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对"十七年文学"从不同角度进行重新评价和定位成为近年来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十七年文学"在当前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与中国经济文化环境影响到了研究者的心态有关.部分理论研究工作者已放弃对西方文化价值立场的过份认同,转而反思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十七年文学"中所蕴含的民族性的东西正好契合了研究者的这种追求."十七年文学"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还与"十七年文学"在当时拥有的读者群广大,在文学史上具有广泛的影响,从而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有关.  相似文献   

2.
"地上"文学与"地下"文学在文革文学语境下,表现出不同倾向和各自的文学特征.这两类作品在"色调"、"文革"表述、"无我与有我"等三方面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时代造就文学.建国后,中国的社会迅速发生了重大变革,进入了一个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阶段.作为描写生活、反映生活并推动生活前进的文学艺术的发展,也同样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十七年"中,女作家同男作家一样,把笔触伸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城,采用各种文体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生活.虽然不像"五四"时期和八、九十年代那样形成中国女性文学的高潮,但也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并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个性特征.从杨沫的《青春之歌》、草明的《乘风破浪》、茹志鹃的《百合花》、宗璞的《红豆》等的知名度之高和影响度之大便可知之.  相似文献   

4.
"休闲文学"是文艺界一个新的理论增长点,并未形成定论."休闲文学"是把审美中的休闲作用提到独尊地位的诗意文学,在文学这一领域内具有休闲性、诗意性的双重特征.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留学生文学作为一种跨文化文本,对当代中西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九十年代的长篇小说《陪读夫人》与以往的留学生题材文学比较,有了大突破,在表现中西文化交融方面贯穿着一种乐观的态度,折射出新时期留学生文学浓厚的文化意蕴及开放多元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6.
美国文学课自改革开放后重回大学校园,其高校教材编写在九十年代达到了相当程度的繁荣。纵观九十年代出版的二十余部高校美国文学教材,着重对比其中影响较为广泛的十余部,可以发现它们在编写体例、收录作家及其作品、教学实践的可行性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也各具特色。在结合九十年代我国美国文学研究发展趋势和高校美国文学教学实践反馈的基础上,九十年代高校美国文学的教材编写在整体上取得了与时俱进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7.
1980年代的文学,在四个方面对整个新时期文学作了奠基:价值观上,经历了从人道主义大写的人到存在主义小写的人的探索,颠覆了"当代文学"的"政治文学"体系;方法论上,经历了从本质的人到现象的人、从古典思维到现代思维的革命,建立了新的艺术叙事体系;体制论上,经历了从体制的人到市民的人的嬗变,实现了作家队伍的非体制化与文学形象市民人格重建;传播论上,实现了从文学的人与传媒的人的变异,实现了从文学选择到传媒选择,勃起新的文学-传媒体系。在此意义上理解,80年代文学是异于前此"政治文学"的新时期、新世纪文学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8.
论文由分析《今天》如何想象"自我"为"悲剧英雄"、如何指认"世界"为"他者"入手,描述《今天》的文学立场与文学主张.在此基础上,把《今天》纳入"新时期"的文学格局之中,梳理《今天》作为"同人刊物"如何应对自身的规范化、秩序化,如何面对"伤痕文学"这一新时期"第一个重要成规",如何应对主流文学规范.以《今天》为中心,从这样的三重规范入手,深入新时期文学话语秩序的内部,尝试着还原"新时期文学"如何建构与发生.  相似文献   

9.
张掖文坛在经历了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前期近二十年的孕育和沉寂后,在新世纪前后,终于风起云涌,蔚为壮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九十年代以来,由于大文化环境的逐渐改善和文学氛围的宽松和谐,张掖文学厚积薄发,成就了一批有着执着文学追求和极大创作潜力的,具有深厚的文化思想修养和时代责任感的文学新军。对于这一独特现象与创作实际的深入研究与探讨,有助于总结和促进张掖文学更好地发展。本文拟从九十年代以来张掖文学发展中涌现出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出发,对当下张掖文学的创作状态进行梳理和盘点;还原张掖文学不容忽视的成绩与实力。  相似文献   

10.
在近年的文坛上,新时期文学是一个颇受争议的复杂存在。对其时限、性质及与五四文学乃至文革文学、十七年文学关系的界定一直未有定论,尤其是关于新时期文学与文革文学和十七年文学的关系:有人称新时期文学是对文革文学和十七年文学的断裂甚至反叛,亦有人指出其应是一种对文革二元论的隐性回归。本文试图采取相对客观的态度,立足于文学的真实,对新时期文学与文革文学、十七年文学的关系作一梳理与探讨。  相似文献   

