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贵州,简称黔,是我国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多民族融合的民俗民风衍生出种类繁多的传统文化元素,这些传统文化元素植根于不同民族人民在传统耕作生活中逐渐发展而来,它是我国各民族人民生活和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民族人民更好生活的物质体现和精神展示。黔南是贵州省布依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主要聚集地区,作为多民族聚集地区的黔南拥有丰富的多民族传统文化底蕴,包括蜡染、刺绣、织布、剪纸等多元化绚烂的传统民族文化元素。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大力发展,各民族团结繁荣,文化自信带来以传统文化元素为主的文化创新产业逐步繁盛,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走向国际舞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鉴于此,该文立足于文化创意产品的理论背景,结合黔南布依族、苗族,以及水族的典型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物质,嵌入黔南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的表现形式,同时结合当下文创产品设计与应用模式,为基于黔南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设计创新提供设计新思维,从而提升黔南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中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为黔南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2.
布依族古歌源于古代的布依族神话传说,它被称为布依族人民口头的“百科全书”。布依族古歌中蕴含着布依族人民的思想,以“歌”的形式体现父母或者长辈对子孙后代的告诫和劝导,因此,布依族古歌在传递布依文化和维护布依族家庭和谐等方面有很大作用。然而,在大数据的冲击和新媒体的不断涌现下,民族文化逐渐泛化,布依族古歌也面临着消亡的危险。现代研究者急需对布依族古歌进行收集、整理和保护,充分挖掘布依族古歌中的家庭教育思想,分析整理出其中可被当代家庭教育所借鉴学习的地方,对其先进思想进行继承,与现代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二者相互交融,焕发出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3.
年味浙江     
《文化交流》2021,(1):21-25
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从腊月廿三的"小年"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一系列的民俗活动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农耕文明的精华,承载了人们对合家团圆、健康向上、富足美满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并集中展示了我们的民族性格特征. 浙江既是经济大省、文化大省,也是一个农耕文明历史悠久的大省.体现在春节习俗...  相似文献   

4.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省份,布依族是贵州第二大少数民族,占全省人口的7. 9%,作为贵州一个人口基数较大的少数民族,布依族在婚俗文化方面独具特色,从恋爱到结婚一般要经过"择偶""订婚""要八字""结婚"等环节。本文简要介绍了贵州境内布依族婚俗情况,以咨学界研究。  相似文献   

5.
欧阳 《文化学刊》2013,(5):19-24
文化的功能主要有:体现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是中华民族自强、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也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需要,对世界文化发展乃至人类和平与文明进步具有重大意义。目标是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素质全面提升,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全社会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创造力、竞争力显著提升,影响力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6.
布依族服饰作为布依族人民的一项重要的文化遗存,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贵安新区作为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八个国家级新区,是西部地区发展的重点新区。该文以贵阳贵安布依族服饰资源调查为基础,指出贵阳贵安布依族服饰资源广泛分布于花溪区的湖潮苗族布依族乡,平坝区的羊昌布依族苗族乡、高峰镇、马场镇及西秀区的黄腊乡。贵阳贵安的布依族位于布依族第二土语区,其服饰地区间差异不大,与其他地区布依族服饰主要差异体现在头帕及围腰。现贵阳贵安布依族服饰的保护与开发存在服饰的同质化、未建立完备的传承体系、产品类型单一的问题,通过搭建贵阳贵安布依族服饰数据库、完善贵阳贵安布依族服饰传承体系、引导传承人联动发展可以更好地实现贵阳贵安布依族服饰的保护及开发。  相似文献   

7.
铁美 《职业圈》2014,(6):113-113
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精神财富,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体现,也是推动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动力和源泉。而群众文化又是文化的家园和坚实大地,是搏动着原始生命、洋溢着生活气息的田野风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这一伟大决策为我国文化改革指明了方向,为深入推进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加满了油”、吃了“定心丸”。  相似文献   

