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情与景的交融 ;二是形与神的统一 ;三是虚与实的协调。在这三个方面中 ,情与景的交融是关键。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能引人遐思 ,让人寻索不已 ,玩味不止 ,获得极浓极烈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2.
意境这一范畴的内容很丰富,本文仅就它的内部结构作一个初步的探讨。比较系统地谈论意境内部结构的文章,要首推李泽厚同志的《“意境”》杂谈》。在此文中他把“意境”分为“境”和“意”两个方面,“境”是形——神的矛盾统一,“意”是情——理的矛盾统一。但我们觉得意境的内部结构应该是三组矛盾,其层次是:一、形——神的矛盾统一;二、实象——虚象的矛盾统一;三、象——意(理)的矛盾统一。  相似文献   

3.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对王维艺术成就的高度概括。就诗歌而言,王维自觉地融画理于诗歌之中,实现了不同艺术门类交相沟通、相得益彰的审美效果。在诗歌创作中,王维将绘画技巧予以恰到好处的运用,创造出了魅力无穷的绘画意境美,这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墨分六彩"的色彩美,描线绘形的线条美,"经营位置"的构图美。  相似文献   

4.
唐代道士吴筠从形与神、性与情,神与情、形与性及阴阳等方面入手,通过对神仙本质特性的揭示,阐发了其独具特色的美学思想——"虚静去噪"的审美心态。认为只有在这种审美心态下,才能体悟到大道的至美境界。  相似文献   

5.
贾平凹散文通过细致逼真、新颖别致的物象审美把握,熔铸主体精神和性情于其中,很好地处理了虚与实、形与神、象与理的关系。同时贾平凹散文心悟物象构建审美意境具有三种形式:情随境生、移情入境、体贴物情,物我为一。  相似文献   

6.
马磊 《语文知识》2003,(9):45-46
诗歌的最高美学层次是它的境界。所谓境界,即古典诗歌中的意境,它是意与境的统一,是情与景的和谐。王国维说:“诗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可以说,意境是诗歌的艺术精灵,评赏一首诗的艺术效力和审美价值,最基本的审美准则就是看其有无独特的意境创造。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正是以其清幽的意境,使作品富有独特的魅力,被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项峰”。在诗歌中,诗人将主观感情与客观外物结合起来,细致地描绘了春江之夜从月升到月落的迷人景致,字字句句交织着青春的美好和人生离别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画讲究天人合一、心有万象、天马行空的创作方法和心态,并视此为作画的最高境界。那些突破客观物象的明暗、体积和写实手法的作品,将人对事物的认识提到“神会意通”的理念高度,从而使中国画创立了自己“意在笔先”“不求形似”“以形写神”的特殊画风。这种更富于“情”“理”“性”以及艺术愿望的表现法则,构成中国画独特的审美意境。  相似文献   

8.
诗歌意境指诗歌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审美范畴,总的来说,意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即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诗歌意境作为艺术意境的形态之一,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特征,这些特征将它与其他的艺术意境形态区分了开来,其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韵味无穷、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生命律动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意境?“意”是艺术家情感与思想的主观创造物,“境”是生活或自然的客观形象在作品中的体现,这两者的化合,即意境。因此,分析意境,就要注意,从意方面说,有主观的情、理的因素;从境方面说,有客观的形、神的因素,而且,还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两者的解析上,还要把它们综合起来,看看这个有机体的特色何在?风韵何存?意向何往?下面,初步谈谈如何分析意境。一、静观默察产生共鸣先讲个故事。唐代大画家阎立本到湖北荆州观赏张僧繇的画。阎立本第一天来看了看,昂首大笑:这个张僧繇的画有什么了不起,不过尔尔,虚得其名。因为第一天他刚到,只是  相似文献   

10.
发乎情,达乎意——舞蹈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建荣 《文教资料》2010,(12):93-94
舞蹈主要是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艺术特点与描绘,把观众引入到艺术想象的空间,从而获得更丰富的审美情感。最终的目的是达到一种情感的共同体验。只有把"形"与"神"、"情"与"景"有机地统一,才能培养出优秀的舞蹈表演人才。  相似文献   

