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吴奔星教授编著的《鲁迅诗话》即将于今年第三季度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鲁迅诗话,就是鲁迅论述古今中外诗史、诗人、诗作以及他关于诗歌理论的话。其中包括诗歌的起源、论中国古代诗人及其作品、诗歌的创作、欣赏、批评、翻译,以及论外国诗歌、诗人等,共计数百条,对有关的条目辑者还加了注释。书的封面系叶圣陶题签。  相似文献   

2.
李东阳的<怀麓堂诗话>提倡以声论诗.让"声"从各种诗论、诗法中冉冉升腾,突出再现.如许诗论坚持了前人构建的纯诗学批评;确定和弘扬了古典诗歌形式主义诗论;为诗歌"音乐美"特性的再发现作出了独到的艺术贡献,显示出非凡的艺术勇气.  相似文献   

3.
普丽华的<诗歌文化论稿>从文体本身的研究角度出发,让诗歌回到诗歌.  相似文献   

4.
宋代诗话中的用事论主要在两个维面展开:一是对诗歌用事的原则及其要求进行探讨,着重考察用事与整个诗作、使字用语、诗意表现、创作主体的关系;二是对诗歌用事的方式及其内涵、审美效果等进行考察,着重从意用事和语用事两大块切入探讨。宋代诗话的用事论较充分地体现出了宋人对具体诗法理论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彭睿 《鸡西大学学报》2014,(11):116-118
魏泰《临汉隐居诗话》以"余味"说为审美标准,形成了重视"才情"反对"苦吟"的创作动机论,峻洁句法与浑厚用典的创作手法论,从而组成了一个从文本创作到文本欣赏较完整的诗歌理论体系。其成书时间约在北宋中期,早于公认的具有转变意义的叶梦得《石林诗话》,因而在"论诗及辞"类诗话中具有萌芽性质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心雕龙·明诗>篇是刘勰的文体论的第一篇,也是他对诗歌这一体裁的专论.<明诗>篇明辨诗歌的源流,四言和五言诗的发展历史,诗的风格、作用及写作特点等.可以说它是先秦至齐梁时期诗歌理论的总结,也是这一历史时期的诗歌发展史.  相似文献   

7.
<正> 门立功同志在古典诗歌理论的研究中,辛勤耕耘,勇于创新,其新著《历代诗话撷英》是一部探骊得珠之作。著者对浩如烟海的诗话进行着默默的搜取、洞察、判断和归纳,构建成了以本体论、创作论、技法论、风格论和鉴赏论为逻辑组成部分的庞大理论体制。本体论对源流、诗道、修养、总术的审视,创作论对聚材、构思、谋篇、取境、点化、修改创作过程的考察,技法论对形神、情景、虚实、比兴、寄托、用事、创新、锤炼、警策等  相似文献   

8.
我国早在后汉、南北朝已有人开始译诗,但迄于晚清,有关诗歌译论的文字尚无片言见于文献。南社胡怀琛1914年出版《海天诗话》,以传统诗话的形式初探诗歌译论,虽多属感性认识,但已触及某些本质方面的理论,可视为我国诗歌翻译理论的滥觞。“五·四”新文化运动勃兴之后,我国文学领域译诗日多,译论迭出,郭沫若、茅盾、成仿吾、闻一多等于创作、翻译之余,竞相撰文研究译诗的得失,遂使我国诗歌翻译理论初具框架,初显雏形,并开始走上正途。其间闻一多先生独辟蹊径,自创新说,为我国诗歌翻译理论贡献弥多,功在奠基,尤应引起后人注意。  相似文献   

9.
徐居正所著《东人诗话》是朝鲜有代表性的诗话作品,其所蕴含的以“气象”评论诗歌的方法与中国传统的气象论相比,更重视作者的社会地位对诗歌创作的影响,这与徐居正所处李朝兴盛的理学背景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0.
杨慎的《升庵诗话》是明代以前最长的诗话,其内容博大精深。它看似没有理论体系,实际却蕴含着很强的理论性。本文对《诗话》及其为诸多选本所写的序言进行梳理,探讨杨慎的诗歌体式论。  相似文献   

11.
据李庆立先生《谢榛全集校笺》统计,谢榛现存2553首诗,但一直以来,大家对谢榛的关注更多集中于他的《四溟诗话》,对其诗歌创作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这与其在明代诗坛的地位极不相称。其诗歌创作,早期激昂慷慨、壮直苍健,又不乏清妙明达、俊亮雅致;晚年诗风渐转萧瑟凄凉、低沉清苦。这和诗人一生的遭际密切相连。  相似文献   

