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1 毫秒
1.
列宁的阶级分析理论认为,阶级的划分应以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为首要标准。这一理论长期被奉为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分析的唯一经典。但二战以后,西方资本主叉国家出现的“新中间阶级”、“政治权力寻租”等现象、以及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暴富阶层”的出现等社会阶级结构的巨大变化,使得我们在运用这一阶级分析理论时遭遇到了现实难题。财产、收入、知识、政治权力等因素在阶级分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彰显,任何单一划分阶级的标准都已无法解释越来越复杂的阶级现象。因此,探讨列宁的阶级分析理论及其在当代的不适用性。建构适合于当代社会尤其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社会阶级结构的阶级分析理论,就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
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科学地论述了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和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当代中国的发展,中国的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此产生了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作用的质疑.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进行科学的解读,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解决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这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立场-方法-观点”有机统一的典范,阶级分析法作为《宣言》中的核心方法论,是解剖和分析阶级社会的基本方法和主导线索。《宣言》以阶级分析法解读阶级社会及带有阶级性社会的历史现象,包含丰富而科学的社会分层思想,其中国化继承与创新的理论和实践,为解释当代日益复杂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提供有力方法论支撑。当前科学把握阶级分析法,应做到“从对立到合作、从反思到构建、从阶级到共同体”三重考察,符合阶级分析法的时代镜鉴,也是《宣言》中阶级分析法当代价值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运用,是正确认识阶级社会阶级阶层现象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内涵丰富、内容完整,是一个科学系统的方法论体系,对于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分析认识现阶段的阶级阶层问题都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划分和划分标准的观点,创造性地对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了科学划分,推动了马克思主义阶级划分理论的中国化;运用马克思主义从经济关系和政治态度上分析阶级的观点,深刻阐述了社会各阶级的阶级属性,揭示了不同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同阶级政策密切联系的观点,系统论述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状况和各阶级间的关系,制定了符合革命实际的阶级政策。新形势下,系统考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的历程,对目前制定科学的阶级阶层政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阶级和阶级分析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由于本世纪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阶级结构的新变化,特别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所谓“中间阶级”的发展壮大,使得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阶级理论受到严重挑战。由此,当代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致力于这一理论的再探讨。作者对探讨过程中涌现出的几种阶级定义和“中间阶级”理论略作介绍,并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对其作出评论  相似文献   

8.
列宁的文化理论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文化理论的发展,是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提出了"两种遗产"的思想,指明了马克思主义者所应接受的文化遗产;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提倡"文化的党性"原则;批判民族主义者的"民族文化",提倡"各民族共同的文化",并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立足于苏俄实际提出了一系列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和具体的建设措施。  相似文献   

9.
性别:一个比阶级更根本的分析范畴姜进教授:马克思主义一个最基本的分析范畴是阶级,马克思对整个社会五种发展形态的描述,就是建立在阶级分析的基础上的。从原始社会无阶级状态,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进入奴隶社会,然后进入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后要走到共产主义社会。这是由生产力发展所引起社会生产关系变化的必然趋势,而阶级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理解和阐释阶级社会的基本概念工具。在1980年代前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一些女性马克思主义学者开始认识到性别差异和不平等如同阶级差异一样,渗透了人类文明的历史,从理论上论证了性别gen…  相似文献   

10.
阶级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分析方法之一。阶级的存在势必意味着不平等的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阶级产生的根源、阶级关系的发展以及阶级的最终消亡等方面对人类历史作了深刻剖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  相似文献   

11.
"网络社会"概念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社会”的概念及其中英文表述,仍然悬而未决。本文分析了“网络社会”概念未能界定的分歧所在.并提出解决的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2.
网络社会的哲学解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整个社会的信息化程度和社会信息的网络化程度不断提高,必然产生一种新的社会形式,即网络社会。从哲学的角度对网络社会的形成、本质、结构、特点和隐忧等方面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13.
鄢克非 《海外英语》2012,(1):295-296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onfucius and Plato’s ideal society that includes ideal social structure,ideal ruler and ideal administration,we can find their common desire to build the harmonious society.We hope to promote English teaching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相似文献   

14.
由香港导演陈可辛执导的《武侠》,借男主角唐龙身份的几次变更,展现了民国初年,中国社会存在的三个平行系统:以血缘维系的宗族社会、以法理为准的法治社会、以暴力为王的江湖社会。影片解释了三个系统的生存法则与道德准绳,并体现了对法治社会的思考、对江湖社会的反思,为香港武侠电影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小康社会的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仅坚持和继承而且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一个民主自由的社会,一个没有根本利益对抗的社会,一个富裕但贫富差距不大的社会,一个经济持续发展的有创新活力的社会,一个人员充分流动的开放的没有等级的平等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应该从相应的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7.
小康社会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从静态的角度看,它包括了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大要素,表现为量的规定性和质的规定性的统一。从动态的角度看,它的性质是由各要素的性质及其联结方式共同决定的,且具有新质和新功能。把小康社会看成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社会属性的本质规定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都具有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从历史进程的维度考察,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小康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历史阶段。从目标要素的相互推进看,两者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9.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理念和人才观念的创新,用人制度的改革,依靠现有的学历教育形式,不可能完全满足建设学习社会的需求。因此,社会考试开始成为人们更新知识、自我发展的重要方式,成为学习社会形成中的生力军。  相似文献   

20.
总体社会、主体社会和社会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类社会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基本要素的综合,这就是总体社会。作为这四个基本要素之一的“社会”,是主体社会,它是总体社会的一个基本要素。主体社会是主体间关系的总和,是人的现实生活领域。在这个领域中,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现实成果,都直接地返回到人,落实到人的生活上,成为人自身发展的力量。这种返回的过程,就是社会建设,它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