11.
意境是我国诗画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意境的精神内涵即心与物的统一以及如何统一的问题.禅宗对心与物关系的审美传达对诗歌意境认识的生成影响至大,并最终促其成为中国古典诗歌至高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2.
一篇优秀散文诗的意境往往是形、神、情、理统一的。在造成这种意境时,这两篇作品又有其特殊性。这就是,郭沫若以学者、科学家的渊博知识和独到见解对自然现象作了创造性的解释。他旁征博引,才气纵横,使作品具有警策动人的思理和情趣。同时,又将思理和情趣注入写形传神的形象创  相似文献   

13.
刘勰认为作品是情理与文辞的统一,“味”是伤口带给读者的感觉;“隐”的表达产生“味”,“味”即情意的含蕴丰富,体会不尽。“隐”是将情感蕴含在艺术形象即景物描写中,通过言外之意委婉传达,达到“物色尽而情有余”。刘勰的论述影响中国古代诗歌创作追求情景浑融、情意无穷的审美建构和广阔深邃的艺术境界,也影响诗歌批评探讨总结诗歌意境的审美特征,是中国诗学意境理论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4.
如何尽快读懂诗歌,把握诗人的情感呢?诗人"情动而辞发",读者就应该"披文以入情"。我们要善于抓住诗歌中的"文"———那些与诗人的情感有关联的关键词句,即"情点"。  相似文献   

15.
意境是诗词的灵魂、诗和词的生命,是诗词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诗词的主题通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所以说如何把握诗词意境是中学古代诗词教学的难点。所谓"意"是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在认识、理解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形成的典型感受,是"情化的理",又是"蕴理的情";所谓"境"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简单地说,"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的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清代  相似文献   

16.
诗歌变形的审美规范原则是“曲形得神”。“曲形” ,即突破实存物象或事理之形 ,创造文体意象之形。“神”具有心物二重性特征 ,“得神”是指表现客观事物的神态情状、精神气质、个性特征和审美属性以及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情趣、理想。因此 ,“得神”,或取客体之神或取主体之神、或二神俱取。诗歌变形的审美规范要求 :变形意象的营构要表现客体的本质特征 ;要有诗人真情的投射 ;要选择好形与神的契合点 ;要注意虚实结合 ;要运用意象流手法 ;要注意特定语境的创造。  相似文献   

17.
意境是客观与主观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诗歌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是诗人创造意境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文章主要从表现形式和审美特点两个方面来探讨了国画的特征,从表现形式来看,国画笔、墨、颜料、宣纸等特殊的工具材料决定了国画的运笔和用墨变化;国画中散点透视的构图原则,使国画的表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由灵活;国画中诗、书、画、印四者的统一和融合,既丰富了画面的艺术魅力,又在很大程度上开拓了国画的表现形式.这三种基本的表现特征的统一最终形成了国画特殊的审美特点:即以形写神的含蓄美、融情于景的意境美、深邃悠远的韵味美.  相似文献   

19.
在高中语文新教材中,选取了古今中外重要的经典诗作。意象即意中之象,也称审美意象。把握诗歌意象,有助于抓住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一、意象的文化内涵意象具有深厚的哲理意蕴。古人讲立象以尽意,借助客观外物来表达主观情感;讲情景交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意象集中  相似文献   

20.
诗歌变形的审美规范原则是“曲形得神”。“曲形”,即突破实存物象或事理之形,创造体意象之形。“神”具有心物二重性特征,“得神”是指表现客观事物的神态情状、精神气质、个性特征和审美属性以及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情趣、理想。因此,“得神”,或取客体之神或取主体之神、或二神俱取。诗歌变形的审美规范要求:变形意象的营构要表现客体的本质特征;要有诗人真情的投射;要选择好形与神的契合点;要注意虚实结合;要运用意象流手法;要注意特定语境的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