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中国和日本同属于远东文化圈。然而中国文化是一种本体文化;日本文化是一种边缘文化。中国文化曾经产生出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和独具特色的中国体育文化;也曾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文化的政治伦理性、大陆文化特征以及儒道教的宇宙观影响了中国的体育文化的轻竞技、重养生、泛政治、伦理等特性。日本文化的义理耻感、武士道精神以及岛国文化特征影响了日本的体育文化,形成其避免直接竞技与对抗搏击性、猛烈的集团意识与对外来文化的积极吸收精神等既对立又统一的文化特征,进而使日本体育文化亦具备一种外来体育文化大杂烩的“边缘性”。中日体育文化的交流渊远流长,在近代以前是中国文化流向日本,近代以后,则是西方文化经过日本转而流向中国。  相似文献   

2.
从先秦儒、道、医三家身体观基本理论入手,探索先秦身体观语境下的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研究及其现实意义。先秦时期,在不同的思想背景和治学传统下,形成了儒家社会化身体观、道家自然化身体观、医家实体化身体观;儒、道、医三家身体观各有千秋,共同筑造了中国古代先秦身体观的理论大厦,这三者分别对中国古代体育文化施加了社会化、自然化、和实体化的影响;诞生在这一片身体观土壤中的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在社会伦理层面、万物自然层面及人体自身生命结构层面对当代体育文化有所补足。  相似文献   

3.
《体育与科学》2019,(3):48-53
青少年体育作为"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综合治理和改革已跃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以往对青少年体育研究存在结构性矛盾和体制锁定的不足,因此提出了文化堕距和文化贫穷理论的分析框架是诠释和重构体育参与促进的理应进路。围绕着惯习与阻断的主线,在社会结构文化变迁中对60名大四学生的"体育参与史"进行了质性研究。研究认为:1.青少年体育参与中的文化贫穷具有跨区域、跨阶层传递的普遍代际特征,作为"鸡肋"的体育活动境遇是一种对惯习的身体规训、失范和异化的沿袭;2.对社会、教育和体育的行业性失范进行纠偏可以重构现代化的青少年体育参与行为路径依赖。具体而言,在国家和社会层面要强力构建社会支持下的健康共同体,教育中要坚持代际公平原则,强化同喻文化的开放性,凸显体育文化贫穷代际冲突的正向激励功能。体育行业从业人员和受教育者要积极行动和自我赋权,力争师生的体育合法权益和话语权;学校体育需重新审视其价值原点,贯彻青少年体认运动项目乐趣的原则,强化体育场域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4.
试论体育消费的文化心理功能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体育消费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的中心意思是表征不同历史的人类群体的生活方式、工具、符号、习俗和信仰等。在对体育的消费过程中,消费者不仅接受着文化内涵,同时也通过自己的主动性理解和重构积极地进行着意义和自我的建构。通过对消费过程中意义互动模式的构建,消费者的消费主体地位和体育消费的创造性功能得到了强调。消费就这样以其独特的方式成为意义表达和自我建构的工具,而这也正是体育消费独特的文化心理功能和深层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5.
21世纪世界体育文化将呈现多元融汇、互为补充的发展格局。笔者从分析儒文化与21世纪体育文化走向的关系入手,阐述了儒文化在21世纪世界体育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着重对国家文化软实力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之间的互动效应进行了探讨,指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影响着民族传统体育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创新与运用;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有利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主要表现在构建特色休闲体育;重构中华民族精神;改善和维护民族文化生态;促进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7.
妈祖文化中的体育文化(简称妈祖体育文化)是妈祖文化体系构成的一部分,是妈祖精神的一种表现文化,受妈祖精神与体育交互融合的特质性、妈祖文化如影随形的潜藏性、概念界定的模糊性等因素的影响,妈祖体育文化研究现状不容乐观。针对现状,提出妈祖体育文化应在明确概念,夯实妈祖体育文化理论基础;整合资源,丰富妈祖体育文化体系;创新交流,扩大妈祖体育文化影响力;打造品牌,塑造世界妈祖体育大哥形象等方面谋求发展。  相似文献   