8.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梦想和价值理念,当代中华民族自不例外。为实现其梦想,首要地是从价值观念层面培育和实践核心价值观。而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不仅蕴含着时代精神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而且也应当体现自身的民族精神精华和传统文化精髓。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另起一套是根本不可取的。但是如何让核心价值观扎根于民族形式的传统文化;如何辩证地、历史地研究传统文化精髓的主根——《周易》,从而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如何溯源强基固本,最终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增强民族自信心。这都需要扎实的科学研究、规范的学术范畴体系构建、薪火相传的人才梯队培养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实现。这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精髓,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广西大瑶山多民族民间口传文学中蕴涵着丰富的儿童作品,在这些独具特色的民间传说、童话等作品中体现了儿童主体性、趣味性与教育性等"儿童本位"文化特征,这为未来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儿童文学的兴起增添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社会文明形态,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文化,作为经济运行主体的企业,只有把生态文化融入企业文化,使企业的一切活动既有利于企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才能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化,即文而化之、以文化人,也可以简单地认为是文明与开化。它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深刻历史底蕴的集中体现,还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政党对其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对其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文化自信建设中承担着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因此,该文对云南世居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加快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正>文化囊括了人类创造出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文化主体、文化客体和文化主客体关系基础上的深度自信,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发展一方面要继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要面对时代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基因,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厚滋养。增强文化自信,必须落实文化之"责",增强自觉的文化主体意识;坚守文化之"本",培育稳定的文化价值系统;  相似文献   

13.
戚永晔 《文化交流》2017,(11):67-70
"各民族都是一个瓜秧子上结出来的哈密瓜."这是哈密当地流传很广的一条乡谚.在这方古韵与新风交织的土地上,团结和谐是文明基因,也是文化自觉;是历史底蕴,也是固本之举.  相似文献   

14.
刘雅君 《文化学刊》2013,(4):123-127
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送礼文化,而国家间送礼文化的差异体现了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的差异。本文以"内和外"的文化学为中心,对中国、日本、美国三个国家送礼文化进行比较,试图揭示三国送礼文化差异背后的文化心理差异。  相似文献   

15.
诗歌被认为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诗歌中意象的运用使诗人的情思表达更为生动、形象。本文以《致杜鹃》和《宣城见杜鹃花》为例,在概括英汉诗歌中"杜鹃"意象总体差异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杜鹃"意象体现在英汉诗歌中的异同点并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以期更好地了解意象、感知英汉诗歌差异。  相似文献   

16.
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力不断增强。与中国经济的崛起相适应,中国文化"走出去"成为必然。出版行业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领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突出体现。因此,出版业"走出去"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对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起着关键作用,更应该成为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7.
新疆汉代烽燧是汉北边长城防务体系向西域延伸时修筑的军事设施,当时亦服务于屯田和邮驿。至今挺拔矗立的汉烽燧体现了工程史和战争史上的创造,也是边疆开发、民族交往和文化融合的历史见证。汉代是西域地区文明冲突激烈、历史进步鲜明的英雄时代,高大的烽燧可以看作这一英雄时代的纪念碑。西域英雄时代的创造者是各民族群众。西域史漫长进程多数时段的主流表现是在各民族和谐交融背景下的平静从容的经济进步和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彭定安 《文化学刊》2010,(2):98-103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草原民族曾经战胜汉族,拥有广阔地域、半壁江山甚至全国政权,但最后均以与汉族交融汇合结局。这除了自然因素之外,最根本的原因是:纵然作为统治者的草原民族坚守"胡汉分治",但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了更文明,却不得不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和先进文化;而由"习"到"化",最后不得不"倒"在了先进文化的门前,一方面作贡献于先进文化的总体;一方面则自身消融于先进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19.
郭宏焘 《文化学刊》2015,(2):226-227
自汉代以来,儒学便被尊为庙堂之学,居于古代思想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儒家文化也成为中华民族社会生活中的文化主流。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和谐、中庸,在一定时期内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和民族文化的发展,形成了宽容的民族秉性。同时,人们也形成了安于现状、缺乏竞技意识的生活态度。足球运动是一项极具代表性的体育运动,其魅力在于对抗和竞争。而深深根植于儒学占主导地位的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的中国足球运动,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内在精髓,却少儿了对抗精神。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饱含精湛文化底蕴的国家,文化对我国的建设与发展,凝聚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陶冶国民的情操,提高民族自信力,抵御外国列强的侵略,历来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强大的文化作支撵,那是不可思议的。文化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文化对一个企业、一个单位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医院文化在其发展历程中理应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