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茨威格曾经说过:永远也不写一句赞美战争或贬低别的民族的话,在任何一部作品中做到公正和不抱偏见。但是在他的作品中却有不少内容都与他所倡导的人道主义精神相违背。通过对茨威格的作品和个人成长经历进行的分析,揭示了茨威格作品中的人道主义瑕疵产生的原因,从而对茨威格及其作品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辛克莱刘易斯是美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作品传入中国已有九十余载。通过对刘氏译介作品的收集分析,梳理其在中国的译介历程,运用操纵理论探讨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与译介历程的相互关系及其作品译介的特点与价值。研究表明其作品的译介受我国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主流诗学及赞助人的影响,其作品的译介呈再版多、重译多及单一性的特点。对刘氏作品在中国的译介进行研究不仅为后续研究提供更为完整开阔的景象还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前中国学者对芥川龙之介在华译介情况的研究还比较少,而且也存在或多或少的疏漏错误之处.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对芥川龙之介及其作品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译介情况进行详实准确的考录,以便让读者对其形成一个较为客观详尽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因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而深受中国读者喜爱.在对茨威格作品的阐释过程中,读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重新挖掘茨威格作品的审美价值,建立了一个新的审美视界,他们再现了茨威格作品的思想性价值,使其在虚构与真实之间的互动中获得实现.  相似文献   

5.
接受美学的主要代表汉斯·罗伯特·姚斯认为文学作品的存在史不仅是作品与作品之间的相关性历史和作品存在与一般社会历史的相关史,也是作品与接受相互作用的历史.哈代及其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受到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语境、文学思潮和阐述群体视野的流变话语的影响.在中外文学走向对话走向交流的20世纪,哈代及其作品在我们这个遥远的文明古国产生了深深的共鸣.这里以接受美学为契人点,探讨哈代及其作品由于不同的文化语境的影响在中国的译介及其研究的嬗变.  相似文献   

6.
在茨威格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男主人公R先生一直神秘存在于女人的只言片语之中,很少引起读者关注。其实R先生,既是茨威格对自己的镜像对照,也是他对于处于感情漩涡中的那个自己的心灵关照。结合作者的生平及其有关作品,以女人信中对R先生的三个结论式评价为研究对象,通过将R先生与茨威格本人进行对照,由浅入深地对R先生的个性特点、恋爱方式和双重生活展开研究,整理分析其中隐含的情感因素,以期得到一个完整的R先生的审美形象,进一步了解茨威格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7.
茨威格是奥地利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在全世界都有广泛的影响力,其小说以敏感的心理描写、朴素的人文主义情感,带给人们心灵上的震撼。茨威格的小说中,主人公的形象大多都是失败的,他们迫于生存和情感的压迫,遭到命运的捉弄和安排。在他的小说中,没有大悲大欢的离奇故事,相反它们多以平淡的叙述见长,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其小说的张力。文章将围绕茨威格作品中的失败者形象展开讨论,究其根源所在,进而研究茨威格的小说对世界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研究以引爆点理论为框架,通过数据挖掘与文本分析的方法对《三体》英译本在美国的译介与传播过程和事件进行了追踪,并结合引爆点理论的流行三原则,剖析《三体》英译本译介到达引爆点成为"现象级"译介作品的历程,及其在译介与传播中所采取的策略,旨在为推动我国文学对外译介提供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茨威格作品的心理描绘手法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阐述了茨威格文学创作与心理学的渊源,提出了茨威格借鉴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来深刻挖掘人物的心灵世界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0.
高尔斯华绥的作品传入中国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其译介及研究深受社会文化及意识形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梳理其在国内的译介及研究状况,探讨影响译介的成因、译介与文学批评的互动关系以及推动翻译作品接受与影响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说擅长精细微妙的心理分析,描述感情世界的种种纠葛,其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尤为深刻。文章从人物美学的角度,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茨威格的三部小说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2.
茅盾与翻译     
商务印书馆提供的译业条件,1917年至1927年茅盾译业的第一阶段,视界宽广、兼收并蓄的翻译方针,对写实主义的客观介绍和主观倾向,在20世纪30年代的'翻译年'中,茅盾的翻译理论和批评,翻译价值论。  相似文献   

13.
泰戈尔作品的译介在日本掀起了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发生在泰戈尔首次访日前后,出版了很多泰戈尔的作品译本和研究专著,但这次人们关注的多为其思想而非作品本身。二战后,日本人在不安和绝望中重新找到泰戈尔,又恰逢1961年泰戈尔诞辰100周年,为此日本各地都组织了泰戈尔纪念会,翻译出版了很多泰戈尔的作品,特别是诗歌。20世纪8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高腾,引发了第三次泰戈尔热,日本学者更全面地翻译了泰戈尔的作品。  相似文献   

14.
德国著名历史学家约恩·吕森将历史文化分为政治维度、审美维度和认知维度三个维度,三个维度不能互相代替和归并,它们是共同构成理解历史的一个坐标系,通过三个维度的相互联系和渗透才使历史理解成为可能。任何历史作品者都会有三种维度,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而且任何作品中的三个维度之间都有被其它维度"工具化"的危险,既要让三个维度各自保持独立,又要使他们相互批判和监督,以更好地完成历史文化的导向功能。吕森的三维度理论使历史问题更加细节化和层次化,但并不能完全解决历史学经常碰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以其善于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剖析世人心灵而扬名于世,他笔下的人物往往因某种时间因素的驱使而激情澎湃以致出现心灵的变异.从时间契合的视角探析他的中短篇小说,可以感受其对心灵变异的准确把握与细腻敏感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6.
鲁迅对翻译问题作出了一系列的精湛论述,它几乎涉及了翻译问题的各个层面,这些译论对我国翻译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的翻译思想主要表现在内篇和外篇两个层面上。内篇方面的译论包括翻译之难、翻译的标准、翻译的方法及翻译的文体等,外篇方面的论述包括翻译的目的、翻译的功能及翻译批评等.  相似文献   

17.
"创造性叛逆"是文学翻译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已经逐渐引起了翻译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林译《桃花源记》在翻译中进行"创造性叛逆"是由其独特的翻译观和翻译目的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笛福是较早被译介到中国的英国作家之一,我国对其作品的翻译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主要是对《鲁滨逊飘流记》的翻译研究,对笛福的认识比较守旧肤浅;1949年至1989年间,笛福的小说代表作都有了中译本。这一时期,阶级分析方法占据主导地位,笛福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90年代以后,我国形成了对笛福小说复译的热潮,各种版本层出不穷。同时,评论界也对笛福作品开始了后现代话语下的解读,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批评颠覆了传统的观点,使人耳目一新,而艺术层面的分析使经典作品散发出更持久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全面梳理了自1944年至今老舍作品在美国的翻译、自1939年至今老舍及其作品在美国的研究,并在与国内同时期研究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了老舍作品在美国的译介与研究特点.由于受到文学和超文学因素的影响,老舍作品在美国的译介与研究经历了由与国内研究不谋而合,到"反动",再到互动互补的过程.作者还对伊文金改写<骆驼祥子>和<离婚>,老舍几次改写<骆驼祥子>等现象给出了个人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