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的张新平教授在谈到陶行知的校长理论时,总结了陶行知关于理想的校长的四个方面。校长是学校的灵魂,他必须有高尚的品行在陶行知看来,一个好校长也就意味着一所好学校。校长是学校的精神支柱,“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学校的好坏,和校长最有关系”。校长的关键角色和中心地位,理所当然地要求校长应有德性。“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校长既要讲公德,又要讲私德。公德是服务社会国家的根本“,我们在每一个行动上,都要问一问…  相似文献   

2.
陶行知是个言行一致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称誉他是“万世师表”。我们综观陶行知的师范教育思想乃至整个生活教育理论,可以发现,他对师德修养极为重视,一贯丰张“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强调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育人,不仅用自己的学识育人,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品德育人,一个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公德,而且要有私德,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  相似文献   

3.
题记:陶行知先生在1919年4月曾经发表过一篇名为《第一流的教育家》的文章。文章中,陶行知先生批评了三种庸俗的"教育家":一种是"政客的教育家,他只会运动,把持,说官话";一种是"书生的教育家,他只会读书,教书,做文章";一种是"经验的教育家,他只会盲行,盲动,闷起头来去办学"。陶行知先生指出,今日之教育家,必须"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第一流的教育家。时至今日,陶行知先生批评的三种庸俗的"教育家"依然非常普遍的存在着,虽然不是每个教师和校长都能成为教育家,但他一定要有成为教育家的情怀,有自己的教育理想,有自己的教育实践,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思想,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4.
公德意识薄弱在中国已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在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强调“重私德,轻公德”,本文从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三个主要方面分析中国传统道德形成“重私德,轻公德”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个校长,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养呢?苏霍姆林斯基从他长期担任校长职务的工作实践中得出一个结论:“一个好校长,首先必须是一个好教师。”这就是说,一个校长必须具备一个教师应有的基本素养。又因为校长是一校之长,他还必须具有比一般教师甚至优秀教师高出一筹的素养。我以为校长应该在以下六个方面加强锻炼,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符合时代要求的、有所作为的校长。  相似文献   

6.
传统伦理的失灵,归根结底是因为它不是以公正为本位的伦理。以公正伦理为本位,审视现存的校长职业道德要求,存在着公利、他利和校长个人利益分配不尽公正和合理的问题。公利、他利的实现是以校长个人利益的牺牲和摒弃为代价的,有悖公正的原则,亟待转型。从道德取向角度,校长私利与公利的关系应从“公而忘私”向“公私兼顾”转化,校长私利与他利的关系应从“绝对利他”向“己他两利”转化;从道德层次角度,校长职业道德应从“圣贤道德”向“先进性道德”转化;从道德范畴角度,校长职业道德应从“私德”向“公德”转化。  相似文献   

7.
“传道、授业、解惑”、“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应是真善美的化身”……可见,“教师”二字包含了多少崇高而尊贵的内涵。“好教师”的概念,人各有异,我作为教师,当然有对这一职业追求的不断思考。我认为好教师应该是一座宽容的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学校校长时,有一次,他发现一个男同学拾起一块砖头想砸另一个同  相似文献   

8.
周晓静 《教育探索》2005,(2):108-109
师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属于公德范畴,与私德有别。在我国私德主导的传统伦理体系中,师德私德化了。私德化的师德之流弊在于师德成为延伸至教师私人生活领域的职业道德,从而导致对教师私人生活的合法侵犯。此外,对师德的要求被过分拔高了。师德私德化下的教师承受着道德重负,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先生说:“要评论一个学校,首先要评论他的校长。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柳斌同志指出:“我们应当认识理解并牢记这样一句话: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两位教育家的论断无不说明校长肩负着党和人民的期望,任务光荣而艰巨。从一名教师到一名校长,从一名校长到一名优秀校长都需经过无数次挫折和磨炼。  相似文献   

