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作为中美戏剧史上的代表作家,奥尼尔与曹禺在其戏剧创作中都体现了女性悲剧意识。以两位剧作家的代表作《榆树下的欲望》和《雷雨》为切入点,采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分别从孕育女性悲剧意识的土壤,对古希腊悲剧精神的继承与发展,女性悲剧意识在两位剧作家创作中的不同诠释等几方面对两部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探讨他们在创作中所体现的"女性悲剧意识",从而拓宽奥尼尔与曹禺作品研究的范围。  相似文献   

2.
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和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是两个悲剧人物,她们都是男权社会的牺牲品。但由于两位作家所处的中西方传统文化不同,他们笔下所描绘的这两位女性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面貌。从时代背景、悲剧根源和人物性格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两个任务悲剧命运之异同,从而更好地理解两部作品的内涵和主题。  相似文献   

3.
鲁迅和卡夫卡生活在中西方的同一个时期,两位作家的生命经历和创作作品都体现着两位伟大孤独者的孤独情怀.笔者试图通过比较《阿Q正传》和《骑桶者》,从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形象塑造、个性抗争三个方面,透析鲁迅和卡夫卡的孤独情怀异同。  相似文献   

4.
作为二十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剧作家,尤金·奥尼尔、阿瑟.密勒和他们笔下的《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和《推销员之死》同属于美国最经典的两部悲剧,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学术界分别对两位优秀剧作家的这两部优秀作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但就两部佳作的比较研究尚未涉及。文章拟从文化传承、悲剧色彩、表现手法、表现主题等方面对两部巨著进行比较研究。通过比较找出二者的共同点,使各自的特色和优点在对比中更加突显出来,作品的深层次价值也更能为人们所认识。  相似文献   

5.
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和哈代的《还乡》都属于环境和性格小说的范畴,两部作品中女主人公都因不满现实环境而进行激烈反抗,都以悲剧命运告终,但两位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却有许多不同之处.从爱情婚姻冲突模式、悲剧类型以及悲剧成因三方面分析两位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希望让读者对两部作品及两位作家的创作思想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东西与鬼子同获鲁迅文学奖,他们的作品都关注残疾人与民工等弱势群体,两位作家从不同视角关注弱小者生存状态。两位作家来自于相同的文化环境,所以他们对弱小者的选择与悲剧情怀的推崇并不是一种巧合,而是因为他们内心打上了南方这块贫瘠土地的深深烙印。  相似文献   

7.
彭晶晶 《文教资料》2009,(18):138-139
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堪称戏剧史上的巅峰之作.与众多悲剧作家只注重渲染悲剧结果,造成恐怖和震惊不同,莎翁的悲剧一直努力探求着造成悲剧的原因.<奥赛罗>作为莎士比亚众多悲剧作品中的一部典范之作,造成其悲剧的原因更是纷繁复杂.本文从人性和社会两个方面分析造成<奥赛罗>这场悲剧的原因,力图体味莎士比亚的悲剧带给我们的伟大、遥远的东西.  相似文献   

8.
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和遗传学家摩尔根,这两位大师的家庭悲剧都和他们各自研究的领域息息相关。这是命运的巧合,还是上帝刻意的安排,以使他们有动力来揭示生物进化的奥秘?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同英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同是爱情悲剧,这两部作品中男女主人公虽然都是一往情深,但他们的爱情都很艰辛,为了维护自己真挚的爱情,他们都同长辈作了斗争,结局都双双殉情。这两部作品虽然相似,但是两部作品从人物性格,对悲剧命运的抗争,悲剧结局的差异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0.
鲁迅剖析这些知识分子悲剧的本质和造成悲剧的社会根源,总结他们人生道路的经验教训,既批判他们性格的弱点,又同情他们的不幸的遭遇,既批评他们狭隘自私的落后意识,又肯定他们反抗黑暗专制、渴求民主自由的进步表现。作为伟大的革命现实主义作家,鲁迅真正从生活实际出发,用深刻的思想认识社会反映现实,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表现对社会的本质认识。  相似文献   

