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运动员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在A.C.D.三个动作阶段呈现出时间节奏短成绩高的相关性。其滑步后左脚下压的时间节奏长,虽然与成绩呈正相关,但这是一明显的错误定型。如果缩短滑步的时间,改进左腿过渡步动作阶段的错误动作定型,其铅球成绩将取得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滑步与最后用力动作的衔接,历来是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教学的关键。本文根据生理学和力学原理,以本院体育系学生为研究对象,利用斜板进行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教学的实验研究,促使学生在学习背向滑步推铅球的技术中形成滑步和最后用力技术的有效结合,掌握正确的完整技术,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相似文献   

3.
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的教学重点是最后用力,难点是滑步与最后用力的衔接,滑步与最后用力衔接的好坏直接影响铅球的成绩。滑步与最后用力的衔接之所以成为技术难点,就在于滑步产生预先速度在与最后用力的衔接中会受到一定的损失,其实际利用率仅占3040%,换言之,如果滑步与最后用力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在背向滑步推铅球的教学中,以往的教学法都是先学原地(最后用力)推铅球技术,再学滑步技术。因而常出现“滑步”与“最后用力”脱节现象。为了解决“滑步”与“最后用力”的衔接问题,在教学中往往要花费较多的误时。为此,我采用完整教学法,即从滑步开始,“滑步”与“最后用力”连贯教学。目的在于改革铅球的教学方法,探讨用较少的课时,使学生学会背向滑步推铅球的技术。  相似文献   

5.
铅球的飞行距离主要取决于其出手的速度,而得到较快初速度的途径之一,就是掌握良好的滑步技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身体素质情况和学时安排,将传统的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简化为“无预摆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此技术符合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和生物力学的基本原理。教学实践证明,此技术是教师易教、学生易学的一种滑步技术,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研制开发出一种实用新型铅球投掷训练器,并运用该投掷训练器对铅球选修课的大学生进行一学期试验,结果表明实验后实验班的投掷技术与运动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该铅球投掷训练器科学实用,符合铅球背向滑步投掷技术的原理与特点,能有效提高铅球背向滑步投掷技术和成绩.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不同角度的斜板上进行背向滑步推铅球的实验性研究,初步得出以10°角的斜板进行滑步推铅球练习,取得的教学效果最佳。从而使斜板上滑步的练习进入了定量化阶段。  相似文献   

8.
以师范院校学生为实验对象,建立定向递增负荷训练法实验模型进行滑步推铅球训练,实验结果提示:定向递增负荷训练法有利于学生掌握滑步推铅球技术节奏,改进技术动作,较易建立稳固的动力定型;定向递增负荷训练法有利于滑步推铅球成绩的提高;定向递增负荷训练法有利于学生调整心理状态,形成一定的心理优势。  相似文献   

9.
以2005年第四届东亚运动会男子铅球决赛的五名健将级运动员为对象,数据采集采用影像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健将级男子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动作运动学指标与专项成绩进行灰色关联分析,阐述了各运动学指标与专项成绩之间的灰色关联高低及其对成绩贡献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分析和实验法对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模式进行比较,并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对如何选择相应的技术模式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同时,针对背向滑步推铅球的关键技术环节——起动与最后用力的教法做了较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依照体院田径教学大纲的基本精神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体院学生推铅球技术进行教学改革.本教法在常规教法的基础上采用优化组合教学--顺进式教学,教学结束时用高速摄影机现场拍摄学生的技术动作,结果表明本教法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较大的教学效果,为今后体育院系铅球教学实际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我国部分推铅球运动员技术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高速摄影及解析的方法 ,对我国优秀女子推铅球技术速度变化特征进行研究 ,结果发现 ,在滑步阶段铅球的运动速度须与身体重心运动速度的下降相适应 ,以便形成有利的最后用力姿势。运动成绩在1 9.0 1~ 2 1 .5 2 m时 ,铅球速度适应区段为 1 .870~ 2 .1 38m/  相似文献   

13.
采用影像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等对12名背向滑步推铅球选手最后用力时身体重心和铅球的速度变化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在最后用力时人体重心速度和铅球速度的变化呈现出先相同后不同的运动特点,且铅球的速度变化存在一个"拐点"。  相似文献   

14.
对我国优秀铅球运动员过渡阶段主要技术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优秀铅球运动员过渡阶段相关运动环节及铅球的速度节奏进行了生物力学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运动员身体重心和铅球运动速度曲线在过渡阶段的分合对提高运动成绩有重大的作用;过渡阶段摆动腿快速落地缩短单支撑时间是尽快形成双支撑进入最后用力的关键;我国优秀铅球运动员在双支撑前便开始最后用力,有待于提高向下运动的抗冲击负荷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以全运会前3名女子铅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生物力学测试法和比较分析法对从时间、空间和速度角度对她们推铅球技术的运动学技术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我国优秀铅球运动员滑步阶段速度低,巩立娇滑步阶段其铅球和身体重心速度稳定,李梅菊和李玲铅球加速运动过早;滑步摆动阶段启动铅球和身体重心速度变化大,具有滑步时间和距离短,滑步速度慢、摆动幅度小的技术特点;转换阶段时间短,李梅菊和李玲铅球加速用力早,躯干抬起过高,动作幅度小;最后用力阶段时间和做功距离短;李玲采用蹬伸用力为主整体向前的用力形式,身体位移小;巩立娇、李梅菊右侧超越左侧的最后用力形式,左、右髋位移距离大;出手高度低;巩立娇具有出手速度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我国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推铅球技术动作的运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9年全国田径大奖赛(广东肇庆)男子铅球选手前8名中采用背向滑步技术的6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影像分析等方法进行运动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运动员在滑步过程中重心最高速度和铅球最高速度的差值过大,影响过渡阶段和最佳推铅球姿势的形成。在过渡阶段,我国部分运动员左脚着地后左腿没有及时的推动右髋向投掷方向移动造成速度下降过多。在最后用力阶段,我国部分运动员下肢的转动幅度大于上肢,超越器械的效果不太理想。  相似文献   

17.
高校女生铅球最佳出手角的实验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普通高校女生和体育院系女生的铅球投掷过程进行对比实验,确定出普通高校女生最佳出手角的分布范围和特点,从而为普通高校女生铅球投掷教学和课余训练提供参考依据和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