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研究大一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的现状.方法:采用PLL量表,对331名大一医学生进行调查.结果:46.8%的大一医学生的生活目标及意义不明确,25.7%的大一医学生处于生命无意义状态;大一男生的生命意义感显著低于大一女生(t=-2.08);大一城市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显著高于乡村学生(t=2.47);等.结论:大一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状况不容乐观,急需加强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疫情防控影响下“守门人”培训与生命意义、孤独感、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生命意义量表、UCLA孤独感量表、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对508名高校心理委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守门人”培训与生命意义显著正相关(r=0.12,P<0.01),与孤独感显著负相关(r=-0.16,P<0.05),与抑郁情绪显著负相关(r=-0.31,p<0.01);生命意义与孤独感显著负相关(r=-0.39,P<0.01),与抑郁情绪显著负相关(r=-0.33,P<0.01);孤独感与抑郁情绪显著正相关(r=0.64,P<0.01)。生命意义与孤独感在“守门人”培训与抑郁情绪中起链式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2.37%。结论:“守门人”培训可直接减少疫情防控下的抑郁情绪,也可通过生命意义和孤独感的中介作用以及生命意义-孤独感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疫情防控下的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源、自我效能和抑郁的关系,笔者用贝克抑郁测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IPC)对120名大学生施测。结果发现,大学生抑郁与内控性成显著负相关(r=-0.406,P〈0.01),与机遇及有势力他人成显著正相关(n=0.358,r2=0.359,P〈0.01),与客观支持成显著负相关(r=0.169,P〈0.05),内控性及有势力的他人能预测抑郁22.4%的方差变异量。可见心理控制源与抑郁具有显著的相关,但是社会支持、控制源、自我效能都不能很好地预测抑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矿工子女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方法:采用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与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271名矿工子女进行测试。结果:①男生在父亲情感温暖(F1)、父亲过度保护(F6)、母亲惩罚严厉(M4)三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0=2.217,p〈0.05;t=2.100,p〈0.05;t=2.172,p〈0.05),男生在父亲惩罚严厉(F2)、过分干涉(F3)、拒绝否认(F5)三维度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达到非常显著性水平(f=4.082,p〈0.001:t=3.831,p〈0.001;t=3.560,p〈0.001);②矿工子女学业自我效能感在年级方面有主效应(F=3.014,p〈0.05),初中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高中组学生得分(c=1.684,p〈0.05);③父母亲的情感温暖(F1,M1)与矿工子女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P〈0.001),而父母亲惩罚严厉(F2,M4)(p〈0.01)、母亲的拒绝否认(M3)(p〈0.001)维度与子女学业自我效能感呈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自尊量表》、《情绪调节效能感量表》和《抑郁量表》对1108名初一至高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了青少年自尊对抑郁症状的关系.以及情绪调节效能感在其中所起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①自尊、情绪调节效能感与抑郁三者相关非常显著:②自尊、表达积极情绪效能感、管理消极情绪效能感可显著预测青少年的抑郁症状;③自尊对抑郁的影响部分是通过表达积极情绪效能感和管理消极情绪效能感发挥作用的。结论:自尊不仅可以直接缓解青少年的抑郁症状。还会间接通过情绪调节效能感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团体治疗对医科大学生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状态问卷对632名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结果:632名大学生中78名(12.3%)存在焦虑情绪,104名(16.5%)存在抑郁情绪。团体治疗前后焦虑、抑郁组和对照组经过治疗后两组抑郁及焦虑情绪均明显缓解,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学生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而团体治疗可明显减轻或缓解其不良心理状态,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高职护生学习倦怠与情绪智力的关系,为有针对性地干预护生的学习倦怠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和情绪智力量表对417名高职护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高职护生的学习倦怠与情绪智力呈显著负相关.②情绪智力对学习倦怠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γ=-0.39,t=-5.36,p〈0.001).具体而言,情绪知觉、自我情绪管理、情绪运用和他人情绪管理都能有效预测情绪低落(p〈0.01),自我情绪管理和情绪知觉能有效预测行为不当(t〈0.01)和成就感低(t〈0.01).