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公开课是对授课教师和受课学生以外的人开放的适应学生的课。适应学生不仅是公开课而且是所有课的最基本的特征。公开课是定位在“课”上而不是“公开”上,“课”的存在价值就是“适应学生,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公开课是为了充分挖掘其作为“课”的存在价值,而不是追求其作为“公开”的存在价值。无论是授课教师上公开课还是受课学生以外的人听、评公开课,都应追求公开课作为“课”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2.
课改以来,很多教师都喜欢上公开课,并努力在公开课教学中展现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思想……但我发现,个别教师为了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在公开课教学中作“秀”,导致教学效果下降,公开课实效性不容乐观。那么,怎样上公开课才能既“秀外”又“慧中”呢?我通过近几年自己上公开课的经历和听课的感受,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尝试。  相似文献   

3.
提供了鲜活的教学参照 公开课,它最大的特征来源于它的示范性,这是它与常态教学的本质区别。在公开课的课堂上,信息传递对象不仅是学生,更重要的是教师。因此,常态课就好比教师的“自留地”,在遵循基本规律的情况下,想怎么“掘”就怎么“掘”;而公开课则是教学“示范园”,它更多的是引导别人怎样去做,它始终追求着这样一个境界:教师在课堂上语言生动,具有感染力;  相似文献   

4.
公开课之惑     
为什么要开公开课?某日,我执教校际公开课,许多同事见面的第一句话都是“今天的公开课你都准备好了吧?要好好地展示展示啊”。当时也无暇多想,只随口附和要好好表现,不给学校丢脸云云,过后却总觉得有些地方不对头。公开课开设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是为了某一个教学主题而共同研讨,发现问题,找出办法,解决问题呢,还是授课者为了展示自己。  相似文献   

5.
公开课本来是为促进课程的有效实践,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而对教学规律、教学方法进行实验研究的课型演示活动,正如自然科学研究必然进行实验一样,属于教育科研的范畴。可近来,人们往往对公开课活动冠以“秀”字,称之为“做秀”,对那些善于经营公开课并因之而声名鹊起的人,谓之“公开课秀”,这就不能不考虑到当前的公开课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已偏离本真而趋之变味了。  相似文献   

6.
公开课为教师之间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推广教学经验提供了一个平台。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当前的一些公开课。执教者为了赢得评价者(评委和听课教师)的肯定,往往把教学设计的重点由“关注学生的感受”转移到“关注听者的感受”,忽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公开课渐渐演变成教师的表演课和作秀课,使其失去常态化和真实性。另一方面,公开课过分追求完美,以至于耗时费力,精雕细琢。[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相信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对上“公开课”是又“爱”又“恨”。“爱”是因为它可以向其他教师展示自己风采,与同行交流教学理念和方法。“恨”的是为了让所上的“公开课”出新出彩,许多老师绞尽脑汁,同时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到的东西并不多。是啊,一节精彩纷呈,课件制作美仑美奂,课堂气氛活跃的“公开课”,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究竟如何呢?与同样内容的“常态课”相比,教学效果又如何呢?  相似文献   

8.
每当我自己讲公开课或者听别人讲公开课时,我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上好一节数学公开课呢?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从中悟出了几点粗浅的体会,我认为一节成功的数学公开课应该具备“新”“趣”“活”“实”“美”的特点,即:一、新新———就是不步人后尘,不因循守旧,不照搬别人的教案,努力把课讲出新意来,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理念新———即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着教师的行为。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端正教育教学思想,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的束缚,围绕“一切为…  相似文献   

9.
公开课是对授课教师和受课学生以外的人开放的适应学生的课,公开和适应学生是公开课的两个基本特征。我们需要公开课,归根到底是为了充分挖掘其作为“课”的存在价值的需要,而不是片面追求其作为“公开”的存在价值的需要。无论是授课教师上公开课还是受课学生以外的人听、评公开课,都应追求公开课作为“课”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我看公开课     
李海琼 《广西教育》2007,(10A):26-26
公开课,作为一种常规的教研活动,对于教师交流教学经验,推广优秀教学方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水平,应该是非常有益的。但现实的许多公开课,却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于不顾,片面追求华而不实的热闹气氛和所谓新颖的教学形式,实际上演变成了精致的“完美课”、作秀的“表演课”和泛化的“媒体课”。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更好地促进教改,每个学期每个地区几乎都举行诸如“公开课”“观摩课”“优质课”等教学教研活动。这是由来已久的一种检查评比、促进教师业务水平提高的教研手段,但在这种教学教研活动的背后却隐藏着种种问题,值得我们反思。公开课切合实际吗?它能真正起到示范和学习的作用吗?当某一学校承担县级或市级的公开课时,学校领导早早就开始物色合适的教师。谁有讲公开课的实践经验,谁的基本功扎实,谁的嗓音较动听,谁的举止能登大雅之堂……作为一次展示本校教学实力的难得机会,关系到学校荣誉的大事,这不得不使…  相似文献   

