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3 毫秒
1.
现代产业学院是高校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时代价值体现为产教融合逻辑分界的应用性和学科交叉现实选择的融合性。地方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推进模式呈现出“系统性驱动的政府+高校协同育人模式”“个性化驱动的企业+高校协同育人模式”“协同化驱动的政府+高校+企业协同育人模式”“一体化驱动的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模式”。在地方高校现代产业学院未来建设中,要有效提升产教协同融合度、产业需求契合度,真正激发企业内在动力,实现育人模式与产业需求契合度的不断提升及瓶颈突破;产业定位要精准,学科优势要突出,建设特色要鲜明,以强化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特色的凝练。  相似文献   

2.
以乡村振兴产业学院为代表的产业学院可为乡村振兴集聚涉农产业人才、提供人才支撑和整合各类资源。乡村振兴产业学院把“内生动力—外部支持—效能提升”作为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从而让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文章提出产业学院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高地,形成人才聚合效应;构建乡村振兴人力资本开发共同体,提升人力资本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3.
人才作为首要资源,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宁波地方应用型高校以智力、科技、培训、人才等资源优势帮扶合力陆续成立乡村振兴产业学院、研究院、实践基地等多种模式,在鄞州区乡村人才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聚焦宁波市域地方应用型高校赋能鄞州乡村人才振兴的发展现状,结合“三螺旋”理论分析地方应用型高校在个人发展、高校建设及政策方针方面存在的困境,在现有发展的基础上提出赋能鄞州乡村人才振兴的优化措施,以期对高校尤其是应用型高校赋能乡村人才振兴提供借鉴,培养“知农、爱农、兴农”的现代“三农”工作人才。  相似文献   

4.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壮大乡村产业,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可以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有效解决“三农”问题。随着数字经济在农村普及,数字商务推动农村流通体系变革,加快乡村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涉农“双高”院校是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应该扛起乡村产业振兴责任,结合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和区域农业特征,以数字商务产业学院为载体,发挥多方力量,推动数字商务类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培养现代农业急需的流通领域相关技术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5.
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推进新农科建设与乡村人才振兴具有重要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以M大学乡村振兴班为例,首先,揭示"乡村振兴班"育人模式存在主体单一、理论指导实践能力弱、评估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为此,再借鉴已有"乡村振兴班"人才培养模式,将理论学习、社会实践与科研创新相互融合,纳入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积极构...  相似文献   

