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国外学界对马克思思想研究的深入,马克思技术实践思想逐渐成为研究的新热点.国外学者对马克思技术实践的内涵、技术实践中人的存在状态以及技术实践的价值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为国内马克思技术实践思想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2.
从不同的角度技术决定论可以划分为:乐观的技术决定论与悲观的技术决定论,狭义的技术决定论与广义的技术决定论,以及极端的技术决定论与温和的技术决定论。培根、马克思、圣西门、孔德、奥格本、麦克卢汉、贝尔、托夫勒、奈斯比特等的思想可归属于乐观的技术决定论。芒福德、埃吕尔、海德格尔、法兰克福学派、鲍德里亚等的思想可归属于悲观的技术决定论。技术统治论、技术万能论、专家治国论、媒介决定论、技术至上主义、技术霸权主义、技术帝国主义、技术救世主义等等,在实质内容上与技术决定论没有区别,属于技术决定论的不同表达。  相似文献   

3.
工程技术哲学的代表德韶尔是活动在20世纪上半叶的德国著名的技术哲学家,他的最著名的、也是最具争议的理论"第四王国论"或称为"第四批判"是在康德哲学基础上的发展与创新.这一理论沿着康德主义的路线解决了物自体与现象界、科学与道德、自由与必然的分裂问题,完成了对康德哲学的超越,成功地为技术建立了哲学基础.德韶尔的技术哲学思想可以说是充满智慧和富有哲理的,在某种意义上是对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思想的接近,甚至是超越.但是他的柏拉图唯心主义和基督教神学思想,又使他最终与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背道而驰,只能形成同一前进方向的一个分叉,成为我们理解和发展马克思技术哲学的具有借鉴和补充意义一个重要理论.  相似文献   

4.
试论"科技异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解读与异化概念厘定,考察了"科技异化"论的种种表象,透视了其本质是一种技术决定论,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曲解与滥用.指出,科技发展中所出现的负面效应不是科技本身的"异化",而是对科技人为的误用、滥用甚至恶用的结果.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消除科技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实现科技与人类的协调发展,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构建一种"科技--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马克思部分技术思想的文本解读,分析技术的内涵及其本质,澄清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中对马克思技术观的种种错误认识,并驳斥了将马克思当做技术决定论者的粗浅观点,从而维护了马克思主义技术理论的本真精神。与此同时,我们也要重视技术因素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并且合理运用技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玻姆的“因果解释”开启了把量子层次看作是确定的这样一种可能性,与量子理论的“哥本哈根解释”所主张的流行观点相反。这使得他被冠以国际上知名的量子理论的决定论解释的辩护者。但实际上玻姆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论者。在玻姆看来,决定论或非决定论、因果性或或然性,都不是绝对的。相反,它们是对立互补的,共同构成整幅图景。玻姆的整体性视域生动地体现在他对有限与无限、自由与必然等范畴的思考当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论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技术观不是“技术决定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针对国内一些学者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的技术决定论”,“马克思主义的技术观是社会制约的技术决定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包含着科学技术决定论”等观点,本文通过对“技术决定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技术观的比较分析,认为二者是性质根本对立的两码事,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技术观的误解或歪曲。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实用主义与技术哲学国际会议的议题与内容进行了梳理,主要阐述了国外实用主义技术哲学研究的动态和趋势,并就拉里·希克曼(Larry Hckman)、安德鲁·费恩伯格(Andrew Feenberg)、唐·伊德(Don Ihde)及村田纯一(Junichi Murata)对约翰·杜威(John Dewey)的技术哲学思想的不同解析加以述评.  相似文献   

9.
鲍德里亚早期技术哲学思想主要围绕消费社会中的技术物展开,技术物成了他思考消费社会技术问题和技术的出发点。围绕消费社会中的技术物,鲍德里亚探讨了技术与技术物、技术物与人、技术物与灾难等方面的关系,表达了其对消费社会中技术物的批判性思考,反映了其技术悲观主义和技术决定论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作为公共政策的技术转移政策:美国的案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里,我们必须认识到的是经济发展和竞争力已经不是由自然资源的多少来决定,而更主要的是由技术创新的速率所决定.而且这种创新的速率不仅来自于研究与发展(R&D)投资的数量所产生的技术,同时来自于科学技术资源在能力上的汇集、共享以及转移.必须指出的是,科学技术资源在历史上由于劳动力的分工而被人为地划分为不同的部门,比如公共与私人部门、军事与民用部门、不同的组织之间、甚至是不同的国家之间.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由过去的历史留给我们的社会建制正在对今天的技术转移形成制度上的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