12.
如今的“公开课”,代表着新课程,传播着新理念,追求“新、奇、异、美”。但公开课流露的各种怪现象,也让一线教师深感不安。 怪相一:课堂必须是“活动”的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公开课最为抢眼的特点之一。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们可以围坐在一起,或争论,或私语,教师穿梭其中,学生可以自由发问,随时举手,随时根据需要下位、讨论,课堂气氛变得极为活跃。  相似文献   

13.
当今时代,什么都讲究包装。当然,有些东西物美质优,包装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近几年来,各类英语公开课、英语优质课、英语录像课评比等等都有条不紊地开展着。在很大程度上,它具有明显的示范和导向作用。执教公开课的教师为了上好一堂公开课,从学生到老师,从教具到课件,从教材到教法,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做了很多的包装。  相似文献   

14.
无论小学 ,还是中学 ,几乎所有的公开课都无一幸免地存在着一个通病 ,那就是 :虚假。历史老师不是常教导学生要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吗 ?怎么自己在教学中搞虚假的一套呢 ?公开课带有一点表演性本身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一旦表演冲击甚至取代了教学 ,公开课就丧失了教学的本质 ,进而也就失去了观摩研究的价值。部分公开课遭受“病毒”侵袭的现象 ,反映了有的学校和教师好大喜功不务实际的虚假作风 ,它提醒我们 ,任何教育改革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我们必须向公开课的不真实性和评课时的客套与自说自画 ,说一声“不” !SOS !我们呼吁 :救救公开课 ,还她以健康和高效 !  相似文献   

15.
公开课是开展教学研究的主要形式之一,主要目的是促进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评议、总结和推广优秀的教法和经验;解剖和会诊课堂教学,寻求教学改革的策略。但是,目前有些公开课却变了“昧”。  相似文献   

16.
前不久,笔者对8所中学的126名教师进行了一次抽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6%的教师每学期都开公开课;91%的教师认为,执教公开课对自己今后的教学“有帮助”;70%的教师表示“愿意”执教公开课。这表明,绝大多数教师对公开课都是认可的,公开课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公开课何时告知为  相似文献   

17.
摭议公开课     
田力 《广西教育》2010,(35):19-20
公开课是中小学教师再熟悉不过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形式,但是如今我们常见的公开课则大都成了领导评定教师业绩和水平的手段,或是某位教师演绎教学秀的载体。于是很多人害怕被人评价不愿上公开课,也有人指责公开课"作秀"。  相似文献   

18.
某日,我执教校际公开课。许多同事见面的第一句话都是:“今天的公开课你准备好了吧?要好好地展示展示啊!”当时自己无暇多想,只随口附和说会好好表现,不会给学校丢脸云云,过后却总觉得有些不对头。公开课开设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是为了某一个教学主题而共同研讨,发现问题,找出办法,解决问题呢,  相似文献   

19.
何明菊 《今日教育》2007,(10S):43-44
上公开课的日的? 某日,我执教校际公开课.许多同事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天的公开课你都准备好了吧?要好好地展示展示啊”。当时也无暇多想.只随口附和要好好表现.不给学校丢脸云云.过后想来总觉有些地方不对.公开课开设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为了某一个教学主题而共同研讨.发现问题.找出办法.解决问题呢.还是授课者为了展示自己.博取听课领导和评委老师的好评.为自己的知名度或职评捞一笔资本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生本教育”理念的倡导者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曾著文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实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公开课病”:“许多所谓的公开课都是预演过的课。这样的课必然是没有学生的实际参与的,学生这时候成了演戏者,成了学校或教师的绿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