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大众文化背景下,通俗小说的审美价值得到了最大化实现。通俗小说之所以深深的吸引了大众的目光,是因为它的审美价值与读者的审美心理流向契合,能够带给读者心理的愉悦和艺术的享受。通俗小说情节的传奇性、生动性满足读者的心理期待;通俗小说语言的传神与生动带给读者思维狂欢;通俗小说情感、题材的丰富多样带给读者阅读快感。  相似文献   

2.
《警察与赞美诗》是美国现代短篇小说创始人欧·亨利的代表作。该作品集中体现了欧·亨利"含泪的微笑"的创作风格和欧·亨利式的结尾艺术。本文将借助"心理距离"理论,从情节角度看《警察与赞美诗》的审美关照。文章将从以下三点论述作者是如何运用情节调节心理距离进而进行审美关照的:第一,通过展现生活化开场拉近读者与作品的距离,产生美感;第二,通过作品情节的延宕,插入心理距离,产生审美趣味;第三,通过出乎意料的结尾拉开读者与作品的距离。作品通过情节的起伏变化,在不断拉近与拉开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过程中实现了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3.
结果期待意识对《红楼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果期待意识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审美心理,它对中国古典小说产生了明显影响,《红楼梦》则集中体现了这一民族审美心理。从《红楼梦》看,曹雪芹具有强烈的结果期待意识,所以,他便以章回体、全知视角、纲领(前五回)、诗、词、曲、灯谜、酒令、对联、梦兆、事兆等多种形式不厌其烦地满足读者这一审美心理。而这种审美心理也使《红楼梦》在人物出场、叙事节奏的安排(急用缓笔、中断情节进程)、心理描写等艺术技巧的选择上迎合了读者的审美期待。同时,《红楼梦》大量续书的出现,红学中索引、考证、探佚等诸流派的产生,也无不体现了结果期待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4.
记叙文的情节不但是文章的主要载体 ,而且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情节是作者思维的外化 ,它凝聚着作者的奇思妙想 ,交织着作者感情的脉络 ,展示着作者个性的风采。针对学生记叙文写作中情节平铺直叙、清淡寡味的现状 ,迫切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记叙文的情节美 ,加强学生创作中美化情节的意识。记叙文情节的审美特征应突出以下五个方面。含蓄蕴藉的委婉美。文章美在含蓄而忌直白 ,所谓含蓄就是不把要表达的意思和盘托出 ,而是给读者以暗示 ,让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去领会作品深层的含义。然而 ,学生在情节的设置上存在着“急转弯”的弊病 :刚才还…  相似文献   

5.
徐鹏 《焦作大学学报》2009,23(3):13-14,26
戏剧的情节结构中必须设置“悬念”,这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充满着“悬念”,戏剧与“悬念”具有相互的牵制性,同时也是为了满足读者或观众审美心理的需要。因此可以这样说,古今中外的戏剧创作都无法避开“悬念”这一戏剧创作的中心问题。  相似文献   

6.
托马斯·哈代的名著《德伯家的苔丝》因其强烈的悲剧震撼力受到广泛欢迎。这种悲剧审美的产生首先源于读者的移情,然后通过心理距离产生外位于苔丝的地位,并最终内化为心理距离,产生悲剧审美。即通过心理距离的特殊形式——时间和空间的遥远性,人物和情节的特殊性质以及超自然力量产生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感。其中,读者即审美主体发挥着积极的能动作用,是悲剧审美产生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7.
所谓悬念,就是人们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情节发展变化的一种关注与期待心理。古今中外的许多艺术大师在创作中都很注重悬念的设置,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这是对人们阅读心理、审美要求的一个合乎规律的总结。“平”则“直”,“直”则“板”,直露了,呆板了,文章势必就很难有动人的力量。所以,在行文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多变,婉转生姿,像九曲黄河一样,斗折弯转,极尽腾挪跌宕之势。  相似文献   

8.
金庸武侠小说流行的重要原因是它的神话性,这一点在《神雕侠侣》中表现得甚为突出。对主人公仙化形象的刻画、离奇情节的设置、对富有灵性的动物的刻画等,这种从形式到内在精神的吻合使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神话的品性。这种神话品性更利于读者审美想象的充分活跃,使读者在鉴赏时感到有一种无法扼止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9.
小说艺术的巨大魅力在于它用一种美的形式创造出一个开阔的空间。创作者在这个空间里,往往有意地预留一些空白,来激发读者想象和探究的兴趣,诱导读者主动地参与其中进行再创作,并让读者在这过程中,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愉悦。这种艺术技法,我们称之为"留白"。《礼拜二午睡时刻》这一篇小说很好地演绎了这一点。在小说人物情感达到高潮的时候,作者的表述却客观冷静,省去了心理描写,连动作和语言也表达得非常节制;情节设置只选取了故  相似文献   

