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家海 《传媒》2018,(6):71-73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AI+媒体"应该是都市报弯道超车的最后时机.面对人工智能即将带来的颠覆性变化,《华西都市报》立足未来,瞄准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趋势,打造了封面传媒公司.2016年,《华西都市报》融合转型的核心产品——封面新闻客户端上线,在传统媒体与世界的联接力减弱的背景下,其重新打造的这一全新的互联网产品,被期待于承担起重新联接世界的使命.  相似文献   

2.
《青年记者》2012,(1):60
2011年11月25日,广电总局发布"66号令"规定,播出电视剧时,不得在每集中间以任何形式插播广告。本期专栏文章对这一"限广令"的合法性、正当性与有效性进行了分析,认为"限广令"的合法性毋庸置疑,但正当性与有效性却值得进一步探究。会不会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  相似文献   

3.
传媒资讯     
第25届"湖北新闻奖"评选揭晓第14届湖北新闻论文(论著)奖同时评出本刊讯第25届(2007年度)"湖北新闻奖"评选结果4月7日在汉揭晓.共评出报纸、广播电视、理论宣传、网络宣传、文体新闻、新闻摄影、新闻美术和论文(论著)等11个系列获奖作品540件.其中一等奖93件,二等奖178件,三等奖269件,好标题25条。其中,本刊11篇首发论文获奖。  相似文献   

4.
作为新一轮技术革命的代表,人工智能(AI)技术已经改变或正在改变许多行业和领域,教育就是其中之一。以"教师"为核心的教育1.0阶段将以"学生"为核心教育2.0阶段。这一教育阶段的核心是以大数据为基础,以"效果和效率"为考虑标准,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重新塑造教学评价和教育管理模式。因此,目前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教育发展和建设强国的需要。教育模式的改革是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旨在从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的支撑角度出发,研究国内外"人工智能+教育"教育应用情况,归纳总结"人工智能+教育"的细分领域及应用场景,最后提出为适应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2.0阶段环境下的传媒教育,在新闻传播、艺术创意、设计、内容制作等传媒教育的变革和教育生态重构。  相似文献   

5.
任泽阳  沈金萍 《传媒》2023,(10):9-11
<正>阳春三月,树绿花繁。中国传媒大学校园在春风沐浴下面貌一新,春意盎然。2023年3月25日,以“GPT-4与传媒”为主题的第一期中国传媒沙龙在中国传媒大学成功举办。该沙龙由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指导,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和传媒杂志社共同发起并主办。来自产学研三界的嘉宾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驱动下未来传媒行业的变革之路。沙龙话题前沿、形式新颖,吸引了学界业界嘉宾的广泛关注,能容纳80人的会场座无虚席,很多师生站在门口走廊里听会。这是一场围绕“GPT-4与传媒”这一主题的头脑风暴,是一场关于人工智能最前沿话题的思想饕餮盛宴。  相似文献   

6.
"人工智能"首次写入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新兴产业成为国家战略。"人工智能+"将成为各领域发展趋势之一,传媒业也不例外。随着"人工智能+传媒"的推进,新的信息传播平台不仅将各种媒体功能融合,同时具备智能属性,可与用户实时互动。"人工智能+传媒"将引发传媒产业形态的蝶变,对媒体融合发展格局带来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7.
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更迭及广泛应用,促使众多行业形态在结合人工智能的基础上发生了改变,其中便包括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英语图书出版领域。鉴于此,本文以"英语图书出版"为研究对象,探讨人工智能与其内容制作、编辑加工、出版发行等环节的融合应用,并提出有利于人工智能与英语图书出版融合发展的策略,即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助力图书选题策划、运用人工智能优化图书编辑加工流程、培养智能技术复合出版从业人才。  相似文献   

8.
随着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Web3.0浪潮席卷而来,这股浪潮带来了信息发布和接收工具的变化,加剧了"去中心化"现象,使得人工智能介入信息传播的程度越来越深;提升了信息的实时性、可靠性、丰富性、综合性与可获取性,赋予数字媒体更强的主动性.为了适应这些变化,国家应普及轻量级加密技术,完善隐私权;打破信息茧房,引导人工智能健康发展,让数字传媒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9.
传媒观点     
《今传媒》2016,(4):154-158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高级经济师,管理学博士:"智媒体"代表传媒业的未来所谓智媒体,是指立足于共享经济,充分发挥个人的认知盈余,基于移动互联、大数据、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新技术的自强化的生态系统,形成了多元化、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实现信息与用户需求的智能匹配的媒体形态。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传统媒体转型的逐步深化,基于互联网的"智媒体"——我认为它代表了传媒业的未来。  相似文献   

10.
传媒观点     
《现代视听》2012,(9):2
刘云山:进一步兴起迎接党的十八大宣传热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25日在出席全国宣传部长座谈会时强调,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用胡锦涛总书记"7·23"重要讲话精神统一人们思想,大力营造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浓厚氛围,营造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兴起迎接党的十八大宣传热潮。  相似文献   

