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派教育背景下的校本课程有其独特之处,有江苏的特色,有教育的特征。建构苏派的校本课程,要"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并做好课程实施骨干队伍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丹麦民众教育的自下而上发展和日本社会教育的自上而下发展,代表了社区教育的两种不同发展路向。两种路向的背后代表了不同的人类实践哲学范式,基于不同的社会政治文化传统,其推手是不同的发展动力,发展过程呈现出不同的脉络样态,发展结果决定了社区教育的不同定位。两种路向的优劣势对称互现,国际经验提示我们,我国的社区教育应当努力实现转型,使政府自上而下的管理与社会自下而上的参与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新常态教育指向教育的本质和核心,这个本质就是"爱"。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一百多年来始终坚信不疑、坚定不移地传承着爱的教育。基于稳定性要求的新常态教育要有一个基本的实践范式,这种范式的建构会让新常态教育的发展更有目标和方向。这种范式不是静止的、僵化的建构,而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南师附小对课程建设和课堂改革框架进行了具体而有创造性的校本建构,初步形成了基于爱的教育的"原色课程"和"生长课堂"体系,这代表着新常态教育的一个基本范式。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中外研究者逐渐觉察到自上而下的研究与自下而上的研究相互脱离的危险,“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开始关注学校这一公共教育细胞的发展,认识到学校的能力所在、发展动力和活力所在是教育质量是否得到普遍提高的关键,寻求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向结合、优势互补、相互制约与促进的教育教学研究新机制,从而提出“校本课程”“校本管理”“校本培训”等先进理念,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校本运动”浪潮。  相似文献   

5.
"新高考"改革之际,各地高中学校迫切需要在课程与教学方面实现转型性变革,以围绕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潜能、发展程度规划教育、构思教育系统,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的学习有更多的范围选择和不同的时间选择。多层次、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建设以及面向全员、全科范围内的分类分层走班已进入学校改革的视野。如何实现区域、学校及学校内部成员之间"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联合行动,是学校突破自我、适应大环境变革要求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教育""教学""课堂""未来课堂""小课堂""大课堂"的基本概念进行简要分析,并从宏观上对中国近5年的"未来课堂"进行半定量的概率分析,提出三类限制性原理,一是"教育改革的三个限制性原理":自上而下行政地建构一种最好的教育体系,使得所有学生都不会掉队,不可能;自上而下行政地推行一种课程理念和方法,使得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不可能;自下而上经验地建构一种最好的教学方法,使得所有学生都达到优良,不可能。二是"课堂教学效率的三个限制性原理":只要求学生自学,不可能高效;只要求教师灌输,不可能高效;不将教师的教学转化为学生的自学,也不可能高效。三是"智能机器人的三个限制性原理":智能机器人在解决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艺术、写作、教育等问题时,不消耗能量就能做到,是不可能的;在解决问题时,不预先输入知识、数据、图像等相关信息就能做到,是不可能的;在信息强度低于宇宙背景辐射的强度(3°K)时,还能输入、加工、输出信息,是不可能的。我们需要正面地总结经验教训,认识限制性原理,理解教育的多样性,重视教育"生态"的优化,预见"未来课堂"的多样与统一。  相似文献   

7.
"宜人教育"是在教育改革与发展新背景下,结合丹徒的地域实际而提出的教育理念,它既有地域文化的厚重积淀,也是对素质教育的深层解读,更是具有区域内涵的丰实目标。"宜人教育"的内涵包括课程、管理、课堂、社团、学生的自主发展等各个层面,旨在通过"宜人教育"理念的践行,形成区域的教育特色,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实施。  相似文献   

8.
"底线+榜样",是新教育实验(由朱永新教授发起的一项民间教育改革行动)在管理方面的一项铁律。而事实上,新教育实验在各地的开展也确实呈现着这样一种规律:底线人数众多,榜样往往了了。  相似文献   

