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白体"新论     
无论作为诗歌风格,还是诗歌流派,“白体”均形成于中唐时期,而非一般研究者所认为的宋初。“白体”是以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流派,主要创作表现为以“缘情”代替“言志”,追求明白晓畅、顺熟流易的艺术风格。它与“元白体”、“元和体”等概念既有联系,也存在很大差别。比较而言,“白体”比“元白体”、“元和体”更适宜作为诗歌流派的名称。  相似文献   

2.
欧阳江河在诗歌批评中阐释了写作自省和语言自律的元诗歌观念,强调疏离现实而“站在虚构这边”,其诗歌创作渗透着诗人的写作立场,体现了独具一格的写作方式.欧阳江河的诗歌在语言修辞、排列、运用上无不表现出他的“元诗歌”倾向,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元诗歌所产生的对于现实的离心力.面对诗歌在当代的困境,欧阳江河选择“元诗歌”建构“最高虚构的真实”,其诗学体现了当代诗人对生存本身以及诗歌技巧的追问与焦虑.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说体现了一定的后现代主义审美特征。以“元小说”形态来模糊现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以文本之间的拼贴和复制取代传统小说的线性叙述,以反讽的形式展示文本的多义性和模糊性,体现出“元小说”、“拼贴”和“反讽”等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4.
穆旦20世纪40年代诗歌中“上帝”字眼以及“神”、“主”等类上帝字眼的大量频繁出现,构成诗歌文本的特色,使他的诗歌文本呈现出浓郁的基督教色彩。本文以“上帝”这一意象入手,通过对他诗歌中上帝内涵的深入分析,探讨他将上帝意象引进诗歌文本的原因,进而诠释上帝意象在穆旦诗歌中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诗的感觉去把握诗的思维,从而进入诗歌文本。诗歌文本中以意象为基本单位构成诗的思维不同层次。对诗的思维不同层次的把握,使鉴赏者对诗歌文本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分析。但在诗歌鉴赏中还必须通过对诗歌的本体性特征“诗家语”的感悟去把握诗歌的独特性,在艺术再创造中充分发挥鉴赏者的想象和联想的作用,根据“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原则去鉴赏诗歌和获得诗美享受。  相似文献   

6.
元好问诗歌对陶渊明的接受,主要有三方面.在思想方面,向往淳朴的上古社会,秉持自然真淳的人生观,鄙弃官场,向往隐逸,同情下层人民;在美学方面,元好问接受了陶渊明“自然真淳”的美学原则,以韵味见长的风雅传统.在意象方面,或直接引用了陶渊明诗歌中的意象,或赋予其新意.元好问对陶渊明的接受,既有时代现实方面的原因,也有自己兴趣爱好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通过对魏晋至北宋诗歌作品的系统评论,疏凿微旨、泾渭分明地阐述了他的诗学观。他主观以“诚”为本,即“诚”是诗歌创作之根本;他主张以“雅”为准,即“雅”是诗歌风格之标准。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信息元、网络信息元等基本概念;确定了六种网络信息元的基本形态,即文本、图形、图片、动画、音频、视频;探讨并研究了网络信息元的六大类组织模式,即纯文本信息元组织模式,文本一图片(图形)信息元组织模式,文本-动画信息元组织模式,文本-音频信息元组织模式,文本-图片加音频式信息元组织模式,电影式信息元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9.
元好问28岁时凭着一个诗人对诗歌艺术的独特悟性和对以往诗歌理论的审视,以其“书生技痒爱论量”的热情,创作了《论诗三十首》(以下简称《论诗》)。它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诗歌艺术主张,成为以诗论诗作品中的杰作。  相似文献   

10.
“元体”是宋代诗学批评中的常见话语。在诗学批评史上 ,“元体”由南宋被贬、元明被忽视到清代 ,特别是晚清的被褒和被高扬 ,最后成为宋诗“鼎盛”的代表 ;在政治发展史上 ,“元”时期却是从北宋末到清代 ,始终处于被褒扬的地位。这其实是“元”政治内涵向诗学批评的不自觉渗透、移植 ,元时期并不是宋诗顶峰时期 ,因此 ,“元”也不具备宋诗鼎盛的代表意义。北宋诗歌莫盛于“元”的诗学观念是需要重新思索的。  相似文献   

