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堂》是莫里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第一部小说,叙事宏大,充满圣经母题。本论文从场景原型、人物原型、象征原型和主题原型等四个方面剖析解读《天堂》丰富的圣经原型和意象;并结合美国历史文化传统分析,指出以肤色深浅决定一切,隔绝封闭是不可能构建天堂般的生活的。  相似文献   

2.
张艳蕊 《现代语文》2009,(6):133-135
《天堂消息》是英国作家戴维·洛奇的一部重要的宗教小说,文本对圣经一一基督教原型的借用主要体现在人物和概念方面。基督教经典人物原型亚当、夏娃.基督在文本中分别化身为现代性的人物形象;作为基督教文化重要概念之一的天堂,文本则在吸收基督教原典和文学传承的基础上做了综合性化用。  相似文献   

3.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生活在西方主流文化的中心,关于少数族裔文化身份的探讨一直贯穿于她的作品之中.在小说《天堂》中,作者将对身份认同的探讨带向历史的源头,重新检查文化的生产和发布过程,希望能为充满焦虑的少数族裔身份找到可以安放的位置,从而寻求到真正天堂之所在.同样有着少数族裔身份的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认为文化意义的生产必然要穿越一个他称之为“第三空间”的地带,由于第三空间的介入,文化始源的纯真性遭受颠覆.为了重新寻回属于少数族裔的自我认同,带领黑人群体找到真正的天堂,英里森在《天堂》中构建了一个类似的介入性空同.文章旨在援引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分析莫里森在小说《天堂》对于黑人少数族裔乃至整个人类出路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教材分析 :巴金写《鸟的天堂》于 1 933年 6月 ,和这一时期的许多散文一起收入《旅途随笔》中。文章写了一株罕见的大榕树 ,由于它那茁壮旺盛的生命力 ,给人印象深刻 ,在上面憩憩的群鸟也和它一起得到农民的保护 ,因此成了“鸟的天堂”。我们透过作者对那株树的生命力的赞美 ,对于生活在这“天堂”中的鸟儿的描绘 ,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整个自然 ,对生命 ,对自由的热爱。作者是语言大师 ,他的语言是以流畅自然、富有热情见长的 ,没有华丽的词藻 ,不见雕琢的痕迹 ,而笔锋常带热情 ,十分亲切动人。文章在写傍晚郊游第一次见到榕树时 ,很注意用词的…  相似文献   

5.
天堂何在     
一个人历尽艰险去寻找天堂,终于找到了。当他欣喜若狂地站在天堂门口欢呼"我来到天堂了"时,看守天堂大门的人诧然问之:"这里就是天堂?"欢呼者顿时傻了:"你难道不知道这儿就是天堂?"守门人茫然摇头:"你从哪里来?""地狱。"守门人仍是茫然。欢呼者慨然嗟叹:"怪不得你不知天堂何在,原来你没去过地狱!"  相似文献   

6.
《鸟的天堂》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了大榕树的美丽奇特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情感。  相似文献   

7.
天堂与地狱     
一位一生行善无数的基督徒,他临终前有一位天使特地下凡来接引他上天堂。天使说:“大善人,由于你一生行善,成就很大的功德,因此在你临终前我可以答应你完成一个你最想完成的愿望。”大善人说:“神圣的天使,谢谢你这么仁慈。我一生当中最大的遗憾就是:我信奉主一生,却从来没见过天堂与地狱究竟分别是什么样子。在我死之前,您可不可以带我到这两个地方参观参观?”  相似文献   

8.
《鸟的天堂》是人教版第11册中的一篇课文。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了大榕树的美丽奇特,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9.
《鸟的天堂》是巴金写的一篇叙事性散文,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不同景色,表达了浓烈的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文章结构布局匀称,文笔清新细腻,感情质朴真挚,全篇美感盈溢,是一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课文重点描述被人称为“鸟的天堂”的那棵美丽的大榕树,从而抒发了作者赞美和热爱锦秀河山的情怀。课文的最后一个句子是: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作者怎样理解这个句子呢?作者在傍晚时分来到“只有无数的树根立在地上,像许多根木桩”、“却看不见一只鸟的影儿”的那棵号称“鸟的天堂”的大榕树前,情绪未…  相似文献   

