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民事执行权的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现行民事执行管理体制的积弊是司法体制改革不够深入的重要表现,民事执行权本质上属于司法行政权,应当由司法行政机关主导行使。这将使审判机关摆脱“执行难”的困扰专心行使审判权,且使执行权的配置及其管理体制得到优化。  相似文献   

2.
民事执行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以解决“执行难”和符合国情为出发点,根据民事执行过程兼具行政和司法的双重特点,将执行实施权和执行裁判权分置于司法行政机关与法院,赋予地方司法行政部门有限的裁决介入权,建立司法行政部门主导行使民事执行权模式,是中国民事执行管理体制改革的优化选择。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决司法实践中"执行难"问题并为民事执行改革提供依据.对民事执行理论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而民事执行理论又以民事执行权的性质为核心内容和前提.通过对比、分析和归纳,西方两大法系对民事执行权的性质定位各有侧重,而我国国内学术界则存在司法权说、行政权说、双重属性说、边缘说以及不确定说等几种争论.事实上,民事执行权在客观上既具有司法权的某些特征,又具有行政权的某些属性,因此其性质的科学定位应该是具有双重属性的复合权.  相似文献   

4.
民事执行权是国家为了实现已经过司法或准司法行为确认的私权利而设定的一种公权力,应归属于 司法权的范畴。其权力构造由实施权和裁决权组成,应由执行员和执行法官分别行使,以效率为主要价值取向。 执行权行使中加强听证等公开化程序,以权力和权利两种监督模式构建对执行权的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缺少完备的民事诉讼生效裁决执行体系,以致一些实体裁决往往无法落实。民事执行中普遍存在的"执行难"、"执行乱"问题严重影响了债权人权利的实现。在此背景下,民事执行权的改革无疑将成为我国司法改革中亟待研究的课题。这就需要从执行权的本质出发,从逻辑上厘清执行权的内在属性,从理论上为我国执行体制改革提供指导和支持。  相似文献   

6.
孙娜 《考试周刊》2007,(18):81-82
“执行难”长期困扰着人民法院,为社会所关注,近年来的执行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执行工作的进步,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执行难”。我们必须走出执行改革的误区,认识到“执行难”只是执行工作的表象,其内因是民事执行权的弱化,是民事执行权弱化导致了“执行难”。本文试从民事执行权弱化入手,分析民事执行权的本质,进而探讨如何矫治民事执行权的弱化,通过执行立法建立民事执行威慑机制,建立分权制约、相对独立的执行管理体制,从而强化执行权力,最终实现民事执行工作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7.
对于拒不履行其义务的当事人,民事执行可以有效地解决该问题,维护司法权威,保障生效法律文书内容的实现。然而,执行瑕疵的问题不可避免,从而可能侵犯到债务人或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在程序和实体上设置适当的救济制度,可以有效约束执行权,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纠正人民法院执行行为的违法或不当。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出卖法院判决书”事件入手,引入对我国民事执行问题的再关注。笔者认为对我国民事执行权进行准确定位是解决社会关注的民事“执行难”的基本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执行难”问题至今仍未得到根治,其成因固然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但究其实质与我国民事执行理论研究的滞后不无关系。其中对于执行权性质的不科学界定直接导致了民事执行机构设置工作中的种种弊端,使得执行改革工作的进展不尽如人意。所以对执行机构应如何设置要从准确界定执行权的性质这一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入手,以期合理设计我国的民事执行机构,改革现行的执行体制,从根本上解决“执行难”问题。  相似文献   

10.
李培才 《红领巾》2004,(3):81-85,89
“执行难“是司法权威受到损害的一个主要因素,解决“执行难“也是当前司法改革的目标之一.而对执行权性质的正确认识是建立合理执行体制的前提和基础.以国家权力的分工与制约理论为基础,从行政权和司法权性质上固有的差别来看,执行权本质上是一种行政权,并不具有任何司法权的特性.由法院行使执行权不仅不会更好地解决“执行难“问题,反而会加剧法院的“行政化“色彩.针对这种状况,合理的解决方法是将执行权从法院剥离出来,交由行政机关行使.  相似文献   

11.
民事习惯在我国民法中的法源地位尚未被确立,导致其在司法适用中的尴尬境地。基于此,在考察民事习惯在法院司法判决中具体适用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民事习惯在民法中的法源地位状况,指出了民事习惯在司法判决中的适用条件和方式。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司法执行监督制度几乎空白 ,这不利于司法执行权正确、规范、有效地行使。当前司法实践中出现的一些执法违法现象 ,执行违法占了很大的比例。尽快建立完善的司法执行监督制度既是完善立法的需要 ,更是建立司法公正秩序的迫切需要 ,对于推进法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波  项坤 《天中学刊》2013,(6):49-53
司法公信力是公信力在司法领域的具体体现,它始终是司法权的本质属性和核心要素。民事再审程序是保障民事权利的最后关口,承载着社会对民事司法的高度希望,理应成为促进司法公正和提高司法公信力的重要途径。然而现实中,民事再审制度的运作却面临着“终审不终”的尴尬局面,案件久审不结。使诉争民事利益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来回“翻烧饼”更是淡化了诉讼定纷止争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司法权威与司法公信力。是故,对民事再审程序进行重构,使其兼顾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达致保障当事人申请再审权利与维护裁判既判力之间的平衡,从而彰显司法公信,就成了目前我国立法部门及司法界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4.
民事案件“执行难”已是司法进程的一大困扰。对此,司法实践将民事执行调解作为执行形式之一。然该执行手段仍未得到立法上的承认。从理论原理上讲,民事执行调解存在其可能性;从其确立意义上讲,民事执行调解具备必要性;从司法实践上讲,民事执行调解具有可行性。故将民事执行调解纳入立法规定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民事简易程序是简约而重要的民事纠纷解决机制,如何更好地发挥其制度功能,服务于社会实践的需要,是当前民事司法改革的重要课题。文章在对民事简易程序基础的分析之上,反思了我国现行民事简易程序立法的缺蹈,以期在司法为民的法理基础上考察我国民事简易程序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6.
面对当事人投诉无门难题等不正常现实情况,本文从审判权屏蔽民事诉权的现实困境切入,论证了民事诉权与民事审判权的不同属性定位,作为民事审判权的权源之民事诉权的本质是私权,而民事审判权并非纯粹公权力.因此,必须确立"不得拒绝裁判"原则,启动能动司法,树立民事审判权对民事诉权倾斜保护的理念,有诉必理,在司法技术上切实解决当事人投诉无门和"民事审判权拒绝裁判"的难题,保障广大当事人的诉讼人权.  相似文献   

17.
“执行难”问题是司法实践中的一大顽疾,其解决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还影响到司法权威的树立。文章拟从执行权性质入手,就我国执行机构的改造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能有效解决当前执行工作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8.
现行国家民事司法赔偿审判程序存在诸多问题。程序运作模式的行政化,内容空洞化以及程序正当性的缺失,不能对赔偿请求人的权利提供充分的救济。因此,需要改进和完善现行的民事司法赔偿审判程序。  相似文献   

19.
民事审级制度是一国司法制度的重要内容,不同的审级制度构造体现着不同的司法价值选择,也折射出公正司法程序保障的不同理念。我国民事审判实行二审终审制,该制度是我国司法价值追求和现实选择的统一,对于促进司法公正与提高司法效率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司法是保障公民权益、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屏障,司法公正是实现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要实现司法公正,必须坚持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推动实行审判权与执行权相分离的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