6.
实现乡村振兴,发展农村产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文化建设至关重要.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能全面促进农村经济、生态、文明、人才等方面的发展.以文化价值聚合主体力量,以打造经济文化产业发展为再生动力,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为前进方向都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贵州富含多元的少数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及地方文化,通过继承和发展这些文化能改进农村建设中的不足,促进新农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办好高职教育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是地方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只有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之间形成有效互动,才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本文以襄樊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如何实现"与产业对接、与企业融合、与经济结合"的服务区域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脱贫攻坚和产业兴旺的重要路径。怀化市是武陵山片区的六大中心城市之一,产业扶贫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通过实地调研并结合相关统计数据,分析怀化市农村产业融合的现状和典型模式,发现怀化农村产业融合中的主要问题是欠缺产业融合发展的科学规划和公共服务、融合主体带动力不强和产业链短,融合层次低。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中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部署,从政府服务、融合主体培养、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农业多功能开发、产业链延伸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怀化市农村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以期为武陵山片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有其天然优势和动力来源.主动参与、全力参与、有效参与乡村振兴,是地方高校发展的需要,是乡村振兴对地方高校提出的挑战和要求,也是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直接体现.韶关学院助力乡村振兴、支持农业发展,开展教育服务和传承地方文化的实践探索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社会实践是高校实践育人的核心环节,大学生公益服务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形式和载体。本文基于目前解决“三农”问题公益服务质量及效率的基础上,以内蒙古师范大学“科技下乡——坚持20年的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公益服务”项目为例,研究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公益服务的实践行动、服务成效和创新经验,提出了“公益服务模式、组织运行模式、乡村产业赋能模式、乡村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路径,并探索其公益性、实效性、创新性、可持续性、引领教育及团队建设特色的特点。目的是为其他高校打造最具温度的“中国金课”提供范例,也为其他大学生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公益服务的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建设产业学院是推进地方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有效举措,也是高校结合办学定位、面向行业特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建设途径。目前,产业学院建设存在政府引领与行业协会指导有待加强、投资主体合作体制机制不够顺畅、校企协同产教融合有待加深等问题,急需构建政府主导行业推动的“三链融合”新生态、多主体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新机制、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同频共振”新模式,从而打造定位准确、亮点突出的特色产业学院,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助力。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内涵丰富和功能延展提供了方向;农村职业教育以培养服务“三农”复合型实用人才为教育目标,以一、二、三产融合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为教育内容,以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为教育目的,其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以共生理论为基础,探索农村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之间的逻辑关联,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农村职业教育存在功能定位模糊、人才培养适配性不足、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人才培养体系不全、人才评价标准不明、共生环境保障不力等六大共生发展困境。需要明确农村职业教育定位,整合农村职业教育资源,深化校村合作、产教融合,构建校村命运共同体,实现农村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互相增益、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数字经济背景下乡村旅游与农村电商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提升。在对乡村旅游与农村电商的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从政府引导、资源共享、产业联动、市场拓展、绿色低碳和人才培养六个方面提出了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背景下乡村旅游与农村电商的融合发展对于提升农村经济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农村转型发展的根本选择,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安徽省为切入点,构建农村产业融合评价体系,通过熵值法测度安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运用Ridge回归模型分析金融支持对安徽农村产业融合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政府财政支持、金融机构支农力度、金融业发展水平对促进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有着正向作用。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我国的产业学院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文章在阐述目前国内外产业学院发展概况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法,从政府、高校、企业三个层面,调研分析了产业学院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其他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产业学院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政府、高校、企业层面分别探讨了应对之策,旨在完善校企共同治理模式,让产业学院真正发挥人才培养创新平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党的二十大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形成。从中国扶贫理论演进看,形成了“经产政教”联盟扶贫模式。进入乡村振兴阶段,则需要针对技术相对落后带来的返贫问题,以技术创新联盟方式推进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从根本上阻断贫困的产生。其联盟逻辑在于:地方政府、转型本科高职学院和企业、技术培训者,都有着将新技术转化为乡村振兴生产力的内在需求;关键是依托技术创新支撑,实现四大联盟主体合作共赢,由此形成“政研产训”伞状四维联盟结构。粤东西北地区的扶贫和乡村振兴实践表明:在省市政府统筹规划下,转型本科高职学院形成支撑乡村振兴的技术创新平台和培训支撑点,实施专业对口的“政研产训”联盟;借助省政府主导的市(区)外援性结对式扶贫,本科高职院校以科技小院嵌入乡村产业链,是技术创新联盟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劳动力转移需要职业技能提升,职业院校助力地方经济产业发展,落实社会不同人员的职业培训。双向驱动下借助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分析外部就业特征,融合职业转换思维探究失地农民自身内部动力,构建以高职院校为支持主体的失地农民政校行企联动型职业培训模式,并在深度剖析原理、梳理内涵、解构要素下建立运行机制,以促进失地农民就业转移型职业培训的长效推行。实践中,依托旅游类高职院校的职业性学科优势,对接浦东新区旅游度假区服务产业的需求,以多方协作共生方式,形成政府主导、院校支撑、行业企业参与、社区协同的多元合作模式,探索失地农民职业培训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提出要以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面向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建设若干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是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途径,是时代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也是产教融合深入推进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19.
县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阵地,是解决“三农”(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主战场。农林高校应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加强乡村振兴领域高层次人才供给。面向县域乡村振兴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现状,农林高校应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顶层设计,建立“项目制”培养管理模式,破除部门、学院、学科之间的管理壁垒,深化校地、校企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开展多学科领域交叉培养,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培养县域乡村振兴领域亟须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关系到乡村的长远发展问题,是脱贫攻坚的升级版战略工程,而乡村教育振兴则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只有教育振兴了,才能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地方高校与乡村教育振兴共生共荣,以服务乡村教育振兴为己任则是中国进入全新发展阶段对地方高校提出的重要命题,亦是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有之义。地方高校应将服务区域教育振兴列入办学主旨之一,健全服务乡村教育振兴机制,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乡村教育的内驱力,建设服务乡村教育振兴的新型智库。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应为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教育振兴不断优化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