10.
天堂电影院     
细心的读者已经注意到了《天堂电影院》(Cinema Paradiso)的原名用了paradiso,而并非我们熟悉的英文天堂的表达法paradise。原因在于,《天堂电影院》是一部英文对白的意大利电影,paradiso就是意大  相似文献   

11.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天堂>不仅在小说的主题上展现了黑人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同时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体现了当代少数族裔女性作家为冲破"叙事困境"所做的努力.尽管距离黑人女性理想的生存天堂和黑人女作家向往的自由书写天堂还很遥远,但莫里森通过各种文学技巧的娴熟运用,突破黑人女性无以言说的境地,呼唤黑人女性将支离破碎的声音变为齐声呐喊.  相似文献   

12.
《天堂》是托妮·莫尼森获诺贝尔文学奖后的第一部小说。通过一个黑人城镇的兴衰 ,莫尼森解读了生活在爱与恨、孤立与融入、分裂与聚合、吸纳与排斥、嫉妒与谅解、同情与冷漠等多元矛盾中的普通人。《天堂》没有性别的栅栏、没有种族的藩篱 ,它鞭笞的是人性的弱点 ,高扬的是人性的精华 ,疾呼的是理性的思考 ,召唤的是同乐同喜的人间天堂。同时 ,《天堂》再次向我们展现了诗意的璀璨。莫尼森将语言原本的鲜活交还给了语言本身  相似文献   

13.
在一位一生行善无数的基督徙临终前,有一位天使特地下凡来接引他上天堂。天使说:“大善人,由于你一生行善,成就很大的功德,因此在你临终前我可以答应你完成一个你最想完成的愿望。”  相似文献   

14.
天堂门前     
凤凰 《老年教育》2009,(3):22-22
一个富人和一个乞丐死后,同时来到了天堂门前,天使拦住了他们。 天使向他二人问道:“说一说,你们凭什么进入天堂?”富人抢先回答:“前不久,我开着宝马车外出兜风,不小心撞断了一个人的腿,我见他伤得厉害,立即掏出1000元钱给了他。”天使听了说:“是有这事。不过,这并不能具备进入天堂的资格。”富人忙问为什么,天使说:“这是你伤害了别人,不得已做出的一点点赔偿。这样,我给你1000元钱,你去地狱吧!”  相似文献   

15.
由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执导的影片《天堂电影院》和法国导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执导的影片《放牛班的春天》都讲述了一个关于艺术与成长的故事。《天堂电影院》与《放牛班的春天》虽为两部不同国别、不同导演、不同时间拍摄的影片,但二者在叙事人物构建、叙事结构模式以及叙事主题三个方面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部生动易读而又耐人寻昧的长篇少年小说。 一群饥饿的羊,面对一片长得高贵诱人的天堂革却不肯将头低下,若干天后,竟一只只壮烈地倒毙。由于生活所迫,小说主人公不得不远离故土,跟随师傅到外丽的世界去闯荡谋生,但他们似乎永远也不可能走进那个世界……作品透过生活的艰辛,世态的炎凉,刻画了主人公心路的坎坷以及他们优劣并存的所作所为,  相似文献   

17.
《天堂》体现了非线性叙述和开放性的后现代叙事特征。叙事的片段化、多次反复性等叙事手法,是莫里森对美国黑人"破碎"历史的解读;小说中的叙事空白,人物身份的不确定,男性声音与女性声音交替错杂,促使读者充分参与文本的建构,从而引发读者的思考,深刻体会莫里森对黑人祖先那种既骄傲又沉痛和担忧的心理。  相似文献   

18.
和现代文一样,文言文也是作者情感的结晶,只靠教师讲、学生看很难感受到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同时,只默看,自我感觉已读通了、  相似文献   

19.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作品.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体会描写大榕树特点的语句和理解“鸟的天堂”的含义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  相似文献   

20.
陈荣生 《课外阅读》2010,(13):62-62
“如果我将我的房屋和汽车卖了,将家里的一切部来一次宅前大甩卖,然后把所得的钱全部捐给教堂,那样我可以进入天堂吗?”我问主日学校我任教班级的孩子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