12.
钟嵘未对谢惠连的诗歌进行溯源,因为其诗歌风格尚未定型,承袭关系不明显;他的《秋怀诗》、《捣衣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符合钟嵘的审美理想;“绮丽歌谣”所指问题一直在学术界有争论,通过将谢惠连诗歌与民歌、《古诗十九首》的对比,可以看到他的诗歌既呈现了民歌的风格,又在抒情摹景上有独特之处,因此被钟嵘评为“风人第一”。  相似文献   

13.
大解对古代赋体误读误解,创作的《燕山赋》缺失赋的文体特征,实为一首当代新诗。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证明,诗歌与赋文是本不相同的两种文体。古诗历史悠久,新诗个性涣散;赋文则成熟于西汉,格式相对固定。当今作者应明辨诗体与赋体特征,编者亦应对此认真考量。  相似文献   

14.
叶燮的《原诗》产生于对清代顺康时期诗学宗尚的反思过程中。《原诗》的理论集中在对四对范畴即“源流”、“正变”、“盛衰”、“因创”的解释上,以“变”为核心,梳理诗史发展源流、评价唐宋诗的价值。《原诗》为宋诗的广泛传播确立了理论基础,是清代诗学摆脱狭隘宗唐宗宋的朝代之争,走向融通唐宋阶段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5.
杨宏 《天中学刊》2014,(4):85-89
北宋中期诗坛上出现了一位被梅尧臣、郑獬、刘挚等人誉为“李白后身”“谪仙后身”的诗人——郭祥正,他不仅积极参与诗歌创作的实践活动,同时也非常喜欢与他人探讨研究诗歌理论,这些诗学理论散见于其所创作的近200首诗歌当中,涉及诗歌本源、思维创作、语言技巧等诸多方面,是宋代文学批评理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叶燮在《原诗》中论及了诗歌发生问题。他关于这一问题的根本学说,可以概括为"我四物三"说。在这一根本学说之外,先有胸襟说、触物起兴说、诗无定法说这三个具体说法值得注意。"我四物三"说是叶燮诗歌发生论的"纲",而先有胸襟说、触物起兴说和诗无定法说这三说则是"目",它们是对"我四物三"说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这一"纲"三"目"比较圆满地实现了叶燮的理论目的。  相似文献   

17.
谢脁与谢混的渊源关系不仅体现在两人诗歌都以写秀丽的山水诗见长,而且还体现在诗风的清新自然上。谢脁的山水诗既有清新明丽的一面,也有警策有力的一面,并对鲍照的山水诗有所继承和发展。谢诗工于发端,而往往末篇多踬。结合钟嵘的审美理想和时代风气,笔者认为钟嵘的评价是比较中肯的。  相似文献   

18.
谢道韫是两晋时期最著名的女诗人,同时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女诗人。谢道韫的诗歌在内容上与汉魏六朝其他女性诗作有显著的区别,既没有失恋女性的苦闷哀怨之作,也没有做小儿女态的思妇怀人之作。她的诗歌以抒写个人情志为主,开创了女性诗歌写景之作和拟作的先河,内容包括写景诗和咏物诗两类,不论是写景还是咏物都和自己的美好理想及高远情怀紧密结合。谢道韫的诗歌在艺术风格上具有清淡秀逸之美,表现出别具一格的"林下风气"。  相似文献   

19.
《鹤林玉露》是南宋一部著名笔记,书中涉及的论诗条目较多,对诗歌和诗人也很有自己的见解,其中对唐代诗人杜甫尤为推崇。《鹤林玉露》在重视杜甫诗歌忠君雅正的思想内容的同时,也积极肯定了他在诗歌艺术技巧方面的成就。  相似文献   

20.
儒家诗论强调诗是人情感的抒发,其反映并影响着社会。宋人在继承这一理论中,走出了一条直抒己见、对社会人生纵横议论、既继承唐人又不同于唐人的创作道路。在此理论下形成的宋诗,被明代复古诗论以“宋无诗”予以否定。然而宋诗及宋人的诗歌理论却一直影响着明人对诗歌的探索,对宋诗的接受主要表现在认清继承中的墨守与创新、法其法与法其所以为法、抒情与议论等的关系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