11.
"无事"作为寒山诗的一个意象,最能体现出寒山诗中闲适安然的境界。"无事"之含义是随着"事"的意涵不断变迁而变化的。寒山诗中的无事,融汇了佛道两家对于无事的理解。寒山诗中的"无事"意象一方面表现为对生死之事的彻底理解,从而成为歇心意味上的无事;另一方面,寒山诗在体认心性时,重视其中所具有的在世意趣,由此表现为任运意味上的无事。上述两方面,揭示出了寒山诗逍遥自在感的生成过程和理解寒山诗的一个背景。  相似文献   

12.
王维诗表现出"苦情"和"圆满"的两极生命形式。从佛教"一心开二门"的义理来看,二者统摄于"一心",却分属两个价值维度。苦情诗持社会道德伦常的价值判断,由心生灭门而生,不具备心性层面的超越。圆满者属心性本源的终极价值,契合心真如门而生,是"一心"之禅境界。  相似文献   

13.
青楼诗词或是赞美曼妙女子歌舞之赏心悦目,或是表达诗人郁郁不得志,放身青楼以忘忧之情怀。历来学者的目光较多关注“正统”诗词而很少涉足“非正统”的青楼诗词。文章从歌女、舞女、妓女三个方面入手,探讨了代表诗人、词人最真切情感的青楼诗词的翻译方法及技巧,向译语读者展现青楼诗词中文化的韵味。  相似文献   

14.
寒山诗之和诗表现对世俗社会不合理现象的激烈批判,对自我生命意识的发现,他们从自然中觅求人生旨趣,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进行诸多形而上的反思,形成一种悠远的哲学追求。  相似文献   

15.
王小妮的诗歌创作追求"自然"的诗歌形式与"最大容量"的诗歌内涵的完美结合,灵动的口语运用、日常化的意象,再加上对日常生活白描式叙事手法,王小妮用诗歌划开"世界的表层",获得穿透平淡的诗语言说。  相似文献   

16.
宋晓杰的诗歌并不执泥于女性意识的呈现,而是热衰于体会日常生活所蕴含的诗意。、她的作品体现出独特的“中年心态”,特别关注对命运的想象和书写,诗行当中洋溢着对亲人、对故乡的热爱,宋晓杰的诗开掘了连通艺术和日常生活的新路径,回应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诗歌的一系列问题,提供了当代世俗生活进入诗歌的一种方式,展现了传统写作资源、习惯完成时代转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杜甫的题画诗不仅仅是其艺术审美观的表现媒介,更蕴含着他人生的"气"韵。"气"韵在他的题画诗里表现为"瘦"和"骨"的美学体验或追求,体现了他有为于世的豪迈进取精神和人格取向,是一种内质力量的外化。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继承了"化"的庄学精神,对他后来的田园诗有着深刻的影响。"化"是人与自然的浑然一体,是精神的自由解放。同时"化"在陶渊明的多首田园诗作中都有体现。王维深受老庄影响,又是禅宗的信徒,有"诗佛"之称,故其在诗作中常显现"空"来达到一种独特的审美意境。他们都将自然美的魅力与心的逍遥和自由结合,从而造就了山水田园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妙境界。他们都讲究"游心"的旷达和"空"的意境,但并没有身心寂灭,而是于自然山水间悟人生之道,达到心灵与自然的沟通,实现精神的自由。  相似文献   

19.
于坚的诗以“诗所言”与“写作本身”为审美基点聚焦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在“拒绝隐喻”时“去蔽”而意达“诗意地栖居”。从精神内涵上讲,其终极是反文化阐释中对万物本真的探寻,由此而欲在“诗意地栖居”的回归中抵达存在之逻各斯。  相似文献   

20.
徐灿,明末清初江南才媛之一.其词集《拙政园诗余》由于艺术成就较高而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述评文章颇多.而其诗作《拙政园诗集》却很少进入研究者们的视线.但是该诗集由于编次付梓时间较其词集晚,且是言志之作,故更能全面反映徐灿的人生经历与心路历程,有利于我们对其全方位的认知.因此,笔者试立足于徐灿诗作,结合词作及相关史料,对她“始历恬愉,晚遭坎壈”的诗意人生加以详细考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