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为解决技能型人才短缺问题,澳大利亚联邦政府、行业协会和各州政府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政府追加资金,激发企业积极性;制止技能型人才移民;制定企业计划;实行培训和学徒制一体化;发挥政府引导职能等。联邦政府将继续与各州政府通力合作,通过优质培训开发公民潜力,保持职业教育的活力和质量。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早期,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之间就开始协商技术与继续教育(TAFE)体系的改革问题.旨在创建一个全国性的培训体系。该体系以技能为导向,以企业为推动方,为澳大利亚国民提供全国承认、可以流动使用的职业资格证明。联邦和各州政府就职业教育和培训制度达成协议,联邦政府提供资金保证,包括发展资金.作为对企业、公司等经营教育培训机构的回报。  相似文献   

3.
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职能: ·制定政策,特别是国家培训框架,保证培训成果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认可并可通用; ·制定全国职业教育与培训发展战略,确保职业教育与培训符合当前和新兴产业对技能的需求,为经济发展服务; ·管理联邦政府向各州和地区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提供的拨款。  相似文献   

4.
自独立以来,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历经各州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独立发展、联邦政府干预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的结构化改革、推进体现新职业主义倾向的改革四个重要阶段。根据每个阶段的社会与经济发展水平,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与州、领地政府制定相应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使得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尽管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具有诸多优点,同时也面临若干严峻挑战,亟待推进相关改革。  相似文献   

5.
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拟合情况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本文从技能型人才的有效供给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等方面研究了广州市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拟合状况,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职业教育的有效需求不足直接影响了技能型人才的有效供给;相对于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战术措施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并提出了三点建议:加强非学历教育,缓解技能型人才的供需矛盾;充分发挥企业自身培训机构的作用,建立企业技能型人才自给机制;统筹优化现有职业教育资源,挖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潜能。  相似文献   

6.
职业教育在澳大利亚颇有传统.20世纪70年代随着澳大利亚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中学后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需求空前增长,促使各州及联邦政府增加对技术教育的资助和提供其它支持.  相似文献   

7.
德国职业教育的培训条例及其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职业教育的培训条例是一个在职教课程领域内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其在全德职教课程中起着统一定向和规范指导的作用。每个职业均有相应的培训条例,也就是说德国国家承认的376个职业均有各自的培训条例。其由联邦政府、各州政府、雇主协会和雇员协会四方代表联合协商制定,并由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具体实施制定方案。所有企业,职业学校和各类培训机关均要按照培训规章所规定的内容进行职业培训,违反这些原则则要按“联邦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受到相应的处罚,这就有力地保证了全德统一的职业培训质量和造就具有资格的职业人才。  相似文献   

8.
除了工业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和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这一因素外,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从根本上说是制度缺失或制度错位多年积累下来的结果。阻碍我国技能型人才供给的制度障碍是:(1)“囚徒困境”下企业培训投资激励不足。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缺位;(2)教育结构不合理,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非均衡发展;(3)知识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严重分割的人才评价体系使得技能型人才终身收益现值偏低;(4)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缺乏公信力致使劳动力市场信息失灵和交易成本居高不下。  相似文献   

9.
美国有一个分散管理的公共教育系统。在美国,职业教育培训门ET学校可以得到定期资金和来源于各种渠道的特种职业教育培训资金。这些资金包括地方定期资金、州定期资金、地方特种职业教育培训资金、州VET特种资金和联邦VET资金等。VET学校资金来源于三级政府,即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每级政府所提供的资金占学校年收入的比重差别很大。一般说来,地方社区提供的资金占学校经费的比重最大,但各州也不尽相同。因此地方社区具有地方计划的最大控制权。由州政府提供的经费次之,而联邦政府通过特殊目的提供给VET学校的资金,仅占…  相似文献   

