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菲利普·罗斯的《美国牧歌》讲述了犹太人利沃夫一家由盛转衰的命运,他们在追逐美国梦的同时,丧失了传统的犹太人身份。作为在文化夹缝中苦苦寻觅的心灵的猎手,罗斯通过“反牧歌”的“美国牧歌”戏仿了“美国梦”,刻画了迷失在身份荒野中的“精神流浪汉”。  相似文献   

2.
王绩“古意”非泛泛的“托古喻今”,而是诗人借竹、龟、松、凤、桂的兴衰命运,兴寄对生命个体有限性的忧思和对自我生命存有的独特反思,寄托深远,颇有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3.
王绩“古意”非泛泛的“托古喻今”,而是诗人借竹、龟、松、凤、桂的兴衰命运,兴寄对生命个体有限性的忧思和对自我生命存有的独特反思,寄托深远,颇有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的大部分作品突出表现的是一种对理想生命形态不断探索和追求的美好愿望,然而其理想人物的命运却在现实种种隐形力量的夹缝中夭折。这是其理想与现实人生反差的真实写照,也是其追寻牧歌式生命形式失落的挽歌。  相似文献   

5.
在《美国牧歌》中利沃夫父女的悲剧命运常被学者认为是"美国梦"幻灭的例证。在著名犹太小说家菲利·普罗斯的作品《美国牧歌》中,其主要描述了美国犹太移民所遭受的困惑和挫折,而本文将从拉康心理学角度,对《美国牧歌》中利沃夫父女的悲剧命运进行具体研究,希望能够对这一作品中的伦理悲剧本质进行探寻。  相似文献   

6.
菲利普·罗斯在小说《美国牧歌》中通过展现主人公瑞典佬与父亲娄和女儿梅丽之间的矛盾冲突,对“代沟”这一具有犹太文化传统性的母题进行了形象的解读。作家借用这一母题模式。从一个重要的方面反映出犹太移民在美国社会中所遭遇的种种文化冲突和变迁,在批判嘲讽传统的声音中隐藏的对本民族文化和命运的深切关怀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7.
“木石前盟”是《红楼梦》中主人公宝黛爱情的重要依据,也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借以表现自己自由思想和文化情结的依托,其原型来自曾雪芹所在的民族满族的古老神话,来自于满族这一古老民族的文化记忆。从悠远的历史文化出发,“木石前盟”的原型呈现出满族原始先民对生命的热爱和创造生命的自豪,因而也使得小说中“木石前盟”的最后毁灭有了更为深刻的意义,体现了曹雪芹对于清朝政权和满族民族命运的深深忧虑和痛惜。  相似文献   

8.
《废都》是一部备受争议而又命运坎坷的小说。本文从三个层面对它予以解读:是转型期及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平衡造成了“废都”景观,而作者是以田园牧歌的美学理想来观照“废都”的;沉沦中的庄之蝶想用“性”来拯救自己,这一救赎也许并非毫无效果,但终究只是徒劳,因为“性”也在沉沦中,沉沦者不能充当拯救者;庄之蝶之“蝶”可能有追花狂蝶之意,一定更有“庄生梦蝶”之意,写出了庄之蝶精神废墟的“世纪末情绪”,使《废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中,煤矿工人作为一种特殊的生命群体备受关注,特殊的生存环境、特殊的社会身份、特殊的命运使他们不断地被“边缘化”,无法回归乡村却又无法融入城市。本文以刘庆邦的长篇小说《红煤》为例,来解读中国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中,作家对煤矿工这一边缘群体命运沉浮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小说《金锁记》中的曹七巧被认为是“人性恶”的集大成者 ,是一个不被世俗所容的“异类” ,作者赋予其较其他女性人物形象更为完整的生命意义 ,在这个人物身上首先奠定并完成了作者对女性悲剧生命观的认识。在小说中另一个重要女性七巧的女儿长安形象上又寄予着作者对人生带有个人生命体验的深刻思考。从这两个女性形象上反射出的女性命运的生存本相以及由此体现出的张爱玲的生命悲剧意识正可视为《金锁记》的主题内涵。  相似文献   

