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教材第一册第2—3页教材简析教材中用儿童乐园里部分场景的画面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和数一数了解画面的有关内容。教材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说和数来认识生活中的事物 ,这是学习数学常用的方法 ,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初步了解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描述某些生活现象。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观察场景中的相关物体 ,能分别按某种顺序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 ;教学难点是从场景中抽象出数 ,并用点子图表示物体的个数。教学理念数学来源于生活 ,许多数学问题本身就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数一数》这节课意在…  相似文献   

2.
吴俊宏 《黑河教育》2014,(11):80-80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14页~16页,练习二1~4题教材分析:《1~5的认识》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学目标:能够借助具体物体正确数出5以内物体的个数,理解5以内数的具体含义,知道1~5的顺序,知道5以内数的组成,会读写5以内各数。  相似文献   

3.
【学生问题】在一次苏教版四上《找规律》一课的教学中,教者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主题图,研究三组物体的排列规律,并得到两端物体的个数比中间物体多1以后,教者为了拓展与完善学生的认知,出示下面的小棒与圆片排列图:教者的目的很明显,就是想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与教材中三组物体排列的不同,从而突出首尾不同时两种物体个数应该是相等的。但事与愿违,教者在出示小棒与圆片排列的图后,提问:图中小棒与圆片是怎样排列的?学生没反应。师追问:是不是一一间隔排列的  相似文献   

4.
数学是模式的科学,寻找和发现周围世界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及事物间变化的规律构成了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从四年级开始在每册教材中都设置“找规律”单元,引导学生探索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本节课是找规律的第一课时,内容是找出间隔排列的两个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对此内容笔者曾先后进行两次实践,对怎样找规律深有体会。  相似文献   

5.
“5的认识’是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第9页的数学内容。教学时,要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使学生对5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一、搞清基数和序数自然数既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即基数),又可以表示事物的次序是第几(序数)。在教学5的认识时,可通过观察教材中的图画,引导学生搞清基数和序数的联系和区别。  相似文献   

6.
一、说教材 “找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十单元第一节的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已经结合有关学习内容,初步积累了一些探索简单规律的经验。这部分内容首先让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 1.使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间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五年制数学第一册(统编教材第24页,义务教材第34—35页)。 教学目的: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是8的物体的个数,了解8以内数的顺序,会读写数字8,熟记8的组成。 教具准备:主题画(图中的人物可移动),一张长方形餐桌、8个小孩、8套餐具、8瓶饮料的示意图,磁性软件,尺子图,计数器。  相似文献   

9.
程玲 《新课程研究》2010,(5):134-135,137
《11~20各数的认识》是人教版课标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能够正确、迅速的读11~20各数。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笔者尝试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试图从评价这个角度对课堂的教学进行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6单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正确地数出数量是9的物体个数,会读、会写数字  相似文献   

11.
苏联多莫里亚特所著《数学博奕与游戏》一书小给出了所谓尼姆博奕(三堆物博奕),也就是下述问题中n=3的情形: 给定n堆物体,每堆物体的个数分别为m_1,m_2,…,m_n。两个局中人可以轮流从某一堆(每次可以随意选择一堆)一次取任意个数的物体(但不得不取),谁能最后一次拿走  相似文献   

12.
我们知道,过去的中、小学数学教材中,“0”不属于自然数。在中学正整数也叫自然数,在小学称“我们在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1,2,3…叫做自然数”。由于目前国外的数学界大部分都规定0是自然数,我国为了便于与国际交流,1994年11月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背景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位置"."位置"这一内容初步渗透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思想,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上下、前后和左右等方位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两个数表示一个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即从两个维度来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  相似文献   

14.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是华东师大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上)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第四章是初中几何教学的开篇,主要内容是图形的初步认识,它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体入手,使学生逐步由模糊的、感性的对物体形状的认识上升到抽象的数学图形,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提供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三次函数的零点个数、方程解的个数、两个函数图像的交点个数等问题在近几年的文科数学高考中屡屡出现,关于三次函数零点个数的研究,是高中文科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诸各大期刊的研究成果林林总总,精彩纷呈.关于研究的目的,我认为如何让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中学数学教学,才是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问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简单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7.
课题: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小学数学第一册第40—41页“8的认识”教材简析:数学第一册第二单元是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这一单元教学认数字、写数字和10以内的加减法,教材中采取了认数和加、减计算穿插进行,适当结合的编排方法,“8的认识”是在教学0-7各数的认识和7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8的认识”的方法和思路与“7的认识”相同,只是8的组成和写法难度较前增大。本节课的重点是8的意义、组成和写法,8的写法是教学的难点。技学目标:认知目标:1.使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是8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8;2使…  相似文献   

18.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语言区域狭窄,表达不够清晰,数学思维尚在启蒙阶段。数学教师在低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学内容,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一、“图意表述”的语言训练小学低年级的教材,为了适合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有许多内容是用图形(包括动物图、韦恩图、图形应用题等)表示的,在教学中让学生说出图意,是进行数学语言训练的最好途径。例如,教师要促使学生看图,可以这样引导:“苹果的个数比梨的个数少YU3”,“梨的个数比苹果的个数多3”,“苹果的个数与梨的个数相差3”,“白兔的只数与黑兔…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背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位置”。“位置”这一内容初步渗透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思想,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上下、前后和左右等方位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两个数表示一个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即从两个维度来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  相似文献   

20.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过程,知道其个数关系。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