11.
燕梦卿和李纨分别是我国古代世情小说《林兰香》和《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虽然二人在书中所处的地位不同,性格才情不同,但人生境遇却颇多相似之处。“镜里恩情更哪堪梦里功名”,她们的人生均以悲剧收场。然而由于二书作者的思想寄寓有别,使得两部作品表现出不同的思想风貌。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的戏论和曲论中未提及过"悲剧"一词,但存在着大量被戏论家称作"悲愤激烈"[1]、"惨绝悲极"[1]的戏曲创作,这些"惨杀"、"苦情"戏已具备了明显的悲剧观念和悲剧意识。中国戏曲中的"忠义惨剧"(英雄悲剧)最接近西方古典悲剧的概念与内涵,笔者试图从题材、角色、结构、冲突等各方面分析我国英雄悲剧的内在形态与精神实质,确立中国古典英雄悲剧独特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3.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①中指出,由于历史现象中因果关系的混乱,常见的历史无法记载一个完整的行动,而悲剧作家可以虚构出一个有明确起始、中段和结尾的行动,反映可能或必然的原则,因此,悲剧比历史更具哲理也更有价值。波利比乌斯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采取既批判又继承的态度,他认为自己所处的时代具有历史的必然趋势,因而他可以写作一部有始有终、内部因果关系明确的"普世史"②。同时,波利比乌斯指出史家不应像悲剧作家那样虚构情节,而要如实记录史事。不过,身处某种文化和学术传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影响而不自知,这是常有的事。波利比乌斯主张避免悲剧的"虚构"手法,可在写作"普世史"时仍然使用了与悲剧相同的虚构手法,就是这种情况。不过尽管如此,他还是坚定地认为,还原现实且追求必然性的"普世史"比"摹仿"现实且追求可能性或必然性的"悲剧"更加高级,这就是他的"普世史"中所蕴含的真实观。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与五四婚恋小说个性解放主题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性解放是五四时期各类学题材的主要表现主题。婚姻爱情成为作家表现个性解放思想最常用的题材,五四作家几乎都涉猎过这一领域,鲁迅小说代表了这一题材的最高成就。五四作家从多方面展现了个性解放主义的悲剧,子君的悲剧最具典型性。五四作家对个性解放的狭隘理解限制了他们的更广阔的社会生活来关注个性解放,鲁迅则始终把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联系起来。五四作家在追求个性解放过程中走向禁欲和纵欲两个极端,鲁迅对两都作了批判,灵与肉结合的爱情才是合乎人性的爱情。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新历史小说"借助虚构的历史背景剖析人性,通过众多悲剧人物和悲剧情节反思生存的悲剧性。新历史小说之所以能圆满地实践大量的悲剧创作,主要源自于作家对"文革"后深化的"人性"理念的积极回应、源于本体的悲剧意识的复苏与作家生活经历的契合以及历史视野中的人性化叙述赋予悲剧创作以当下可能这三个方面的主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16.
作为明代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于谦的悲剧性结局一直令人关注。这出悲剧有其形成的必然性。首先,于谦无意中被牵进明皇室内部太后、英宗、景帝之间错综复杂的三角关系中难以自解。其次,于谦才华横溢、功高盖世且又品格高洁,难免遭人忌恨。此外,他本人性格中又确实存在一些重大的缺陷,如刚烈有余,婉转不足;恃才傲物、刚愎自用等,人为地将一些同僚推向对立面,使自己孤立起来,最终酿成了这出人间悲剧。  相似文献   

17.
杜甫的一生是辉煌的,他的一生也是悲剧的,"立功"仕途的悲剧是由于政治黑暗、吏治腐败、安史之乱与建功立业、重振家声、执着的性格之间尖锐的矛盾,这是理想与现实不了调和的矛盾。仕途的悲剧直接或间接导致了生活的悲剧和"立言"的悲剧。生活的悲剧是由于贫困和老病。立言的悲剧是由于诗人的风格与当时主流的盛唐气象相异而不被认可。这种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互相影响,综合形成了杜甫诗歌的悲剧色彩,并可以从中探讨杜甫人生悲剧的成因。  相似文献   

18.
石评梅笔下的弃妇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评梅作为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坛的女作家,与当时的冰心、庐隐、白薇、冯沅君、陆晶清等齐名,但由于自身的爱情悲剧和诸多社会原因,也最终未能出悲剧的人生。本分析了石评梅小说中的弃妇形象以及作创作时的思想感情和当时的社会化背景,剖析了那个时代的女性心理及其悲剧原因。  相似文献   

19.
亚里斯多德悲剧观是世界艺理论的重要内容。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作家要有才情;认为悲剧创作要给人以自然的印象;认为悲剧接受主要源于案头阅读。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女作家在时代浪潮冲击下,在爱的理想王国里,寓居着人生理想与人生价值目标,所跨出的步伐比起前辈女作家来要坚实有力得多。新时期女作家的爱情理想,虽强调了女性的自我意识,但它是同整个社会历史要求相一致的。它的主旋律是精神、人格、事业和美好的结构。这样的理想也曾经是丁玲、肖红等五四以来优秀女作家所企求的;只是当今女作家笔下的女主人公其精神上的自信感和气度,已为现代文学史上很多女作家所不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