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学龄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动对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带来挑战,基础教育发展规划与资源配置需要适应学龄人口变动。未来我国总体生育水平可能持续低迷,城镇化进程加速乡村学龄人口下降趋势,受教育人口向城镇集中趋势加大城镇教育资源供给压力。在对基础教育阶段学龄人口变动趋势进行科学研判的基础上,文章认为应当建立教育资源配置的风险预警机制,加快优化基础教育学校布局、充分利用乡村闲置校舍资源,改进办学模式缓解薄弱地区和薄弱学校短期内师资短缺问题,保障满足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财政经费投入水平、优化教育经费投入结构。  相似文献   

2.
我国不同地区未来学龄人口波动与基础教育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相继出现了三次较大规模的生育高峰,学龄人口数量与结构的波动曾对基础教育产生巨大的冲击力,教育师资、经费等资源短缺问题频频产生,严重干扰了基础教育的稳定发展。目前我国每年有2000 万左右的出生人口,基础教育仍面临十分庞大的学龄人口基数,同时,各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的本身基础和人口出生波动情形不尽相同,对学龄人口进行超前预测,对各地区合理规划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将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本文运用《1991~1994 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的1990 年人口普查数据资料,建立人口仿真模型,对1995 年至2010 年基础教育(小学、初中、高中)学龄人口进行预测,并阐述未来二十多年学龄人口波动对基础教育发展带来的影响,针对地区不平衡性,特殊区域差异,着重讨论各地区未来基础教育的师资配备和经费供需矛盾两个重要的教育资源配置与学校发展规模的匹配情况  相似文献   

3.
结合历年人口、教育宏观统计数据,分析了当前我国人口变化特征及其对基础教育学龄人口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预测了2020—2050年我国基础教育学龄人口变化趋势。研究发现:目前学前教育学位需求高峰已过,但2011—2017年的出生堆积使得当前义务教育阶段正迎来学位需求高峰;基础教育学龄人口在2020—2050年主要呈现下降趋势,到2035年后基础教育学龄人口规模只有当前五成左右的水平;当前基础教育学龄人口流动速度加快和规模增大,向城镇地区、东部沿海地区集中趋势明显,2020—2050年基础教育在学(园)人口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2030年后学前教育在园人口和小学在学人口的城镇化率均超80%,初中在学人口城镇化率超90%,基础教育进入以城镇教育为主体的时代。基于此,建议建立学位需求的动态监测机制和预警机制,建立人口与教育资源配置的协同机制,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推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相似文献   

4.
赵小成 《教育导刊》2010,(11):23-24
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目的在于努力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发展差距。学界普遍认同:均衡发展指对教育横向结构方面的地区之间、地区内部的学校之间、学校内部群体之间和教育纵向结构方面的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保障每一个受教育者的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得到尽可能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人口流动、教育资源配置、学校布局调整等社会现实对农村中小学生心理产生巨大影响,时代赋予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发展使命。当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效果欠佳、师资力量薄弱、资源配置失衡以及支持体系缺位、媒体导向模糊等困境。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有效路径包括:城乡对话,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均衡发展;区域协作,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整合;多元互动,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6.
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化是教育公平的起点,随着我国实施教育发展战略的要求及滇西北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定位于滇西北民族地区城乡接合部教育资源均衡的系统性和实证分析,立足于区域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以教育资源的配置为切入点,以丽江金山白族乡为研究区域,对研究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展开研究,以期为滇西北民族地区城乡接合部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化提供意见建议。首先,调研滇西北民族地区城乡接合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现状;其次,分析滇西北民族地区城乡接合部教育资源均衡化配置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滇西北民族地区城乡接合部教育资源配置的实际情况找出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化策略。  相似文献   