11.
鲁迅小说《祝福》称祥林嫂为“陈旧的玩物”,这是大有深意的.小说从祥林嫂的逃脱与绑架、幸福与不幸、生存与绝望的命运中,体现了一种生命存在的悲凉.鲁迅在对祥林嫂的惨剧叙述中洋溢着对人际温暖、女性觉醒、知识分子担当的深切的呼唤  相似文献   

12.
怀着对湘西世界无以言说的温爱,寄寓着对人类社会“美”与“爱”的理想,沈从文于1933年冬至1934年春谱写了一曲清婉的牧歌一边城》,以希实现他“用一枝笔来好好保留最后一个浪漫派在二十世纪生命取予的彤式”。现从以下几点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13.
(一 ) 《边城》发表于 1934年 1- 6月的《国闻周报》。刘西渭曾称这是“一部 idyllic(田园诗的,牧歌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①小说的发表,颇具意味地回答着 1933年以来的“京派”与“海派”之争,实践着“艺术是独立的,却又原来是人性的”的“京派”文艺思想②。 作品自从它的诞生之日起,便成了评论界一个永远的话题。半个多世纪以来,《边城》始终是人们透视作者精神世界,解析作者作品底蕴的一个无法取代的窗口。面对作者笔下古朴、纯美的“边城”桃源世界,人们神往、礼赞,但又不免对沈从文的人生态度与文学理…  相似文献   

14.
黄伟杰 《学子》2004,(10):5-10
这是一位原为“从天安门广场来到大雁落脚地方”的北京知青、现已成为一名优秀体育场干部和知名兽医专家的“龙江汉子”,在祖国北疆用其青春和生命谱写的“畜牧人生”的牧歌。这里有“序曲”、有“主旋”、有“时代强音”。这是一曲在黑土地上回响着跨世纪的“人生之歌”,也是一曲平凡而高昂的奉献之歌。  相似文献   

15.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平等的生命,在一个不平等的社会,永远无法逾越阶级的鸿沟,无法脱下“小人物”卑微的外套,追寻可支配的幸福。在文学的舞台,矗立着许多“小人物”的经典群像,当我们欣赏文学,鉴别人生,探讨命运,也就更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相似文献   

16.
《边城》是沈从文笔下一曲吟唱人情美、人性美、人事美、风俗美的田园牧歌式的哀乐,文本中或明或暗地浮动着"出走"意象线索,展现了生命形态、生活形态和文化形态的"出走"。出走者空间位置的转移,生命形态的消逝,传统伦理道德、精神等文化层面的反叛和突破以及最后的"出走"结局,无一不影射出必然的悲剧导向。  相似文献   

17.
四、对诗的艺术特点做不恰当的概括 对《雅歌》的艺术特点,《研究》说是“高度的形象性甚至是象征性”,《简编》说是“高度的形象性中带有深刻的象征性”。同时,它们都认为诗作艺术形式是“抒情牧歌”,甚至说它是“抒情牧歌集”。其实,诗作突出的艺术特点,首先是在形式上借鉴牧歌加以创造的叙事恋歌。  相似文献   

18.
钟颖慧 《文教资料》2013,(29):66-67,77
萧红因其特殊的生命经历而具备一种似乎是与生俱采的悲凉感,内心的孤独与忧郁折射在她的文学作品中。《生死场》中,萧红表现出对女性生存状况的热忱关注与同情。但是历史的局限使萧红和她笔下人女性人物都处于“失语”的状态,她们难以通过话语捍卫自己的生命权力,这是她们共同的悲剧命运内涵和根源。  相似文献   

19.
史铁生曾说“我也曾喜欢体育,喜欢足球、篮球、田径、爬山,喜欢到荒野里去看野兽”,但是最终却只能“幻想”“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的感觉,踢一踢路边上的石子的感觉……”。“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史铁生曾深陷于对命运的绝望中。他说,“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然而幸运的是,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他邂逅了地坛这座古园。十五年后,当史铁生再次驶出地坛时,在他的脸上人们竞再也看不到绝望,也看不到迷茫。这个苦难的生命,正绽放着如花的笑靥,他的脸上写满了明朗灿烂的生命光华。  相似文献   

20.
小说《蒲柳人家》以田园牧歌的情调,通过对人物行为和故事性质“传奇性”的描摹,将世俗审美精神的“大团圆”审美模式熔铸于文本的结构之中,最终构建起一个“乡土乌托邦”的理想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