10.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渎马原的小说,就会感觉到他在时时打破读者的审美期待视野,或者情节的发展逆转了读者的阅读期待,造成了审美期待的挫折,或者故事的表象把汝者的阅读期待引向真相的对市面,造成了审美期待的悖论,结果往往是对完满和美的毁灭,就如现代派大师波德莱尔笔下的“恶之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现代派影响的结果,它能够满足读者们的求新求异心理,也表现了作者对完满和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马华作家黎紫书用不同的叙述视角与话语表达方式拉开了叙述者、读者与父辈人物的距离,同时为父辈设定的角色进一步暴露了父辈人物的罪恶形象,从而全面颠覆了马华文本中父辈一贯的光辉形象。  相似文献   

12.
王朔小说的语言以反讽叙述为基调。通过运用“新京味”使其反讽具有世俗文化气息;通过“痞子说官话”式的置换语境形式使其反讽同人文、历史、政治相联系;通过譬喻,幽默化,调侃式等手段使反讽具有趣味性。这种语言吸引了许多读者,同时令一定群体的读者对王朔小说产生排斥心理。但无论如何,不可否认王朔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重要人物,在小说走向通俗化探索上做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借鉴接受美学理论,从对读者的分析入手,剖析了中国当代战争小说五十年的发展历程,认为读者与作者在政治上的视野遇合促成了五、六十年代战争小说数量的丰收和艺术上的粗糙,读者的审美期待孕育了八十年代战争小说在思想与艺术上的创新但又不免过于肤泛,而九十年代读者审美的多元化则使得战争文学回归文学本体,体现出史诗化的美学追求,并对学术界普遍流行的五、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为军事文学创作的两次高峰的说法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4.
王朔小说的语言以反讽叙述为基调。通过运用"新京味"使其反讽具有世俗文化气息;通过"痞子说官话"式的置换语境形式使其反讽同人文、历史、政治相联系;通过譬喻,幽默化,调侃式等手段使反讽具有趣味性。这种语言吸引了许多读者,同时令一定群体的读者对王朔小说产生排斥心理。但无论如何,不可否认王朔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重要人物,在小说走向通俗化探索上做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传神文笔足千秋",既可言《红楼梦》,也可言中国小说经典的艺术魅力;"不是情人不泪流",既可言《红楼梦》,也可言中国经典小说读者状态。中国小说读者中确有不少"水浒人"、"三国迷"、"西游人",乃至"黛党"、"钗党"……  相似文献   

16.
接受美学突出读者的作用,强调文学作品是读者和文本共同作用的结果。陈应松的神农架小说在当今文坛引起了很大震动,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他的作品既满足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又打破了期待视野,而这正是神农架小说的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从阅读期待心理的落空与补偿谈拟话本的衰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中叶以后的拟话本因内容较为单一,远离了市民的道德、理想和趣味,说教过多,文学性减弱,越来越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读者的阅读期待落空。与此同时,读者又在以往拟话本的重刊、选刊、合刊中得到阅读的补偿。拟话本在清中叶的衰落,主要原因在内容上,而非文体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缺陷。那些内容丰富、能够反映广大市民生活、趣味与要求的优秀拟话本仍然受到广大市民读者的喜爱。  相似文献   

18.
彭春丽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2):46-49,45
村上春树的小说近年来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非常流行,深受广大青少年读者的喜爱。其文学作品中呈现出诸如个人孤独意识、性解放意识和否定人生价值的世界观对读者有着极大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先锋小说表现出作家写作视角的平视化特征,即作家,叙述人,人物,读者之间是近于平等的关系,他既不教育,启发他人,也不需要别人来评判,而只是客观地展示故事本身。这种写作视角的平视化是通过叙述视角的局部化,叙述干预的运用及客观,冷漠的叙述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从隐合作者、叙事者和读者的距离出发,叙事者可分为可靠和不可靠两种类型。第一人称叙事者由于视角所限以及和读者的近距离交流,其可靠性往往显得异常复杂。但鲁迅小说中的第一人称叙事者无论可靠与否,决不体现在固定的层面,而是以其随意性以及由之而产生的新鲜感.使鲁迅的第一人称叙事体小说呈现出纷繁多姿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