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讨论划分方言可以采用的各种标准,结合滇南方言的语音特点和特征,确立了划分滇南方言采用具有“单一性”、“一致性”、“排他性”特征的“音质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划分了滇南方言的范围,同时,也对某些讨论滇南方言的不确切观点提出了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2.
本文一改原来按国别划分英语方言的方法,而是从宏观上将英美加澳新等五国英语划入一个方言——五国方言,再从英语其他各种变体的内部结构(语音、语法、饲汇)特征入手加以研究探讨,比照汉语、日语、阿拉伯语的方言划分方法,给予原来被视为“干扰变体”的新加坡英语、印度英语、南非英语以独立的正式方言地位,“干扰变体的极端例子”洋泾浜英语和克里奥尔英语也得到不受歧视的正式方言地位.  相似文献   

3.
闽台闽南方言“称赞词”是指闽南方言中对人的优点表达喜爱、表扬或赞美之情的一类词,即与闽南方言词“阿咾”表达的意思相同。这一类词体现出浓厚的闽台文化特征,很值得研究。本文主要从称赞词的闽台文化特征的阐释、词类划分和语法特点来研究闺台闽南方言称赞词,以便对闽南方言文化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蒋静 《现代语文》2015,(1):78-80
主要从四川方言后缀“子”的构词、语法、感情色彩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通过举例分析讨论了四川方言中后缀“子”的用法及其在方言词语中所表达的感情色彩,并通过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在构词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四川方言后缀“子”所具有的几类特征。  相似文献   

5.
主要从四川方言后缀“子”的构词、语法、感情色彩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通过举例分析讨论了四川方言中后缀“子”的用法及其在方言词语中所表达的感情色彩,并通过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在构词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四川方言后缀“子”所具有的几类特征。  相似文献   

6.
地方方言的片区划分一直是汉语方言研究的重要课题。东海县是江苏省北部靠近山东省的一个县,江淮官话和中原官话的分界线从该县穿过,东海县方言具有鲜明的过渡方言的地方特色。文章阐述了东海县东南和西北两个方言片区划分的语音和词汇标准,并通过列举两个片区的典型语音和特色词汇,详细比较了东海县境内江淮方言和中原官话的地方方言特征。  相似文献   

7.
以历史语言学的创新理论为依据,讨论近代汉语语音的演变和方言的划分等问题。作者强调,方言地理学的等语线和语音的存古不能作为划分方言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话中的“有 VP”句是近几年由港台传入大陆的方言句式,讨论这种句式的类型、语用特征以及它在大陆形成的原因和发展趋势,旨在说明,方言语法与普通话语法之间可以互相影响、互相转化,我们应以从俗的原则接纳各种方言成分,以宽容的态度对待语言的变异现象。  相似文献   

9.
<正> 滇南方言和它的母语北方方言一样,曾经大量使用过儿化韵。但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滇南方言的儿化韵逐渐发生了音变,其主要特点是:丢去了儿化韵的卷舌动作,代之以另外的音素,从而变成新的读音。这种音变现象,经过较长时间的稳定,成了自己的方音(即一般说的土语)。现代滇南方言中,有不少与普通话同形异读的字、尚可看出它们从儿化韵演化到方音的主要过  相似文献   

10.
程度副词可分为“绝对程度副词”和“相对程度副词”两类。本文对辽宁省黑山县方言中几个“很”类(绝对程度)副词的用法进行了分析讨论,内容包括:副词的语法特征,如句法功能、组合能力与重叠形式等;副词所表程度义的等级性及其对所修饰成分的选择性;该副词与其他方言中相关、相类词的用法的异同辨折。  相似文献   

11.
在语调研究尚未深入的今天,对“方言语调”的阐释呈现出艰难性特征。在这样的语境下,“方言语调”的量化测试很难保证其科学性。“方言语调”的量化测试应该另寻它径。笔者认为,“方言色彩”的量化测试是“方言语调”量化测试的出路,据此,笔者提出了一套具体的办法。  相似文献   

12.
古代突厥语方言研究(五)--乌古斯和回鹘研究系列之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突厥语大词典》的记载,并参考碑铭文献、回鹘文出土文献及现代诸突厥语言的材料,将古代突厥语划分为“原始突厥共同语”(2世纪以前)、“前古突厥语”(3~6世纪)、“上古突厥语”(7~12世纪)、“中古突厥语”(13~15世纪)、“近古突厥语”(16~18世纪)五个历史发展阶段。“前古突厥语”时期的突厥语分为“r音化语言’,和“d音化语言”两种类型;“上古突厥语”时期,“d音化语言”分化、演变为分化型的“j方言”、“dЗ方言”、“δ方言”、“z方言”、“混杂方言”和混化型的“n方言”、“h方言”七种类型。现代突厥语族诸语言则是在“r音化语言”及上述七类方言的基础上演化、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13.
在方言分区讨论中,深受注目的热点之一就是广西的“平话”问题,其焦点在于“平话”要不要“独立”?要不要“升级”?“平话”作为一种散布桂北桂南许多地方的方言,内部并不完全一致。有必要结合土话的情况来考虑这些“平话”的问题。在各个“平话”点的归属基本明晰的前提下,再来进一步研究南北“平话”是否应该整合为广西自治区内一个汉语方言区的问题,这样比较稳妥。桂南“平话”跟桂南粤语(白话)关系密切,彼此的语言特征同多异少,可以考虑归入桂南粤语作为有特色的一支。从汉语方言分区的总体格局出发,联系汉语七大方言区来考虑,“平话”的情况还不足以提升为与现存七大方言并列为汉语方言分区中第一层次的方言区。  相似文献   