11.
特定的生存环境促成中国当代文学独自的运行轨道与风貌。这是一个由文学的被动走向主动的过程,是一个文学觉醒的过程,是一个文学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这个发展过程的实质是,真、善、美的运行机制由非良性状态向良性的转化与调整。中国当代文学向诺贝尔文学奖冲刺,在于在一个新的层面上对真、善、美进行整合,都在于对世界文学潮流的认同与超越。创作模式的革新发生在历史、时代、作家与读者这四维审美情感的交汇区。文学大家应该是大哲学家、美学家与艺术家集于一身者,还要善于集中与加工群众的审美智慧。批评家、理论家既要学者化,又要作家化;既有脱俗的审美能力,又要有不同凡响的哲学修养,时代也要求理论大师的登台。  相似文献   

12.
文章提出一个总的观点:"文学间性"是比较文学学科存在的前提,并以"文学间性"这样一个新的概念来界定从前各国学者所从事的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不外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民族文学与民族文学(国家文学与国家文学、语种文学与语种文学)之间的关系;二是文学与其他自然学科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三是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四是文学与文化、文明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文章提出"文学间性"是比较文学的学科特性的观点,是因为:首先,文学间性要求比较文学研究者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要有距离与空间;其次,文学间性要求我们所选定的研究对象不能只是同一个来源,而是要有两个以上的来源;再次,"文学间性"要求要以文学或者文学性为中心,不能离开文学或文学性来从事所谓的比较文学研究。同时,笔者也认为:比较文学研究不能离开文学与文学性,离开了文学与文学性的比较文学研究,对于比较文学学者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十年的中国文学语言,是在20世纪文学语言由文言到白话演进的基础上,继续沿着语言的民间口语化、优美典雅化和流行时尚化这三个方向发生着流变。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共同构成了新世纪中国文学语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选择哪种风格的语言去表达,既是作家综合读者的接受心理、现实的文化生态和经济效益等诸多外在因素的能动反映,也是作家自身审美趣味的一种隐性反映。  相似文献   

14.
儿童文学创作既有文学创作的共性,也有儿童文学创作的个性。儿童文学创作的共性是,它和成人文学创作一样,也是主体和对象的和谐统一、生命融合。儿童文学创作的个性是由儿童文学的作者和读者的不一致性(主要是读者的特殊性)决定的,儿童文学是成人写给儿童看的文学,读者(儿童)的心理特征、接受程度和审美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儿童文学创作。儿童文学创作的个性主要表现在创作主体的二重性、创作对象的限定性、文学形象的特殊性、创作风格的空灵性、语言表达的浅近性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学作品的深度解读需有完满的审美心理的参与,只有将作品中美的语言对象化于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将作品中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对象化于学生的心灵,才能使学生与作品产生生命的交流与融合,进而形成正确的审美态度。为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构建审美心理机制,可用“澄怀味象”、“内觉体验”、“量质转化”的原则加以运作。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文学教学忽视学生在文学意义构建中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读者的主体地位、文学语言的偏离意识为学生文体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文体意识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语言的分析作出有理有据的判断。但文体意识的培养在整个文学教学中也只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并非全部。  相似文献   

17.
发展论是源自西方一般历史学的一个根本性文学史观念。建基于此,有两种文学史范式:历史主义的文学史和形式主义的文学史。前者将文学史叙写为一个由低级而高级、由简单而复杂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后者将文学史演绎为一个关于文学的艺术形式不断创新的历史逻辑。两者皆放逐了文学的审美本体及其个性与丰富性,使文学史变成了一种苍白的文学知识谱系。要重写中国文学史,就必须首先走出发展论的文学史观,在回返中国历史文化原点中找到新的文学史观。  相似文献   

18.
河北文学传统的形成源于河北解放区文学。这一传统表现出以下三个特点: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很强的时代精神,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从铁凝和孙犁两位作家的创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河北当代文学对解放区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时期文学,在文学语言领域相对集中地出现了大量的变异语言。这些变异语言,是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对中国新时期文学影响的结果,是后现代文学观念在文学语言层面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20.
茅盾通过创作、论评、译丛和办刊等文学活动阐扬了兼容并包的开放性文类意识。这对开河之初的中国新文学起到了导引和建廓作用,同时肃清了旧文学的流毒,从而使得新文学向着“真”的方向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