7.
人口的数量和结构与教育发展的规模和结构息息相关。通过考察陕西人口发展,并对2010—2020年陕西各级各类教育可能达到的指标进行预测,可以看到,未来10年,由于人口规模、结构与流动将导致城市教育资源相对紧缺,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任务艰巨,义务教育的规模、质量、结构、学校布局和教师配置将成为区域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由于人口的锐减与协调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高等教育阶段学龄人口大幅度下降与保持规模注重高等教育的质量的矛盾日益突出。政府如何适时调整政策,有效、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成为教育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教育发展的宏观数据和微观调查数据,从区域、城乡、学校和受教育群体四个方面对我国基础教育均衡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一方面,使用教育发展的宏观数据构建教育均衡指数,运用两种指标体系测度了1995—2010年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程度。体系一的测算结果表明,我国基础教育的教育机会均衡指数、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指数、教育质量均衡指数、教育成就均衡指数和教育均衡总指数均呈现逐年均衡的发展趋势,尤其在基础教育机会均衡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体系二的测算结果表明,我国基础教育的城乡教育均衡指数、学校教育均衡指数、群体教育均衡指数和教育均衡总指数依然呈现趋于均衡的态势,但区域教育均衡指数的变化波动较大。另一方面,通过来自河南省、山东省、陕西省和甘肃省的微观调研数据也得出了相似的判断,表明我国基础教育逐步走向均衡,但城乡之间的生均经费差距较大,不同类别学校之间发展不够均衡,不同群体的入学方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而从县域内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到市域层面是大势所趋.成都市结合三圈层空间结构特点,提出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实践模式.该模式将成都三个圈层20个区(市)县组成10对“一对一”的互动发展联盟体,通过跨区域学校结对,以多样化推进方式促进城乡学校共同发展.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在“全域成都”的统筹配置,有效促进了成都教育圈层融合和高位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0.
当前基础教育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城乡、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区域内校际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辐射面窄。为了有效推进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可以建立区域城乡教育协同体,从师资、教育科研、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教育理念等各个环节全面支持薄弱学校,增强其"造血"机能,从而逐步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最终实现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1.
受学龄人口总量下降以及流向城市现象加剧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学校数量不断减少,且校舍老化现象加剧,闲置校园校舍增多,农村教育资源浪费较为严重。庞大的闲置校产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因此,闲置校园校舍的确权、处置和利用工作应引起高度重视。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从政策上、资金上加大力度提高闲置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但现状仍不容乐观,主要是土地所有权不清晰,校舍产权不明确,缺乏相关政策依据,疏于管理加剧了资产浪费和流失,不规范处置现象难以杜绝。为此,建议全面排查,摸清家底;分类处理,教育优先;依法处置,循序渐进;政府统筹,着眼长远。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应当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加强流入地政府与流出地政府之间的沟通协调,增强服务意识,强化管理职责;应当以流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同时发挥社会力量的补缺作用,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化方式综合解决。另外,应高度重视农民工自身及其子女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问题,以确保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国家12省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现状调查发现,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现状发展不容乐观,同普通中小学校体育和特殊学校教育自身比较有相对滞后现象,影响着我国特殊教育学校整体的发展。提出了对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建设、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体育设施条件和特殊体育教育科学研究等问题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During the mid-1990s, members of the global education community issued the Salamanca Statement that described inclusive schools as effectiv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s that also combat discrimination. Since that time, considerable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moving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from separate placements to inclusive settings. In the USA, nearly 10% of the school-aged population needs special education services and of that group, 96% are educated in general education classrooms 80% of the time. Placement of such large numbers of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has increased the diversity of the student body and the complexity of teaching of core curriculum.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be successful, teachers need on-go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fficacy of a Job-Embedd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JEPD) model in six schools (urban, suburban and rural) that had made a commitment towards including all students with significant disabilities in general education core curriculum. Results are discussed for the six schools as well as for students identified as displaying behaviour disorders, autism or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相似文献   

15.
农村职业高中发展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晓华 《教育科学》2007,23(5):84-87
本文分析了农村职业高中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提出以改善供给为政策着力点,发挥比较优势的宏观发展思路。根据这个发展思路,综合考虑经济发展需求、财政供给能力、学龄人口变化等因素,对农村职业高中发展进行了合理的预测,为制定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为实现农村职业高中健康发展,必须采取政策措施,适度集群,发挥规模效益,加强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沟通与衔接,规范就业准入制度。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东南沿海城市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推动了城市教育由传统走向现代。文章以福州为例,探讨这一转型过程。教会学校的创立启动了福州教育的现代化,传统书院开始改为新式学堂并建立了一批现代学校。到20世纪30年代,形成了包括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师范教育、专业教育等较为完备的现代新式教育体系。女子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市民教育程度提高,为城市现代化提供了人才基础。  相似文献   

17.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音乐教育改革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城市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但相比之下,农村学校音乐教育却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我们必须采取一些改革措施,使农村学校音乐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高校图书馆图书情报工作现代化的不斯发展,高校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已成为高校进步发展中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文章分析了新时期推动和支持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基本动因,同时从切合高校发展、图书馆人力资源、馆员个人职业发展实际的角度出发。强调了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要努办做到切实有效。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discusses how the Norwegian urban school system was developed during the eighteenth century. In the cities, there were laws for Latin as well as Danish schools. During the eighteenth century, schools for poor children were established, while towards the end of the century the importance of the school system in relation to the economic functioning of society was discussed. A broader range of schools was developed in most cities, meant for children of different social origins and social prospects, and different for boys and girls.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school system was used to make the population more industrious during a period when trade capitalism made the social division in society sharper and different forms of organisation of labour were attempted. The attention on children’s education was turned from consideration of the children’s spiritual future to their preparation for a working life that served economic en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