8.
社会人们对体育文化的喜爱,并非缘其生物性功能的突出作用,而是与它本身呈现的精神活力和悦附于社会的诸多功能境域之强大分不开的,这正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本文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体育文化作用于社会的功能价值及其意义所在。结论认为:体育文化是社会政治不可或缺的一种外交手段;体育文化是社会经济不可或缺的一个有效平台;体育文化是现代科技创作不可或缺的一个应用舞台;体育文化是人生奋进中不可或缺的一块历练场。  相似文献   

9.
论多元体育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文化架构研究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研究体育文化.认为体育体制文化、群众体育文化和职业体育文化正在实现着中国体育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结构转变,这一文化架构在促使中国体育融入国际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10.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成部分,其发生与发展浸淫着浓郁的中国文化传统。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产生的影响,得出结论: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受到儒、释、道、佛和交感思维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不同于其它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围绕我国民族体育所代表的中国人体育价值观向奥运如何接轨、能不能接轨的问题,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民族体育在中华民族化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所起的凝聚作用十分突出;历史上,民族体育的理念主要依托孔子所确立的儒学表达出来的,但它并不是跟在儒学后面亦步亦趋,相反,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后期儒学愈演愈烈的重轻武倾向,对社会的健康发展起了明显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余晓慧 《体育科技》2014,(1):11-12,15
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内容博大精深,其追求礼仁、顺其自然、守中为常、尚贤尚力等内涵,对建立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有不少的启示。儒、道、墨三家,是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主体,其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独特而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作为炊器的鼎,统治者给予它神圣的意义,成为贵重的礼器,变成了权利的象征。举鼎是现代举重运动的雏形,盛行于汉代。儒家身体观语境下的举鼎文化承载了社会道德伦理价值,强调举鼎文化的社会作用,同时展现了身体阶级差等性的社会伦理色彩,更加关注身体的"仁"、"乐"、礼"的社会道德伦理和人在社会秩序中的和谐、平衡、安处,举鼎文化活动淡化现代体育的竞技性,向大众娱乐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奥林匹克文化与高校体育教育人文目标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晓容 《体育与科学》2006,27(1):91-92,90
本文认为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注重奥林匹克文化的解读不仅可以纠正长期困惑高校体育教育中的教学误区,推动中国高校体育教育的革新,而且可以丰富体育教学的文化内涵,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的人文目标,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武术文化与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及逻辑分析法等科研方法,从体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维学科的角度,结合当前“和谐社会”背景,深入分析武术文化与构建和谐校园的关系,进而提出在构建和谐校园中武术文化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基础的儒道家学说,使中国传统体育更重于人体康寿、保健养生,与奥林匹克文化中的“更快、更高、更强”对人自我极限的挑战精神有一定距离。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精华与奥林匹克文化相互融合补充,才能使二者共同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7.
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是学校体育的核心,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关键,体育保健是人们对生命健康的新观念,它对终身体育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对大学生进行终身体育保健意识培养的过程中,加强体育保健——终身体育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还学校体育以独立品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左庆生 《体育科学》2004,24(6):64-66,71
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分析了学校体育依附属性形成的原因,从体育是人类的活动入手,揭示了“强身健体”表象下体育肯定人的属人的本质属性的人文本质和超越性功能;从体育是社会的活动入手,阐释了作为手段的体育的现实功利性的复杂性,据此提出深刻认识学校体育的人文本质及德智体内在的相互关系,注重体育教学过程手段向目的的转换是学校体育获得独立品格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车金福 《安徽体育科技》2002,23(2):17-18,26
体育职教事业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弥补了国家在体育人才培养环节上的不足,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实用型体育人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体育是社会进步与文明的必然产物,在历史进程中,已形成了其独特的社会作用。校园体育文化是存在于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中的文化形态,是校园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富有个性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当前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文章对此进行研究,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