话语权的父系时代,女性的社会角色也就从操控一切变为一切都被操控了。  相似文献   

12.
亲属称谓以其独具特色的社会文化媒介向人们传递出自身蕴藏着的巨大历史信息。通过分析、比较发现:亲属称谓能够揭示出母系血亲称谓关系早于父系血亲称谓关系;亲属称谓体现了上古时期女性的崇高地位;亲属称谓能传递出上古时期的婚俗信息;亲属称谓亦能够佐证女性地位逐步下降这一过程。研究者对亲属称谓反映母权制时期女性文化信息要有一个"度"的把握,不能一味夸大其作用,但也不能盲目否定亲属称谓自身所蕴藏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3.
古希腊社会的妇女观是古希腊社会中的男子对妇女的主要看法。古希腊男人认为 :妇女不是孩子的生育者 ,女人是祸水 ,女人劣于男人 ,妇女应该恪守妇道  相似文献   

14.
哈萨克民族文化造就了其独特的社会道德教育传统,游牧生活决定了男性在社会关系中的主导地位,在哈萨克族的古代道德思想中,人的社会关系也是以男性为主从外族亲缘、婚姻亲缘及亲近亲缘三个空间维度分类的,相应地在社会道德教育上也就形成了血缘亲属之间的道德教育、婚姻亲家之间的道德教育、女婿和岳丈家之间的道德教育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15.
“女耕男儒”表面上看似是海南古代社会的一种特殊性别分工形态,但从社会性别角度出发,视其为一种性别权力关系,会发现其背后蕴含着两性之间权力和地位的博弈.“力田”、“负贩”的行为让海南女性从家里走到家外,极大挑战男性的尊严和地位.但流行于古代海南地区的“男子生来即读书”的价值观将“女劳”与支持男性“向学”的目的相挂靠,使女性“主外”行为成为服务于男性的从属性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女性“主外”行为的从属性和服务性使其社会价值被贬低,相反,男性的权力和地位却得到维护和加强.“女耕男儒”的性别关系最终演变成海南独有的“女劳”且“女卑”、“男逸”却“男尊”的父权文化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16.
搜集莆仙戏古剧本中习见而当代口语和剧本已不使用的特殊称谓词语,依性质分为亲属称谓、尊称、谦称、蔑称和身份称谓五类,分别举例说明,可作为莆仙戏具有古老性、保守性特征以及方言词汇发展变化的证据。  相似文献   

17.
清代是“雅学”研究的兴盛时期,出现了大量“雅学”著作,其中刘玉鏖的《尔雅校议》和《尔雅补注残本》是补正《尔雅》注疏方面较为重要的著作。根据考订,这两部著作都不是刘玉鏖手定,而是由后人辑成,但并非同一著作的两个辑本。《尔雅校议》内容丰富,运用古代文献的引文、注文以及碑文等对郭注和邢疏进行补正,也注意解决古代文献的疑难问题。《尔雅注疏残本》是从刘玉鏖《尔雅正义》校本中辑录而成,共计六十三条,与《尔雅正义》相互补充,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两性和谐是和谐社会中两性关系的发展趋势和人们的共同追求。两性平等关系在传统社会与当代社会面临着具有历史延续性与变异性的障碍:来自女性、男性、社会三种主体思维模式中的桎梏。思索古人之训,建设两性精神文化家园,促进两性关系逾越障碍,进而促成两性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汉语中蕴藏着丰富而生动的称谓词。汉语血缘亲属称谓不仅是人们在家庭内互相交往中的一种标识,而且也反映着社会组成和文化渊源。本文以汉语旁系血亲称谓为研究对象,梳理了其从上古时期到现代的历时变化。汉语亲属称谓与汉民族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密不可分。在称呼中讲究亲疏远近,反映出中国传统社会重视人伦、重视人际关系的文化心理。随着新时期家庭结构的变化,亲属称谓及其涵义也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