10.
围绕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改革和发展宜兴职业教育,充分发挥其在宜兴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中的作用,通过对宜兴制造业和职业教育的调查研究分析,要加快宜兴制造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职业教育自身、企业、政府积极采取应对策略。只有学校、企业、政府三者共同联合起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密切校企联系,深化教育改革,鼓励制造业技能型人才脱颖而出,为宜兴地区制造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1.
吴慧 《上海教育》2008,(20):42-43
为适应经济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韩国从经济腾飞以来就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和培训,形成了政府主导职业教育发展的格局,但随着全球化、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来临,这种政府供给驱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局面受到巨大挑战,学校教育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脱节,企业被迫付出巨额资金组织企业内的员工培训,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为此,韩国政府近来在职业教育院校推行从学校到工作过渡(STW)的政策,提高高职生的就业能力,为本国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劳动力,增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职业教育在澳大利亚颇有传统。20世纪70年代随着澳大利亚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中学后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需求空前增长,促使各州及联邦政府增加对技术教育的资助和提供其它支持。  相似文献   

13.
100多年来,伴随着联邦政府对各州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理念和手段的变化,美国联邦职业技术教育立法的监督管理机制也经历了由联邦政府创建监督管理办法,州和地方政府执行阶段,到联邦政府全民介入职业技术教育的监督管理阶段,再到联邦政府管理权利下放,监督职能提升,联邦、州与地方三级协商制定项目标准阶段的转变,形成了其各级政府分工明确、管理高效的优势.借鉴其经验,我国应创建职业技术教育立法的监督机制,强化职业教育立法过程监督.  相似文献   

14.
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教育类型,主要任务是培养合格的“职业人”,它以就业为导向,注重职业岗位的要求和职业能力的训练,满足劳动力市场对技能型、技艺型人才的需求,本文通过解读民间教育培训机构企业文化的危机,分析出潜伏着的诚信危机,对职业教育机构企业文化的建设进行战略性的思考,为教育机构企业文化的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模式.  相似文献   

15.
查吉德 《职教论坛》2007,(3S):44-47
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拟合情况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本文从技能型人才的有效供给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等方面研究了广州市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拟合状况.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职业教育的有效需求不足直接影响了技能型人才的有效供给:相对于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战术措施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并提出了三点建议:加强非学历教育。缓解技能型人才的供需矛盾;充分发挥企业自身培训机构的作用,建立企业技能型人才自给机制;统筹优化现有职业教育资源,挖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潜能。  相似文献   

16.
2020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未来国家发展关键靠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在实际教学和人才培养中要突出职业化与技术的特点.社会发展需要能够快速投入企业生产实践的技能型人才,计算机专业学生实施技能提升和教学培训是促进计算机职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主要以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技能型团队培训与人才培养为背...  相似文献   

17.
全球性金融危机给中国制造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促使企业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型,体现在用工模式上.企业必须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能型"的用工模式转化.这一转化将加剧职业技术人才的供需失衡,导致低技术工人失业和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双重问题.应对金融危机下职业技术人才需求的失衡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职业教育机构等共同采取行动,推动我国职业技术人才队伍总体层次和结构的提升与优化.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英国对传统学徒制进行了改革,大力推行"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培训项目,引导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培训,采用"工读交替"职业教学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将传统学徒职业训练方式与现代学校职业教育相融合,较好地解决了学校职业教育与实际工作脱节的问题。研究英国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的特点,可以为推动我国政府、学校、行业协会及企业搭建职业教育合作平台,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区域制造业人力资源与职业教育的分析和解读,揭示了职业教育必须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主线,从师资建构、专业设置、多元评价等方面完善技能培训体系,以服务区域经济向企业输送急需的技能型实用人才.  相似文献   

20.
调查表明,企业技能型人才现状与需求间存在诸多矛盾,服务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必须建立政府、职业院校、企业三方利益共同体,需要政府履行主导责任,职业院校发挥主体作用,企业付诸参与行动,共同打造职业教育持续发展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