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黄璜  赵一荣 《大众科技》2015,(3):198-200
村民自治作为我国基层民主的重要内容,其发展水平代表了我国社会政治民主化的程度。占农村人口半数的农村妇女参与村民自治无论是对促进农村妇女自身发展,提高女性社会地位,还是推进社会文明进步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通过对我国农村妇女参与村民自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力求找到解决我国农村妇女有效参与村民自治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村民自治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我国的村民自治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发展,在取得重要进步和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通过亲身调查,对我国村民自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村民自治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我国的村民自治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发展,在取得重要进步和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通过亲身调查,对我国村民自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徐兴华 《科教文汇》2007,(11Z):139-140
村民自治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我国的村民自治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发展,在取得重要进步和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通过亲身调查,对我国村民自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任中平 《软科学》2007,21(6):104-107
通过对四川省部分农村进行调查发现,近年来村民自治进程中存在着一些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如取消农业税之后农民负担减轻,干群关系缓和,但同时又使村集体失去经济来源,导致村民自治运作困难,村委会失去了凝聚力,举办各种公共事业都只能靠村民出资出力,村民的政治参与越来越缺乏动力。对这些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对策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村民自治是农村村民依法自主地管理本村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基层民主制度。经过20多年的村民自治实践,这一基层民主制度逐步趋于完善。但由于诸种因素的存在,影响和制约了村民自治的发展。因此,笔者提出了要确保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康发展,必须尽快完善村民自治的法律制度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村民自治是农村村民依法自主地管理本村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基层民主制度.经过20多年的村民自治实践,这一基层民主制度逐步趋于完善.但由于诸种因素的存在,影响和制约了村民自治的发展.因此,笔者提出了要确保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康发展,必须尽快完善村民自治的法律制度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刘文佳 《未来与发展》2015,(4):102-105,113
村民自治是我国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制度创新,在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萌芽起步、完善提升、推广普及、深化发展等不同阶段。村民自治的实施,对农村青年的成长产生了巨大影响,使他们的法制、民主、责任和主体意识等逐步增强,但村民自治过程中的失范现象也给农村青年带来了一定的困扰。推动青年更好地融入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中,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青年的政治参与热情,推进教育公平、加强农村青年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村民自治作为一个民主政治实践的历史过程,它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依靠自我完善和外在作用推动而发生和发展的。村民自治的发展既保证了对各种资源的运用和治理机制共同治理及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又充分体现了对村民自治创造力源泉的尊重。党的十七大首次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范畴,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对建立对国家的认同,实现国家治理以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张晓丹 《科技创业月刊》2013,26(3):138-139,142
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抓好六项主要工作,其中之一就是要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搞好村民自治,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开展普法教育,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村民自治制度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村民自治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杨旭辉  黄媛媛 《科教文汇》2012,(21):197-198
我国的村民自治是在人民公社解体,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普遍推行的社会背景下发轫的,集体经济的形成、村籍身份的确立是村民自治形成的历史条件。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到来,农民的流动性和农村的开放性日益增强,村民自治制度运行的经济、社会基础都有所改变,引起了村民自治制度运行的种种困境。社区自治符合现阶段农村社会开放性、流动性的状况,是对村民自治的深化,是村民自治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2.
政治参与意识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参与整体水平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国新时期大学生政治素质的重要内容。新时期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影响着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未来,并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新时期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还存在一些问题,学术界对于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表现、影响因素及培养提高的策略这些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为正确认识新时期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水平的对策和途径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粟多树 《学会》2013,(9):16-23
政治参与是政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变量,对政治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因此其政治参与程度对我国基层政治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受制于历史和现实诸多因素的制约,农民政治参与状况不容乐观。在突破这一瓶颈的多种可行性方法中,鼓励和引导农村民间组织的快速发展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民的政治文化素质,拓宽农民的政治参与渠道和范围,进而实现农民制度化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4.
网络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其特点决定了网络文化的先进性。公民政治参与能力是政治现代化的主要标志;而网络媒介作为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不可避免地介入人们的政治生活,对公民政治参与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充分发挥网络文化优势,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实现我国政治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农民政治参与是农民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关系到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和基层政治利益实现问题。通过对山东省沂水县下胡同峪村农民政治参与现状的调查,农民参与热情虽然较高,但满意度却相对较低。这与农村的经济水平、参与机制、人口流动、历史传统等因素不无关系,必须有针对性地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从而提高农民政治参与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6.
吴晶晶 《科教文汇》2011,(25):194-195
20世纪以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开始相信通过网络可以拓宽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空间,提高人们参与政治的程度。虽然网络的产生发展逐步趋于成熟,但是我们在利用网络来参与政治活动的同时要考虑到网络的优势和不足,以便取长补短。因此要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途径,加强对网络政治参与的正确认识和有效利用,实现政治参与在网络空间里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贾慧 《科教文汇》2013,(27):174-176
大学生作为受教育程度较高,政治意识较强的青年群体,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网络的迅速发展为大学生参与政治提供了新平台,网络政治参与成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新范式。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面临着参与广度和深度不够,参与态度和动机复杂、参与手段和结果失范等问题,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需要相关职能部门、高校和大学生自身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8.
唐琼梓 《科教文汇》2014,(33):44-45
公共生活需要他人的在场,追求人之卓越。学生有效参与公共生活能够使其具备足够的自我满足感,完成自信心的培育,有力促进民办高校学生对未来社会生活与工作的适应。同时,学生公共生活的有效参与也是对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说教灌输教学理念的创新。在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公共生活的有效参与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确保学生有效地参与公共生活,切实增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对西北地区不同民族类型村庄农牧民政治参与的一般特点和差别的对比分析表明,汉族村庄中农牧民政治参与表现为较强的正式组织认同、较强的家族宗族影响、农耕文化的熏染、政治精英和经济精英的主导作用、利益竞争的隐性化、制度性与非制度性参与并存、参与结果的多种可能性等特点,少数民族村庄的农牧民政治参与表现为强烈的民族认同、宗教组织和宗教人士的广泛影响、民族宗教文化的熏染、政治精英和宗教精英的合作与制衡、特殊的利益界分、非制度性参与较为普遍、参与结果的可预期性等特点,多民族村庄中农牧民的政治参与表现为多元文化与习俗和平共处、民族交往程度高、汉族发挥的特殊作用、界分清晰的民族利益、多元民族构成导致的村庄民主、较强的制度性参与、参与结果的均衡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顺利进行和有效开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学生的有效参与。文章对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参与的问题进行科学概括,在此基础上,分析其产生的主要成因,并提出解决途径,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