11.
建立报业的全媒体系统,是启动和实践报业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步骤,也是利用数字技术重塑报业的业务形态和行业边界的重要手段.烟台日报传媒集团从2008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实施全媒体战略,组建全媒体新闻中心,通过建立完善的多种媒体形态的组合,形成崭新的"全媒体框架",再造内容生产流程,按媒体内在传播规律制作和发布产品,以求实现从"营销报纸"到"营销内容"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传媒动态     
《传媒观察》2012,(3):64
正默多克集团:"太阳"再次升起据《人民日报海外版》、《京华时报》综合消息,《星期日太阳报》于2月25日正式创刊。新闻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鲁珀特·默多克当晚在伦敦北部赫特福德郡一家印刷厂参与印刷新报创刊号。而这份报纸的创刊号与43年前的《太阳报》创刊号如出一辙。  相似文献   

13.
未来传媒业态如何发展、未来传媒教育形态如何创新,是传媒业界和学界共同关注的核心话题。随着高速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加之人工智能和媒体的深度融合,媒介与社会一体同构的智能媒介化社会正在来临,自成一体的传媒行业将不复存在,传媒正在成为社会结构的操作系统和源动力、塑造社会结构的决定性因素。传媒教育形态须因应传媒业态变迁而演变,现有传媒教育范式应向智能传媒教育范式转移,以"传媒+"为学科专业建设的基本遵循。但传媒教育形态发展遵循的逻辑不应等同于传媒业态发展的逻辑,而是必须坚守人文价值理性逻辑,才能超越并引导传媒业态发展遵循的技术工具理性逻辑,这是传媒教育存在的价值所在、要义所在。用传媒的力量守护人的价值、用人的价值引导传媒的力量,应是未来传媒和智能传媒教育必须坚守的伦理底线。  相似文献   

14.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2019年被称为中国人工智能元年,从中央到地方,各个部门、各个行业都制定发布了人工智能白皮书和发展规划等,这次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给相关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AI主播的出现也给传统电视媒体中播音主持行业带来了冲击。那么对于电视镜头前的第一人——播音员主持人来说,如何加强自身优势、了解和分析AI主播的发展方向,是必须要面对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孙姣娇  郝雯婧 《传媒》2021,(14):88-90
随着新媒体急剧崛起与智媒时代的到来,传媒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与变局,媒介形态的革新与聚变对传媒人才能力结构提出新的要求,并持续影响着传媒人才培养的理念、方向、规格、能力等.智媒时代传媒人才的培养应深化和拓展对人工智能的认知,提高智媒内容运营能力,提升内容价值的判断能力,注重媒介素养教育.  相似文献   

16.
未来的3到5年,人工智能在传媒领域将会有哪些应用和前景?为此,本刊特邀"新智元"创始人杨静、"今日头条"副总裁林楚方与多位传媒业内外的专家面对面。与林思恩、苏中、陈朝华、朱平豆、周虎城、蒋纯、常河等传媒业内外的专家们面对面进行了一次深入交流。本刊整理交流实录,启发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人工智能为传统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促进了新一代智慧图书馆系统的构建。人工智能环境下,图书馆将呈现出人机协同的精准服务方式、趋于平等合作的馆员与用户关系、更为个性化的服务内容、更为灵活多样的服务组织形式等新服务形态。研究了人工智能环境下建设"智慧国图"的思路,要面向图书馆用户开发人工智能系统服务,面向智能社会发展的数据资源建设服务,面向不同服务群体的拓展型深度服务,以助力国家图书馆的智慧转型。  相似文献   

18.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引领一个媒体深刻变革的时代。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传媒生态将带来一系列挑战,包括存在重大意识形态风险、威胁清朗网络信息环境、造成知识产权保护难题以及产生严重数据安全威胁。对此,中国需要促进智能媒体技术创新,加强人工智能社会规范,推动智媒发展战略迭代,提升社会公众智媒素养,实现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传媒生态的战略优化。  相似文献   

19.
人工智能正在改变传播渠道的内涵。从传播方式看,基于算法的智能推送在改变传播模式的同时也提出了规制问题;从渠道的呈现形态看,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发展下智能语音应用让人的"口"的功能也得到体现,人工智能开始扮演"人"的传播者身份;从渠道形态拓展看,虽然VR技术还处于创新扩散早期的创新者使用时期,但一方面让沉浸式新闻有了渠道基础,另外一方面基于VR的社交4.0时代是社交媒体下一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传媒数字     
中国:逾半家庭收看"神七"直播最近,AGB尼尔森的监测数据显示:9月25日晚间,神七点火升空的直播创下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当日收视最高峰:7.1%的收视战绩,超过五成的中国家庭收看了"神七"发射直播节目,平均每个观众的累计收看时间长达40多分钟。这反映了民众对于见证中国首次实现太空行走这一历史性事件的渴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