9.
截止2015年1月5日,潍外教育集团实施全国教育品牌建设已有135天。在这135个日日夜夜里,潍外教育集团全体干部师生始终坚信、坚持从个体出发的新教育,产生了一个又一个的教育奇迹。135天以来,潍外人始终坚信、坚持从个体出发的新课程建设,第一次有了个体课程、甲乙课程、班级课程、年级课程、学校课程;有了策划课、乐育课、高快演讲课、高快记忆课、高快思维课、高快备考课。潍外所开设的各种课程,包括"个体课程"(即自主课程、无师课程),已高达600门以上,成为中国基础教育开设课程最多的学校!135天以来,潍外人始终坚信、坚持从个体出发的新课堂建设,第一次有了导案、自主歌、三标引领、三方三定、三激三坚等与课堂休戚相关的操作要素,让每一个孩子有了更多的自信、更多的笑容、更多的坚韧,课堂已经成为了孩子们快乐成长的天堂。135天以来,潍外人始终坚信、坚持从个体出发的新文化建设,第一次有了己文化、对子文化、小组文化、班级文化、年级文化、学校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时代,教育的"三维空间"被移动互联技术再造,传道授业打破了空间限制,你可以在地球的任何角落,学习哈佛、斯坦福、北大的课程;上课读书挣脱了时间的枷锁,坐车时、吃饭时、候机时……你可以在任何时间通过手机进入"课堂",聆听老师教诲;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间教室,这是传统教育。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这就是"互联网+"教育。同步课程、在线测试、网络阅读、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手机课堂,这就是"互联网+"打造出"网络新教育"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课程变革与近代"新教育"探索密切相关。从洋务运动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期,近代课程在课程观念、课程内容和课程实践上都发生了深刻变革,反映出近代"新教育"五方面的探索:一是培养具有"新人格"的国民;二是推行普及教育,提倡男女教育平等;三是崇尚实学真知和生活能力养成;四是关注儿童兴趣和个性特长发展;五是注重教学方法探索和创新。  相似文献   

12.
教育民族性是构建本民族特色教育体系的根本原则。清末依据"中体西用"原则快速完成了体现教育民族性的教育体系的构建:制定体现民族精神和价值观的教育宗旨;形成彰显民族品性的德育规范;构建蕴含民族文化要求的教育内容体系;立足文化自保加大对师资队伍管理。"中体西用"下教育体系的不足在于:"中学"体量过大,冲淡了新教育的"新"味;相对"保守"的倾向削弱了其"开放性"要求;过于强调意识形态教育,冲淡了教育民族性建设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教育以德育为基,德育课程是德育理念实施的重要载体。在建构小学关爱教育文化的背景下,学校逐步确立了德育课程文化理念。同时,开发了"两善"德育课程,让德育课程"立"起来、"实"起来、"统"起来。此外,通过专业引领和完善评价体系两个方面培养了一批具有关爱品质的教师。学校德育课程在文化理念、实践开发、师资培训方面得到自上而下的层层保障。  相似文献   

14.
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改革已经10余年,但新的课程理念仍旧无法为教师所接受,课堂上仍旧难以实施真正的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一名中国新入职教师和一名澳大利亚在中国任教的新入职教师为案例,通过课堂观察和访谈的方式,分析其课堂管理、教学方法、儿童教育观背后的文化成因可以发现,一个民族的文化因素是影响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主要因素,因此,职前教师教育和在职培训应该专注价值观的教育,而相应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也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为教育政策执行提出背景要求。其中,"地位新"为教育政策执行提出方向要求;"体制机制新"为教育政策执行提出框架要求;"矛盾新"为教育政策执行提出路径要求。在这样的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政策执行遭遇"自上而下"行政驱动执行路径、"自下而上"民间执行路径、"由内及外"专家智库执行路径、"由外及内"民意表达执行路径的新问题。从制度选择的视角产生了对教育政策执行问题的新思考:教育政策执行受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双重规约;在这个制度规约框架下,既要有对教育政策执行合法性与合理性相统一的遵循,也要有对教育政策执行民意表达的考量。  相似文献   

16.
"追求智慧"的新办学校文化建构的内涵是:学校通过建构智慧的理念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和活动文化,以形成学校的智慧文化,从而"创智慧学校,塑智慧教师,育智慧学生"。  相似文献   

17.
校长的专业发展是教育变革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新高考改革方案对考试科目、高考总分组成、招生录取机制等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下,高中校长需要做教育理念的引领者,做出有效的课程改革决策,监控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营造良好的"新高考"课程文化。校长要在课程上领导他人,也需要在课程领导力上发展自我。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阅读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文章着重探讨了在大学英语阅读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四大阅读教学模式,即"先前标准练习"﹑"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阅读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合理的使用这些阅读教学模式,可以达到预期的阅读效果。  相似文献   

19.
公共教育政策出台之后,就要根据区域的现实情况来付诸实施,这就需要为达到某个预定教育目标而进行教育规划。学校布局调整作为一项公共教育政策,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有赖于规划蓝本的制定。我国学校布局规划的历史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缺乏规划盲目建校阶段,显然,这给后来出现的很多问题埋下了隐患,直接导致了当今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出现的巨额教育资源浪费;二是意识到科学规划对于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开始进入"自上而下"的教育规划阶段。这种自上而下的教育规划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可能不符合当地的教育实际。所以,具备了科学规划的意识之后,还要将规划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方式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区域教育发展实际的科学规划。  相似文献   

20.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探寻职业教育发展新思路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实践,基于职业教育发展"新内涵"建设的背景,综述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常态:一是人才培养目标新定位,二是课程体系新审视,三是课程模式新变化,四是学制分段新改革,五是教育类型衔接新趋向,六是学业水平测试新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