结论:情绪智力是影响学业倦怠的重要因素,可以通过情绪智力有效缓解学习倦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理控制源与缺陷感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并分析缺陷感在心理控制源与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UCLA孤独量表、缺陷感量表和IPC量表对42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一是孤独感总分显著高于常模(t=9.86,P〈0.01);缺陷感总分显著高于前人研究结果(t=10.33,P〈0.01);内控性显著低于常模(t=-18.40,P〈0.01),机遇显著高于常模(t=4.09,P〈0.01)。二是对于男大学生,自尊、社交自信和体能能反方向显著预测孤独感(β=-0.29、-0.29和-0.23,P〈0.05);对于女大学生,自尊、社交自信能反方向显著预测孤独感(β=-0.29和-0.38.P〈0.01)。三是缺陷感在内控性预测孤独感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率为47%;而缺陷感在两种外控源(机遇、势力他人)预测孤独感中起完全中介效应。结论:心理控制源和缺陷感对孤独感都有显著预测作用,缺陷感在心理控制源预测孤独感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中职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抑郁情绪的关系,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582名中职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中职生的社会支持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他们更多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抑郁的检出率为32%。(2)社会支持与积极应对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应对及抑郁情绪呈显著负相关;积极应对与抑郁情绪呈显著负相关。(3)社会支持和积极应对对抑郁情绪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积极应对在社会支持和抑郁情绪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不同生源高职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SCL-90对330名高职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高职医学生SCL-90的各因子分均低于大学生常模,心理问题检出率为6.5%。普高生源的学生在各项因子上均高于中职生源的学生,且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及总均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职生源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普高生源学生。  相似文献   

11.
高校辅导员工作压力与职业枯竭感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辅导员工作压力与职业枯竭感之间的关系。方法:以长江大学94名辅导员为调查对象,采用高校教师工作压力量表和马斯兰枯竭量表通用卷(MBI—GS)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工作压力方面,工作时间在0-4年的辅导员对教学保障的担心显著高于工作时间在12年以上的辅导员(t=2.088,df=64,sig.=0.41〈0.05);未婚的辅导员对教学保障的担心显著高于已婚的辅导员(t=2.320,df=86,sig.=0.023〈0.05);无子女的辅导员对教学保障的担心显著高于有子女的辅导员(t=-2.260,df=86,sig.=0.026〈0.05)。在职业枯竭感方面,学历为硕士的辅导员的低成就感显著高于学历为本科的辅导员(t=一3.417,df=86,sig.=0.001〈0.05)。工作压力的各因素与职业枯竭感各因素间的相关系数教多达到显著性水平。经线形回归表明,教学保障因素和工作乐趣因素对辅导员的职业枯竭有预测作用。结论: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对其职业枯竭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大学新生人格、自我效能感与学校适应的关系,应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对256名大学新生进行测评。结果发现:(1)学校适应与自我效能感和内外向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神经质存在显著的负相关(P值均〈0.001);(2)自我效能感和内外向对学校适应具有极其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神经质对学校适应具有极其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P值均〈0.001);(3)自我效能感在内外向、神经质和学校适应之间的部分中介效应显著(P值均〈0.001),中介效应与总效应之比为0.3000和0.2758。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在人格和学校适应的关系中具有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和应付方式量表为研究工具,针对3所大学的大学生进行实证研究。文章使用阶层回归分析方法,对大学生应对方式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在表达积极情绪自我效能方面,两个区组的模型整体上都显著。背景变量阶层的△R2=.137(F(3,142)=7.530,P=.000)。在控制了性别、文化程度和年级后,座对方式阶层的增加解释力不显著,但幻想变量达到了显著水平(Beta=.243,t=2.594,P=.011)。(2)在调节生气和易怒情绪自我效能方面,两个区组的模型整体上都显著。背景变量阶层中性别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背景变量阶层的△R2=.075(F(3,142)=3.814,P=.011)。在控制了性别、文化程度和年级后,应对方式阶层的增加解释力不显著,但性别的作用进一步增强(Beta=-219。t=-2.620,P=-010)。在调节生气和易怒情绪自我效能方面,女生相对男生要差一些。大学生的性别和幻想应对方式影响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14.