14.
根据《突厥语词典》的记载,并参考碑铭文献,回鹘文出土文献及现代诸突厥语言的材料,将古代突厥语划分为“原始突厥共同语”(2世纪以前)、“前古突厥语”(3-6世纪)、“上古突厥语”(7-12世纪)、“中古突厥语”(13-15世纪)、“近古突厥语”(16-18世纪)5个历史发展阶段。“前古突厥语”时期的突厥语分为“r音化语言”和“d音化语言”两种类型;“上古突厥语”时期,“d音化语言”分化,演变为分化型的“j方言”、“ji方言”、“shi方言”、“z方言”、“混合方言”和混化型的“n方言”、“h方言”7种类型。现代突厥语族诸语言则是在“r音化语言”及上述7类方言的基础上演化、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15.
熊顺喜 《文教资料》2013,(30):34-36
新洲方言属于江淮官话黄孝片。新洲方言中表被动的“把”及其扩展形式“把得”具有明显的地方方言特征。文章阐释了“把”的词性特征、语义特征,并对“把”的扩展形式“把得”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次对重庆的方言影视剧作全面的历史清理,是进一步研究“川渝方言剧”的基础性工作。从时间发展向度上看,本文回顾了重庆方言剧从1982年的《人与人不同》开始到目前为止的近20年的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80年代、90年代和世纪之交共三个时段进行论述;从空间类型向度上看,本文将重庆方言剧划分为电影、电视剧、电视台栏目短剧、川剧电视剧共四大类型进行论述。经过这样的纵横梳理,重庆方言剧的总体发展脉络也就十分清晰了。  相似文献   

17.
根据《突厥语词典》的记载,并参考碑铭文献、回鹘文出土文献及现代诸突厥语言的材料,将古代突厥语划分为“原始突厥共同语”(2世纪以前)、“前古突厥语”(3~6世纪)、“上古突厥语”(7~12世纪)、“中古突厥语”(13~15世纪)、“近古突厥语”(16~18世纪)五个历史发展阶段。“前古突厥语”时期的突厥语分为“r音化语言”和“d音化语言”两种类型;“上古突厥语”时期,“d音化语言”分化、演变为分化型的“j方言”、“d3方言”、“ǒ方言”、“z方言”、“混杂方言’,和混化型的“n方言”、“h方言”七种类型。现代突厥语族诸语言则是在“r音化语言”及上述七类方言的基础上演化、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18.
根据《突厥语词典》的记载,并参考碑铭文献、回鹘文出土文献及现代诸突厥语言的材料,本文将“古代突厥语”划分为“原始突厥共同语”(2世纪以前)、“前古突厥语”(3-6世纪)、“上右突厥语”(7-12世纪)、“中古突厥语”(13-5世纪)、“近古突厥语”(16-18世纪)等五个历史发展阶段。“前古突厥语”时期的突厥语分为“r音化语言”和“d音化语言”两种类型;“上古突厥语”时期,“d音化语言”进而分化、演变为分化型的“j方言”、“dЗ方言”、“Э方言”、“z方言”、“混杂方言”和混化型的“n方言”、“h方言”等七种类型。现代突厥语族诸语言则是在“r音化语言”及上述七类方言的基础上演化、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19.
作为詈骂语的安徽阜阳方言[t(c)hi213t(s∫)]是一个文化词,也是一个方言特征词,它的词形是“妻侄”,这种用法广泛分布在中原官话区的许多片区,“妻侄”内在的文化因子是其成为詈骂语的基础所在,可以作为方言特征词作为划分方言区的参照标准.  相似文献   

20.
根据《突厥语词典》的记载,并参考碑铭文献、回鹘文出土文献及现代诸突厥语言的材料,将古代突厥语划分为“原始突厥共同语”(2世纪以前)、“前古突厥语”(3—6世纪)、“上古突厥语”(7--12世纪)、“中古突厥语”(13--l5世纪)、“近古突厥语”(16--18世纪)等5个历史发展阶段。“前古突厥语”时期的突厥语分为“r音化语言”和“d音化语言”两种类型;“上古突厥语”时期,“d音化语言”分化、演变为分化型的“j方言”、“d3方言”、“δ方言”、“z方言”、“混杂方言”和混化型的“n方言”、“h方言”7种类型。现代突厥语族诸语言则是在“r音化语言”及上述七类方言的基础上演化、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