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开课本来是为促进课程的有效实践,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而对教学规律、教学方法进行实验研究的课型演示活动,正如自然科学研究必然进行实验一样,属于教育科研的范畴。可近来,人们往往对公开课活动冠以“秀”字,称之为“做秀”,对那些善于经营公开课并因之而声名鹊起的人,谓之“公开课秀”,这就不能不考虑到当前的公开课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已偏离本真而趋之变味了。“做秀”一词,本是港台方言,如果找个近义的说法,大概就是“故意做出样子来给人看”,“故意显摆”,或叫“摆谱”,戏剧用语为“做××状”,本来是以学生受益,师生共同提高为宗旨…  相似文献   

2.
在面对教育有话要说的今天,“公开课”是一个跨越学术边界,但却引人关注的话题。近些年来,对于公开课的质疑、非议乃至批判不时见诸报端,至今还在延续。但是,公开课不以人们的好恶而存亡,只要有教育,公开课就不会“谢幕”;只要有公开课,人们就会对它有话要说,过去,因为公开课存在“做秀”、“造假”现象,所以人们对公开课情绪化的责难多于理性的呵护。[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现在的公开课简直就是一个个“活动秀”——“秀”老师的水平,“秀”幼儿的表现,在真正的教学实践中是很  相似文献   

4.
在面对教育有话要说的今天,“公开课”是一个跨越学术边界,但却引人关注的话题。近些年来,对于公开课的质疑、非议乃至批判不时见诸报端,至今还在延续。但是,公开课不以人们的好恶而存亡,只要有教育,公开课就不会“谢幕”;只要有公开课,人们就会对它有话要说。过去,因为公开课存在“做秀”、“造假”现象,所以人们对公开课情绪化的责难多于理性的呵护。要让公开课重塑形象,成为课堂改革与创新的“先锋”,需要通过理智而公正的讨论,需要在认识上给公开课合理定位,在操作上为公开课“出谋划策”。因此,封存公开课“做秀”的记忆,结束公开课“打假”的话题,开始公开课“建设”的讨论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有人说现在的公开课简直就是一个个“活动秀”——“秀”老师的水平,“秀”幼儿的表现.在真正的教学实践中是很少有可能存在的。我们处在一线的教师关注和渴求的是实际教学的有效性,看了钱老师的《手指编故事》活动,我似乎找到了有效教学的钥匙。那就是:简单、自然、真实。  相似文献   

6.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铁岭市“校校公开课、人人公开课、天天公开课”活动实施方案》,扎实有效地开展好“三公开”活动,昌图县教育局和教师学校共同研究制定并下发了相关实施方案和活动细则,要求各单位以市县文件为依据,  相似文献   

7.
公开课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新教改理念的风向标,是教学评优的竞技场,更是教师群体观摩教学技艺的窗口……它对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不知从何时起,公开课演变成了“公开秀”,众多五花八门、精心设计的出彩“秀”,将锻炼教师、引领研究的公开课演变成了只能欣赏,无以滋养的“作秀课”,这种“作秀课”在公开教学实践中,突出表现为“四秀四忽视”。  相似文献   

8.
时下的语文教学研究活动中存在着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每逢大小研讨会,缺不了的是各种类型的公开课,与会教师最为关注、会后讨论最多的也是公开课。显然,“公开课”的传播效应和导向作用不容人们忽视,研究“公开课”现象及其背后的隐含意义自然也就尤为迫切和重要。   常见的公开课类型有“示范课”、“观摩课”、“研究课”、“实验课”等几种,“比赛课”算做一种特殊类型的“公开课”。举办公开课的初衷,无非是想通过提供某种课例,让听课教师或“观而摩之”,或“听而研之”,以达到切磋交流进而改进语文教学的目的。从这个意…  相似文献   

9.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逐渐深入,课堂教学研究已成为教育科研的重要内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业务指导部门都意图通过各种开放周、展示课、"教学比武"(以下统称公开课)等活动,促进课堂教学研究与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课堂教学导向素质教育的轨道。广大实验教师也为转变自身教学行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经历着较为艰难的探索过程。然而,什么样的公开课才真正有价值?不少教师至今还在为此而困惑。笔者利用假期对此进行了调研分析,究其原因,归总来看,就是有些公开课违反了教育本身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课改以来,很多教师都喜欢上公开课,并努力在公开课教学中展现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思想……但我发现,个别教师为了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在公开课教学中作“秀”,导致教学效果下降,公开课实效性不容乐观。那么,怎样上公开课才能既“秀外”又“慧中”呢?我通过近几年自己上公开课的经历和听课的感受,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尝试。  相似文献   