在甘肃省抽取502名高三学生,采用自编社会人口学资料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GROSS情绪调节方式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高三学生抑郁情绪受相关因素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三学生中有抑郁症状者137人,占总调查人数的27.3%;在情绪调节方式方面,认知重评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p〈0.01),表达抑制与抑郁也有一定的相关(p〈0.05);社会支持与抑郁水平呈显著负相关(p〈0.01)。所以,得出结论为:高三学生学习等各方面压力较大,容易产生抑郁情绪。正确的引导和情感上的支持理解有助于减轻压力,促进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现状,分析影响因素,探讨提升生命意义感的干预策略方法:随机选取大学生480人,其中医学生343人,采用生活目的测验进行施测调查。结果:(1)医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总体水平偏低,其中28.1%的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缺乏,46.2%的医学生称生命意义感不明确。(2)不同人际关系、生理状况、学习动机、社团活动参与情况等的医学生,总体生命意义感水平及其生活目标、生活价值、生活自主和生活态度四个维度的得分差异均显著。结论:医学生生命意义感水平偏低,可以通过立体化生命教育、系统化课程打造、培养和完善社会支持系统等方面来提升。  相似文献   

16.
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情绪调节策略问卷和生命意义感量表对1191名大学生施测,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揭示情绪调节策略在其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父母教养方式、情绪调节策略、生命意义感两两之间均存在相关关系;(2)情绪调节策略在生命意义感与父母情感温暖、父母拒绝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果为制定提升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干预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付方式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应付方式问卷,对377名医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焦虑、抑郁与“解决问题”、“求助”应付因子呈负相关(P〈0.01),与“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应付因子呈正相关(P〈0.01)。结论:在开展大学生焦虑、抑随等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应注重学生应付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家庭亲密度与抑郁情绪的关系,以及孤独感在家庭亲密度与抑郁情绪间的作用机制,采用家庭环境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和孤独感量表对310名大学生进行随机调查。结果发现,身体健康状况差的大学生更容易产生抑郁情绪与孤独感,家庭关系破裂的大学生家庭亲密度较低;家庭亲密度与抑郁情绪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孤独感与抑郁情绪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家庭亲密度与孤独感之间存在负相关;家庭亲密度、孤独感对抑郁情绪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且孤独感在家庭亲密度与抑郁情绪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研究认为,无论是直接调节抑郁情绪还是通过孤独感间接调节抑郁情绪,家庭亲密度对抑郁情绪都具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有入党动机医学生核心自我评价与生命意义感的现状,探析医学生入党动机与核心自我评价、生命意义感之间的关系。结果:①有入党动机医学生具有较高的核心自我评价,具有较强的生命意义感。②有无入党动机医学生在生命意义感上差异显著,在核心自我评价上差异不显著。③医学生入党动机与核心自我评价呈显著正相关;入党动机与生命意义感呈显著正相关;核心自我评价与生命意义感呈显著正相关。④核心自我评价可以解释生命意义感7.3%的变异。展望:构筑"三全育人"模式下组织育人与心理育人合力工作格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西藏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方法:采用心理健康测验量表对95名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定分析。结果:西藏高校中有44.2%的青年教师有轻度心理问题,其中有4.2%存在中度心理问题; 51.1%青年女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承受力差、适应性差、情绪失调、焦虑、抑郁、躯体化等心理问题,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教师(37.5%)(P〈0.05);文科青年教师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57.1%,高于理工科青年教师(40.5%);28.6%文科教师有敌对情绪,显著高于理科教师(9.5%)(P〈0.05)。少数民族青年教师心理问题的发生率(50%)也略高于汉族青年教师(42.7%)。 结论:西藏高校近一半的青年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高校决策部门应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