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叶溪 《教师》2009,(22)
大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故柔胜刚,弱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也."意思是说,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攻击坚强最有力量的非它莫属.  相似文献   

2.
在这个充满凉意的雨夜,开一盏温暖的台灯,拿起曾经阅读过的《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默念这些关于水的字句,如  相似文献   

3.
师爱如水     
如果要在自然界中寻找一种物质来形容“师爱”,那么作为天下之至柔的“水”就再也合适不过了。老子日:“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的确,世间再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但也没有比水更刚强的了。  相似文献   

4.
水说     
水之长相:无色无味,无形无态   水之编号:H2O   水之门派:五大元素之一   老子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道德经>)水是自然界中至柔之物,它顺势而流,无固定性状,遇冷而凝,逢热而蒸,随遇而安,不因际遇改变而消亡殆尽.水又是天地间至刚之物,它外表柔弱,却可滴水穿石,波涛滚滚,亦可淘尽千古英雄.   ……  相似文献   

5.
<正>用于上山采栗的篮子能"以柔克刚",校园生活中的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面对初三繁重的学习压力和巨大的升学压力,我常常感到焦躁、上火,甚至崩溃。那天,我在数学和古文"题海"中沉浮了几个小时,已是疲惫不堪,但"今日事今日毕"的诺言又令我强打精神。突然,一段古文触动了我那麻木了的神经,那是《老子》中的一段话:"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对呀,打疲劳战,不就是"以刚对刚"吗?我决定停一停,歇一歇,学一学水的柔性。于是,我找出"久违"了的那把黑色吉他,拂去灰尘,来到户  相似文献   

6.
孙媛媛 《中文自修》2011,(12):34-35
我发现,有着"老庄"并称的老子、庄子,同样是教育界"种花"的"高级园丁"。老子有他的《道德经》,庄子有他的《逍遥游》。读《老子》的"水论",浅浅悟出水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读《庄子》的《秋水》,  相似文献   

7.
<正>漫步于钱江源头,那一江清澈、恬静之水便映入眼帘……柔水若画亦坚毅静伫河边,悄看水流长。水流得很宁静,很随意。在北方湖海的眼里,它带有温顺和孱弱、缠绵与婉转。它脉脉地幻出了一线峰峦白云眷恋,柔柔地润出了两岸青帐翠微浓郁,飘飘地晕出了漫谷雾岚缒卷如梦,细细地勾画出一幅幅素净的山水画。"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柔并非心  相似文献   

8.
大干世界.水无处不在。水至柔至刚,至情至性。“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中国文化中的“水”,是智慧的化身,是美德的载体.是忧患目光沉淀之所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千百年奔流不息的长江、黄河的滋养下.在孔夫子等若干文人的吟哦之后,华夏民族才有了今天的郁勃生机,流淌着水的雍容、大度,水的缱绻、多情。  相似文献   

9.
《老子》提出了"道"这一最高哲学概念,以"无为"为核心观点,把"柔弱"看做生命存在的方式。"无为"思想以及"道"对人生命价值的关怀的思想对后世中国的政治、文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从万物变化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反者道之动"入手,解读老子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深沉思考,进而阐释"无为而为""以柔胜刚"是安身立命之道和为人处世之道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道德经》充满了贵柔的生命哲学智慧:上善若水、专气致柔、柔弱胜刚强、守柔曰强。在生活中发挥柔性智慧的效用,修身、养性,柔而顺,顺而活,活而韧,韧而刚,以柔为用,以柔为刚,以柔为强,可使生命富有弹性空间,长久保持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的活力。  相似文献   

11.
水是老子哲学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象征符号。本文就以其“上善若水”的哲学观为对象,总结《老子》中所体现的“水”之内涵,分析其“水”之哲学观,并对老子以柔胜刚的政治观加以阐释,最后分析“水”之哲学观的当下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学语文的古诗文教学中,引入古人的思想观念是可行的。以《老子》"天下莫柔弱于水"的教学为例,说明课堂上适当的发微,让文史挂钩,不仅能调动学生的胃口,还能对学生在做人原则上有所影响。  相似文献   

13.
老子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情感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学校教育成败的一个标准,常言道“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耳提面命式的教育方法必然会给教育带来危机,“亲其师,信其道”这  相似文献   

14.
坚持     
天下柔者莫过于水,而最能攻坚者又莫胜于水。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老子》中柔弱刚强的定量及阐释,分析《老子》贵柔与求"强"的思想。正确理解老子思想中的贵柔与求强,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比片面单纯地强调"贵柔"更为全面丰富,更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老子》中柔弱刚强的定量及阐释,分析《老子》贵柔与求"强"的思想。正确理解老子思想中的贵柔与求强,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比片面单纯地强调"贵柔"更为全面丰富,更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思想所体现出的不仅仅是囊之四海、无所不及的生命存在的智慧,更是一种大巧若拙、以柔胜刚的发展管理的智慧.即便是当下,这种智慧对于现代人的修身、芷业、处世、治理仍有很好的启示作川,尤其对于错综复杂、矛盾重重,千头万绪的教育管理工作而言,更应该在老子"无为"思想的智慧启迪下来寻求"无不为"的管理境界.  相似文献   

18.
理解“柔弱胜刚强”这一命题的关键在于了解《老子》赋予“柔弱”与“刚强”的特定内涵。《老子》用柔弱象征充满生机与活力、有利于世界和谐安宁的建设性的力量;用刚强象征发展到极致、必然要走向灭亡的破坏性力量。《老子》在柔弱与刚强两种力量的斗争中有意突出柔弱胜刚强的一面,其目的是以此警示人们要效法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特性,减少因私欲的过分膨胀而导致的过度争夺与倾轧。  相似文献   

19.
老子以其用柔守弱、无为不争的人生哲学在先秦思想史上独树一帜。翻开《道德经》五千言,几乎让人觉得,《老子》一书就是为了阐述其柔退不争的处世思想而作的。但是,对于老子这种思想的来源,目前学术界尚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同志认为:老子是在仔细观察和研究了自然现象的变化以及某些规律的基础上,悟出了柔弱可以胜刚强的道理,他对于客观事物“直观的认  相似文献   

20.
老子哲学与其它哲学的一个不同之处 ,在于他提倡柔弱精神 ,并提出了“柔弱胜刚强”的思想。老子的柔弱哲学是对自然现象、社会政治、军事斗争实践和人们为人处世经验进行高度概括和总结的结果 ,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