11.
很长时间以来,质疑优质课、示范课等各类公开课的文章不时见诸报刊,什么“做秀”、“表演”,甚至“腐败”,不一而足,公开课似乎成了众矢之的。难道公开课真的那么惹人嫌、讨人厌吗?笔者作为一名有着近20年教龄的教育工作者,对此问题有着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做秀的公开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7中小学管理.2002.10研究课、竞赛课、精品课……凡此种种不同形式的公开课,自诞生之日起,就备受头头脑脑们的青睐。正是它,令一颗颗教坛“新星”脱颖而出,让一套套教学方法新鲜出炉……形势喜人哪,无怪乎它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然而,搞得热火朝天、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的公开课,真就像对其推崇备至的人们想像的那样,能促进教科研的繁荣与发展?其实,不少善做表面文章的公开课,早已变了味,走了调,与舞台上的明星做秀越来越像近亲。公开课做秀秘笈,小可也略知一二。(1)“秀”前的剧本(即教案)乃是重中之重。万不可只备课、备学生…  相似文献   

13.
成旭梅 《师道》2010,(12):23-25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快速流通的实现与课改的大力推行,公开课成为教育沟通与教育改革实验的一种流行方式。而作为一种公众品鉴的对象,公开课之“公开”成为了热议的焦点:公开课到底要“公开”什么?怎么公开才不悖离教育的人文性?  相似文献   

14.
初三后期的一堂作文评讲课实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写在这次公开课前】称这次公开课为“刀尖上的一次舞蹈”,原因有一:一是这段日子正是公开课遭受“诟病”的多事之秋,大大小小的语报刊们似乎正联合起来炮轰“公开课”。青年教师“一课成名”自然早被抨击得一无是处.甚至连教学大师们的“示范课…研究课”等等也正遭受质疑。但中国的现实向来如此,不管理论如何肆无忌惮漫天飞舞,老百姓们还得自过自的柴米油盐的普通日子。就像中国的校园,虽然无数血气方刚的“改革”们哇啦哇啦叫嚷着在西方发达国家根本没有“公开课”一说,但中国的校长们是不会搭理这些前卫喧嚣的时髦理论的。我敢说,公开课、竞赛课、示范课、研究课绝不会淡出中国校园。这是理论不能支配而必须靠国情来决定的中国教育的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15.
公开课是对授课教师和受课学生以外的人开放的适应学生的课。适应学生不仅是公开课而且是所有课的最基本的特征。公开课是定位在“课”上而不是“公开”上,“课”的存在价值就是“适应学生,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公开课是为了充分挖掘其作为“课”的存在价值,而不是追求其作为“公开”的存在价值。无论是授课教师上公开课还是受课学生以外的人听、评公开课,都应追求公开课作为“课”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实施新课程以后,各地大力提倡校本教研和校际教研活动,各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研究部门纷纷举行优质教案比赛、说课比赛和各种类型的公开课活动。本来这些活动主要是为了进行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或在新课程理念下推广教学经验,然而,教学工作者们对公开课的认识却越来越陷入误区。笔者通过近两年的观察,现归纳出如下三种常见的公开课误区。  相似文献   

17.
公开课是教师之间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推广教学经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与家常课相比.公开课可能更多地脱离了“教学体系”.转而强调个体的“研究性”.是一种以教师发展为导向的教学研究活动.足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方式。公开课既是教师基本素养、审美情趣的展示,也是教师教学理念、教学风格的体现。作为一名成长中的教师,在多次执教公开课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公开课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抨击了当今学校教学中公开课作“秀”的怪现状,指出了在新课程理念下,应如何上好公开课.  相似文献   

19.
“公开课”的最初出现,是作为一项教学教研活动,用以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最佳方法策略、推广教学经验。然而,由于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职能,“公开课”的功利作用被强力扩张,“公开课”也逐渐演化成“表演课”、“形象课”,甚至还出现了“公开课”作假的现象。但是,对“公开课”的评论多以“公开课”的实效作用为焦点,“公开课”的德育意义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鉴于“公开课”具有的导向性、示范性和推广性等特质,笔认为对其作德育价值层面的思考更为重要和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20.
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是以教师为主体,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可长期以来,不少教师认为教研活动无非就是学学理论文章,听听专题讲座,讲讲公开课,写写经验文章等。学理论文章,先是新鲜后是茫然;听专题讲座,心动而不行动;讲公开课,精心表演;听公开课,听之任之;评公开课,高唱赞歌;议公开课,蜻蜓点水。教研活动在服从命令、应付考核中形式化,耗时低效,导致教学教研如油和水互不相融。如何才能取得“教研相长”的良好效果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