10.
德育内容分类框架——兼析我国公德教育的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德育内容广泛,其中私德教育涉及自我定向和他人定向的道德,公德教育涵盖社会公德和国民公德,职业道德教育包含对待工作和服务对象的道德要求。中国是一个私德发达国家,素有束身寡过主义哲学和家庭伦理本位传统。学校教育偏重私德而轻视公德,从私德外推公德,致使公德教育降解为私德教育。  相似文献   

11.
正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以下简称《校长专业标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校长的6项专业职责,"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这些要求正是当前"倡导教育家办学"要求的体现。"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这句话之所以一直受到关注,就在于作为校长他应该是学校的旗帜。  相似文献   

12.
朱永新 《教师》2012,(17):1-1
教育家和教书匠,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教育家有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我们很多家长,在为孩子挑教师、挑班级的时候,都喜欢挑一个年纪大一点的“富有经验”的教师,我对他们说,你们不要这样。教育家,不分年龄;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有一些人,他教1年,然后重复5年10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5年,一个实实在在教5年的人,与一个教了1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的成就是不一样的。一个优秀的教育家,他应该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人,应该是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  相似文献   

13.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史中最宝贵的教育遗产之一。其中师范教育思想,至今仍闪烁着灿烂的光辉。在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重温陶先生师范教育思想,倍受启发,特别是他提出的“第一流教育家”的思想很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教师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正如陈云同志所指出:“四化需要人才,人才需要教育,教育需要教师”。培养什么样的教师,这是师范教育的核心问题。陶先生在1919年写的《第一流的教育家》一文中写道:“我们常见的教育家有三种:一种是政客的教育家,他只会运动、把持、说官话;一种是书生的教育家,他只会读书、教育、做文章;一种是经验的教  相似文献   

14.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一个好校长带领一批好教师,才能办出一所好学校。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相似文献   

15.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但仅有先进的教育思想还不一定就能领导好学校,因为想得到还得做得到,校长还得学会智慧地落实他的思想。案例中A校的原任校长不可谓没有思想。他抓教师的基本功训练,要求教师“每天写一板粉笔字”;他注重人性化的管理,节目为教师发放礼物;他还要求“教师进校门要下车对学生还礼”。  相似文献   

16.
对于公德和私德的定义,在我国学术界有很大的争议,各执一词,莫衷一是。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从道德的现实意义来看,无论对公,还是对私,道德都应该有一致的善恶评价。对公德和私德的划分不仅意义不大,而且会产生出诸多弊病。我们认为,只有淡化对公德与私德的划分,才能促进伦理学的发展和全民和谐社会的共建。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在道德建设过程中应重公德轻私德,厘清公德与私德的界线。面对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公德的现状,对私德和公德的概念及辩证关系进行分析,指出高职学生在社会公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通过完善私德促进高职生社会公德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郑富兴 《学科教育》2014,(5):105-112
关于教师道德的评价存在两个矛盾的现象,一是教师社会声誉下降与教师呼吁道德减负并存,二是好人与好教师在“应试教育”下相互冲突。教师是否应该是好人成为了一个问题。忽视或弱化教师的个人道德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工具化、技术化与功利化的后果。面对教育体制的不道德,教师仍应该是好人。教师道德评价的框架和内容从个人-职业、公共私人两个维度可以概括为私德、公德、师道和师德(专业伦理)这四种类型。教师道德评价的重点应该是教师德慧,即一种基于公共教育责任的价值立场处理不同类型的教师道德的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19.
学校的灵魂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培养好的校风,必须有好的校长。没有好的校长,不会有好的校风。好的校长,他应有崇高的献身精神,这完全出于  相似文献   

20.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校长是学校之魂。”在他看来,一个好校长也就意味着一所好学校。而杰出校长,是校长中的佼佼者,他们使学校从优秀到卓越,或引领卓越学校创造新的辉煌,可以说,杰出校长当属支撑卓越学校的第一要素。打开世界的教育窗口,认真研究新加坡杰出校长的治校方略,无疑会给我们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